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雀占鸠巢
自古以来,无论中国外国,凡有墓葬之人,就有盗墓之徒。墓中之人为了显示自己生前的富贵权势以及希望死后能享有同样的待遇,玩命的把好东西往墓里带,尤其汉代之前厚葬风行,曾经有某位皇帝把国库掏空了一半填进自己的墓中。而盗墓之徒也以此为借口,打着替天行道、均富于贫的旗号开掘大墓,将墓中财宝或真的救济穷人,或干脆中饱私囊。墓主为了维护自己的遗体尊严和捍卫墓中宝藏,想尽方法设置种种机关陷阱,欲将盗墓之人置于死地;盗墓者一旦得手,也不会对墓主太过客气,抠嘴剖腹扒衣搜肠可谓无不用其极,有的甚至会把保存尚好的墓主尸体扛出去卖掉。可以说墓主和盗墓者之间就是一场战争,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败者输掉了自己的性命身家,胜者迎来一生富贵或是百年安宁。
墓葬的种类千百种,天葬水葬火葬、悬棺崖墓筒子墓不一而足。但盗墓的无非就是术数二道,术者力也,靠蛮力、借外力均属此道,古时候有卸岭力士聚众而为,近代有军阀拿着洋枪大炮轰开山门,这都属于术。而数则是需要精通八卦易理,晓得天星风水,能依靠这些高深莫测的典籍理论来准确的找到墓藏。术要靠数,数也要靠术,这二者可以说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大家的目的相同,只是所倚仗的手段不同罢了。况且盗墓者各有所需,有的图金银,有的图古物,有的是为了搜寻某件至宝,有了所长和所图,自然也就有了合作,而有了合作,自然也就对墓主的威胁也就更大,更何况墓主造墓再精致奇巧,也是千百年不会变化,铁砂会生锈、流水会干涸、机簧会泄力,甚至山川也会变动,这是肯定扛不住无数盗墓者或以蛮力或以巧劲的不停破坏。
在千百年来无数的盗墓者和盗墓流派中,也不乏大浪淘沙去芜存菁的过程,绝大多数的散盗、流盗都死走逃亡,那些所谓的大家大派,也在历朝历代的官家打击下逐步衰败,早已不复昔日荣光,留下来的都是那些靠着早年积累早早转行洗白了的,而这消亡掉的盗墓者中,就曾经有一位奇人,叫做陈启一。
陈姓列于百家姓第十位,乃是千古大姓,所出名人也是众多,陈启一家族虽然算不得什么名门望族,但也算是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博览全书,后来对八卦风水就感兴趣,更是曾经出入道观寺庙,找各路真人高僧请教。原本家里人觉得这孩子不过是好学罢了,也就没怎么当回事,但没想到这位少爷却一口气走上了邪路,将学到的风水学说从理论变成了事件,开始跟一群散盗合作盗墓,三年五载后,他干脆做到了这伙散盗的总瓢把子,手下率领数百人呼啸山林,逢墓必盗。为了此事,当年的陈家老爷子没少训骂责打,也给他娶妻生子,希望能安稳下来。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四五年的安稳时间只是让陈启一有了更大的谋划,非但没有让他回心转意,反倒被他拉走了几个陈家的青年才俊,入伙一起盗墓取财去了。
再到后来,官府找上门来了,铁甲骑兵把陈府围了个水泄不通。盗墓自古都是株连大罪,陈家老爷子反复思量之后,将这位陈启一少爷的行踪透漏给了官家,官府派人提前守候,在墓道口将陈启一和他手下三十多人一网打尽,收入大牢之中。而就在事发后次日,陈家老爷子宣布,将陈启一一脉逐出门墙,从此不得踏入陈家半步,更不许以陈为姓。几个月后,陈启一一伙或被抓或逃亡,最后除十余陈姓族人外,其余两百多人全都被绑赴刑场枭首示众,陈启一一案从此完结。
