☆、第 24 章
有了男朋友和没有的生活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宋临川还是依旧的忙,两人除了上课时间和偶尔一次的晚自习并没有太多时间见面,而单独的二人世界更是想都不要想。
除了确认关系的当天有了点亲密的接触,两个人又回到了最初相敬如宾的状态。
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他们这群准高三学生真正放假。
暑假的补课持续了十五天,加上高二本就放得晚,暑假就剩下了四十几天。而作为初三毕业生的宋恺,早就四处旅游一圈回来了。
为了保证离家远的学生可以在当天白天到家,补课的最后一天是在上午放的学。全校仅剩的高二学生终于解放,整栋教学楼喧闹的声音全是喜悦。
纪H还要回寝室整理东西,反正他家其实很近,不需要赶时间坐车,就没有提前整理。
和他一起的还有林书华,他其实也是住校生的一个例外。林书华和林书瑶作为双胞胎姐弟,一个走读一个住校,是因为他们家是两室两厅的格局,没有多的卧室,虽然是双胞胎姐弟,可是也都是这么大了不可能睡一起。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家里还有一个小书房,不过林爸不肯腾出来,加上林家重女轻男得厉害,林书华就被赶出来住校了。
每次说到这些,林书华就感到无奈又委屈,奈何他们全家都是宠着姐姐嫌着弟弟,他有冤也无处申诉。
不过这一次林书华飞快的收拾了东西就要走,因为他必须和林书瑶一起回家。而林书瑶知道林智远不能陪她回家之后,看着林书华的眼神里就又多了几分嫌弃。
整个寝室就剩下纪H一个人了,他有条不紊的收拾好要带走的东西,关窗锁门,然后拖着一个不算大的行李箱出了门。
寝室外面艳阳高照,刺眼得很,纪H摸出手机看了一眼天气预报,26~37℃。
远远的,纪H看见树荫下有个熟悉的人影,下意识的就加快了脚步。
“你怎么来了?到了多久了?来了怎么不进去?在外面站着多热啊。”
宋临川自然的接过纪H的行李箱,一个个回答他的问题:“来接你。刚到。不热。”
除了第一个回答,剩下两个纪H一个也不相信,到了多久他没证据,但是宋临川还是一件衬衫配一条长裤,虽然帅气依旧,额上连滴汗珠都没有,但就是怎么看怎么热。
宋临川看了一眼时间,询问道:“快十二点了,我们出去吃?”
纪H点头:“宋恺呢?”
“我和他说好了,他在家。”
宋临川顿了顿,微笑着补充道:“我们单独出去。”
纪H抿抿唇,上一次,也是第一次两人单独吃饭,是篮球赛上他们赢了五班,宋临川说奖励他优秀的学生,请他去教师食堂吃了饭。
“老师。”纪H尾音上扬,带上了一点轻快与喜悦,“这次也是奖励你优秀的学生吗?”
宋临川忍不住揉了揉他的头,笑道:“是啊。上次是因为他篮球学得好,这次是因为他非常非常诚实。”
“你知道吗。如果你不说,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提出我的想法。”宋临川偏头,注视着纪H的侧脸,轻轻用手摩挲了几下,“所以当然要好好犒劳我优秀的学生了。”
纪H懂他的意思,宋临川和他不一样。在纪H礼貌待人的表象下,是他因为小时候经历而养成的乖张孤僻的性子。他会和别人保持一定距离的社交关系,但却没有一个知心朋友,和他走得最近的,是退休好几年的陈叔。包括林书华,或许纪H对他只是对于一个聒噪且单蠢小朋友的容忍。
从小到大,没人宠着他惯着他,他想要什么都得自己去争取。
所以宋临川,也是他争取来的。
而宋临川不一样,他是一个天生的绅士,温和有礼,谦逊得体。他要背负的东西很多,不可能如纪H一样不顾一切。他或许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却不会不考虑别人的想法。他或许永远不会比纪H自私,回应纪H,或许就是他做过的最出格的举动。
听起来,就像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偶像包袱按吨算的白痴。
可谁叫自己喜欢呢?
“怎么了?”察觉到纪H的走神,宋临川轻声问道。
纪H回神,伸手勾了勾宋临川的手指,摇了摇头:“没事。”
宋临川反手握住他的,在行李箱拖在地上的哗哗声中温和的笑:“吃过饭去我家吧?”
纪H沉默了一会儿,问道:“宋恺知道我们的关系吗?”
“我跟他暗示过一次。不过他好像没听懂。”宋临川顿了顿,接着说道:“你希望他知道吗?”
“总会知道的。”
宋临川没有接话,只是更加用力的握住了他的手,许久才轻声道:“那一会儿回去就和他说,得让他分清辈分。”
纪H忽然觉得自己老了二十岁。
因为听见了宋临川要和宋恺摊牌,纪H拒绝了去宋临川家的邀请,回了自己空旷的家。
将带回家的东西收拾好后,纪H就收到了宋恺的消息。
宋恺:小……小妈?
纪H忍不住想了想宋恺当面叫他小妈的诡异场景,鸡皮疙瘩都差点起来了。
纪H:你还是叫我H哥吧。
宋恺:……我怕我爸打我。
纪H:他打过你?
宋恺:那倒没有,我爸骂都没骂过我。
纪H:那你不怕我打你?
宋恺:……H哥!
纪H的作业是在宋临川家完成的,或者说这个学习生涯中可能最短的暑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宋临川家。
这期间纪H再次见了一次白锦书,她提着礼物,就像普通朋友来串门一样,就算在宋临川面前也神态自若。这样倒是让纪H这个现任坐立不安了。
最后白锦书离开的时候,留下了一封婚礼请柬,还笑着摸了摸宋恺的头:“以后就算回来也不会经常来看你了,如果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尽管提,不要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