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老实人的转变
最终夏老头也没答应去冷案组“玩一段日子”,但老家伙却是很大方的让我和曲非直去“涨涨见识开开眼”。不光是我们俩,连小法医胡丽丽都让赵汉生以“冷案组缺少专业法医人才,小胡同志虽然年轻,但好学有上进心,再说最近没什么大案子,去我们那里帮帮忙好不好?”的借口给拉到了省城。对于这种问题的回答,县刑警队队长跟摸了电门一样的点头称好,人家就是借用,又不是调走,人事关系还在县刑警队,以后这丫头要是有点什么出息,少不了还得承县刑警队一份人情不是?再说赵汉生那是什么人,他能从这个小县城刑警队调人,那是对自己工作的极大肯定嘛!
等我们三个人到了冷案组办公室——其实就是位于省城郊区的一座三层小楼之后,赵汉生也没多客气,直接把我们三个安排进了一个小办公室,找人扔了一摞卷宗过来,说你们先熟悉熟悉案件,然后再说别的。说完这话,他转身就走,我赶紧蹦起来拉住他,陪着笑问道:“赵处长,您看我们现在算个什么身份?想要外出查案是不是得有个证件啥的?”
赵汉生想了想说:“小胡啊,你和小曲就算我这个冷案组的顾问,不是警察,再说我也没权利给你们发什么证件。不过话说回来,你们也别出去,就在这里呆一段时间再说,有什么新线索和发现就告诉我,我安排正式警察过去查办。”说到这里,赵汉生笑着用力拍了拍我的肩膀:“有一点大可放心,除了这个身份之外,你们的待遇要比正式警察高,我保证!
说完这话,赵汉生转身出门。我却被他说的有点心灰意冷,回头看看曲非直,那小子的脸色比我还灰暗,原本以为这一趟出来就成了光荣的人民警察,虽然不敢想冲上第一线向着犯罪分子拔枪射击,但等到结案的时候啪的摔出一本警官证来的那种派头也是颇为提气的。之前是想过这事会比较复杂,但考虑咱怎么也是“特殊人才”,怎么不能享受点“特事特办”的待遇呢?结果万没想到,加入冷案组之后就被关在了这个小档案室里,这么想想,似乎也没比坐牢强多少。三个人里面最开心的是胡丽丽,毕竟这屋里就她一个正式警察,小丫头正正了头上的警帽,然后把自己的警官证往桌上一摔,很是豪气的说道:“两位顾问,有问题尽管问,有要求尽管提,身为人民警察,我还是很乐意帮两位解决问题的。”对于她的这个态度,我和曲非直同时出手,一人在她脑门上来了两个爆栗作为回应。
丧气归丧气,但既然来到了这里,那么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就像曲非直所说,反正都是破案抓凶手,何必纠结于那身制服呢。虽然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这小子说这话的时候,眼睛可是直勾勾的盯着胡丽丽摔在桌上的警官证看了好半天。
不过不得不说,赵汉生扔给我们这个卷宗还真的挺有意思,或者说挺奇特的。这是个发生在三十年前的案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是已经结案了的连环杀人案。案子本身并不复杂,凶手为母报仇,拎着一把斧子冲进了对方的豪宅中,除了一个刚刚四岁的孩子之外,那一家六口人被他砍的一个不剩,而那个孩子也是因为被保姆抱去附近诊所打针才逃过了一劫。行凶之后,凶手用户一条毯子裹走六颗人头,逃进了附近的山里,从此消失不见。经过几个月的搜山,警察在一个很隐秘的山洞里发现了凶手的尸体和六颗已经变成白骨的人头,随即宣布破案。
我对着案子是有点印象的,因为就在十年前,这个案子还被被媒体炒作过,而且还颇为火爆,因为它集齐了灭门、分尸、复仇等等足以吸引人眼球的元素,加上凶手的母亲之前又是因为在这家门前清理垃圾受辱,一时之间还有人给凶手安上了孝子的名头,据说有部记录这个案件侦破过程的纪录片也因此爆红,只不过红的是那位扮演凶手的演员。现在想想也是庆幸那时候网络不发达,否则各种网文和段子手们发力一下,这事情还不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样。
可当这个案件的真实卷宗放在我手里的时候,细细翻阅过后,发现这案子的内情颇为不简单,甚至可以说迷雾重重,说句不客气的话,当年说结案可能更多的是为了照顾警方的面子,因为里面的疑点太多了。