这里要说回被逐出门墙的陈启一的后人,要说这一支人也是骨头硬,纵然落到如此田地,依然牙口不松,既然不许姓“陈”,那就索性改姓了“沉”。原本以为陈启一身故,他们这些一脉之人也就从此消沉,没想到他们反倒将陈启一留下来的东西发扬光大了,收拢那些被打散的陈启一手下流寇,重新开始盗墓生意。他们行事更加诡秘,下手更加狠辣,极少与人合伙搭档,又因为他们本出身书香门第,精通易理八卦,所以常常一家人就取光了一座墓。很多盗墓贼都是千辛万苦进入古墓之后,才发现这墓已经被沉家人取光了,这白跑一趟其实还算运气好,如果一旦和沉家人撞在一起,那必定是被杀光灭口,妇孺不留。久而久之,沉家得了一个“暗香”的名号,取暗中行事,书香门第之意。
“沉字出头可不就是个沈字嘛,我怎么没想到呢。”说到这里,夏老头长叹一声了。
“可甭管这沉家、沈家的,又跟这大墓有啥关系?”我赶紧给老家伙递上一根烟,帮他点着了。
夏老头深吸一口,慢悠悠的说道:“沉家人自从脱离陈家之后,行事更加隐秘狠辣。加上当时是汉末,民间动荡不堪,官府哪有闲心来管他们?所以还真就让他们成了气候,一直到元末明初的时候,这暗香沉家才算没了动静。谁能想到他们一族人竟然又改姓了沈,来到了这西南之地。”
暗香沉家销声匿迹的原因据说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毫无疑问,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猎人,因为犯案太多,沉家被官府一锅端了,尤其是在元朝统治时期,元人把保护墓葬看的极为重要,甚至于成吉思汗的墓至今都没有丝毫痕迹,因此也就对挖坟掘墓这种事情惩罚的极为严厉,沉家再如何在圈里声名浩荡,也扛不住官兵一顿横扫,流寇遇到官兵,那只有灰飞烟灭一个下场了。第二个说法就很传奇,说是暗香沉家投奔了朱元璋,以盗墓的本事替朱元璋筹措军资,后来朱重八登基坐殿成了皇帝,这沉家也就顺理成章的在庙堂之上谋得了一官半职,自是不用再受那下地之苦。而其官职也是与陵墓有关,据说朱元璋和马皇后所葬之明孝陵就是由沉家幕后出手,后来的明十三陵也有沉家参与。不仅如此,沉家还借助军队对其他盗墓门派和团伙进行了围剿,不仅把盗墓门派灭了个七七八八,甚至连古玩古董这一条产业链都别被他们斩了个七零八落,一时间沉家盛名不再,为江湖中人不齿。等到后来明朝积弱,沉家也随之破败,原本对他家恨之入骨但又束手无策的一干人等便冒了出来,对沉家痛下杀手,让整个沉家从此消失不见。
第二种传说虽然离奇,但却是民间传闻最广,也许是那些被诛杀的“绿林好汉”的后代们对身居高位的沉家无可奈何,也许是人们更愿意相信这种离奇的故事。总而言之,他们更喜欢这样的沉家传奇,而不是一个纯粹的被官兵铁蹄踏碎、钢刀斩破的盗墓团伙的故事。
但现在夏老头提出了第三种论断:沉家没有被元兵剿灭,也没有投靠朱元璋后被“江湖同道”所追杀,而是一只隐藏在民间,直到他们归隐至此为止。
“那您的意思是,朱元璋的孝陵,也不是沉家在幕后主使的了?”曲非直问道。
夏老头一笑:“沉家书香传家,熟读经史,开国皇帝诛杀功臣都不是一两桩了,更何况这种盗墓的土夫子,一旦事发被天下所知,朱重八这皇帝还做得做不得了?所以如果沉家人有点见识,那应该不会依附他,至少不会靠这个本事依附于他。”
“那这个沈家祖坟和沉家的关系呢?”我赶紧把话题拉回来。
夏老头的神情凝重了一些,沉声说道:“以我对沉家的了解,这应该不是祖坟。”
我笑道:“老爷子,您可别跟我们开玩笑了,沈家埋了这么多人在这里,这还不叫祖坟啊?难不成这是个祭坛,沈家人都是祭品不成?”