首先是凶手母亲受辱这个先决条件。他的母亲确实是位清洁工,也确实跟这家人发生了争吵,但争吵的原因却是因为他母亲把整整一车的垃圾倒在了这户人家的门口。别说那地方是个别墅区,就算是普通人家的门口也受不了啊,于是主家的父母出来和凶手的母亲发生了争吵,而就在争吵过程中,凶手的母亲率先打了主家的母亲,一拳把对方打翻在地,还要上前追打,而旁边的父亲因为护妻心切,冲过来一脚把凶手的母亲踹倒在地,随后报警。原本这事到这也就差不多了,不管是物业介入还是警察介入,双方调解也罢、赔钱看病也好,基本也就算结束了。可没想到在警察到来之前,凶手的母亲就跑了,跑回自己住的地方之就直接上吊自杀了。老太太临死之前留下遗书,告诉自己的儿子,自己是含冤受辱而死,但她却没写自己是怎么把垃圾倒在人家门口,又怎么打人家对方老太太的,就是这么一封内容片面的遗书成了点燃凶手怒火的最关键一点。但根据过往的调查,这老太太是独自一人把凶手抚养长大的,虽然性子有点强硬,但绝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如果说她有什么受委屈的地方,当场和人吵起来并不意外,但把整整一车垃圾倒在人家门口的行为和她性格并不相合,颇有点匪夷所思。更何况她当时刚刚调去负责这个区域不久,跟这家人没有丝毫来往,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宿愿。她为什么这么做,很是让人存疑。
其次是凶手。凶手本人并不是个健康人,因为小时候的一次意外,他的左手有一点残疾,加上父亲早逝,这孩子从小没少受欺负,所以性格相对软弱。后来他在一家单位工作了十年,一点点的从基层员工爬到了办公室主任的位置,对于这份工作他十分珍惜,跟同事们相处都十分友好。不仅如此,他对邻居也很和善,在案发之后,几乎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不会想到他能去杀人,而且是连杀六人且砍下人头的残忍做法。更鲜为人知的是,凶手去杀人的时间并不是他母亲自杀的当天,而是在五天后才去的,在这个时间里,他完成了采买各种物资、策划逃跑路线等种种操作。根据警方的调查,他在这几天里行动范围高达十几平方公里,采购了上百斤的压缩饼干,并反复印证了至少四次逃跑路线。等这一切准备好之后,他才拎着一把一米多长的开山斧冲进了受害者的家里,对着受害者一家抡起了斧子。这样缜密的逻辑、冷静的思路和残酷的手法,对于一个从小就有些懦弱的人来说,是不是转变过程有点太快?转变幅度有点太大?还有,就是凶手的左手残疾虽然说不上多严重,但由于长期肌肉萎缩,他是很难举起重物的,指望这么一个人抡起那么大的开山斧来劈砍杀人,多多少少的有点不太合常理。口供中说那开山斧有一米多长十多斤重,我暗自思忖了一下,就算以我的体质,抡个一二十下就得喘的不行了,而这个左臂肌肉萎缩的人,竟然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内抡着斧子连砍六人,抡出了七八十斧,其中还有追杀、破门等操作,这个光想想有点匪夷所思。
最后就是凶手的下落,当年虽然对外宣布结案,但因为技术手段还相对落后,并不能完全确认那具已经变成白骨的尸体就是凶手本人的,只是通过身高、伤痕和周边残留物证等方面进行的比对而作出的结论,加上当时封山已久,颇有些主观的断定了凶手是自杀身亡。
综合来看,这案子确实疑点颇多,值得人反复思量。厚厚的卷宗上有不少地方已经被赵汉生做了批注,看这老头子的意思,这案件背后一定还有隐情,就算凶手已经身亡,他也想把这事情的来龙去脉搞一搞清楚。
但当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一张白纸上手写的备注让我吃了一惊,这个备注是在结案后第三年写的,内容很简单:因管理不当,证物室发生火灾,和该案相关的物证、照片全部毁于那场火灾。这份让我拿在手里翻阅的卷宗,只是因为被调阅而幸免于难的一个副本而已。
合上厚厚的卷宗,我抬头看向曲非直,在他的目光中看到了和我心思一致的想法:这个案子,有的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