夏老头没笑,而是幽幽的看了我一眼,低声说道:“没准你说的对呢。”
我瞬间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声音都有点发颤:“老爷子,您可别吓唬人,这要是个祭坛,那是祭什么的?咱爷们三个不会也变成祭品了吧?”
夏老头冲我嗤笑了一声,慢悠悠的接着说道:“沉家只是盗墓世家,钱来的容易去得也快,指望他们能有开挖一座山修陵造墓的钱,那基本是没戏。而且古代阶级制度明显,就算沉家有钱,他们也没这个势力,这墓的规模放在过去,就算不是王侯将相,也得是封疆大吏,他一介平民百姓要是敢造如此规模的大墓,诛三族都是少的,不过到不用考虑墓地问题了,草席子一卷扔野地里就得了。”
夏老头缓了一缓,见我和曲非直都在认真听他说,满意的点了点头接着说道:“我曾经听一个老家伙说过一个事情,就是说风水天成,不是不能改,但是人为可改动的地方太少,顺其自然敬畏自然才是正途,既然你要找一个风水宝地作为阴宅,那就要遵循这种自然界的规律,妄图擅自打破、更改,那又何必搞什么风水易理呢?”
听到这里,曲非直嘿嘿一笑:“师父,您这段话倒还挺辩证唯物主义的。”
我白了曲非直一眼,生怕夏老头又跑题,连忙追问:“那您说这些,到底跟咱现在身处的沈家大墓有啥关系啊?”
夏老头这次倒是没瞪我,而是缓缓长身站起,手指周围的壁画说道:“我现在怀疑啊,这本就是一个唐末的诸侯大墓,被沉家人发现之后霸占成了自家祖坟,以此风水来养他们自己家人。”
“何以见得啊?”曲非直也不明白了。
“唐末之后历经五代十国才到宋,期间诸侯林立,割地称国,更不要提什么礼坏乐崩了。那时候如果有一个西南小国的国主在此地发现一处风水宝地,然后给自己建了陵墓,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到了沉家明代一脉的时候,他们为避祸也好,为生计也罢,被迫远走西南,凭自己的本事也找到了这个地方,比起将原墓主移除另建新墓,倒不如用上几种镇魂手段将原来的墓主压制,直接将此地霸占了不是更简单一点?”夏老头两眼盯着曲非直反问。
“雀占鸠巢?那坟头上的钉子状的石碑就是这个镇魂的手段咯?沈家世代这一代代人往里埋,就是把自己当祭品来维系这风水宝地,庇护自己的子孙后代?”我大概明白了老家伙的意思。
夏老头答道:“话是这么说,但这都是我根据这些壁画和奇怪的墓葬推测而来,具体如何还得继续查找一下再说。”
“您先等会,咱要继续查找的话,那可怎么出去啊?现在不是应该把逃出去放在第一位嘛?”我赶紧拦夏老头,生怕这老家伙的求知欲爆棚了。
夏老头没客气,拿着扇子敲了我的脑袋一下:“你个傻小子,不探明白了究竟,怎么找到虚位?不找到虚位怎么出去啊?”
“得了得了,您是师父您有理。”我赶紧抱着头躲:“不过咱下一步该干啥了,您倒是给个明话啊?”
夏老头双手倒背,沿着几根柱子缓步而行,嘴里念念有词:“乾坤坎兑离,生死休惊伤,八卦常循转,生门藏中间。此地头顶天圆脚下地方,左右有配殿,应遵的是唐制,如果要开虚位,理应在西南的离位或是西北的坎位,但沈家已将宝穴破去只留风水位,需要另开虚位以形成生气循环和风水圆满。”说到这里,夏老头突然快走几步,背靠最里面的柱子向中间横走几步,再向供桌连走几步,伸手指着供桌前的地面说道:“理应就在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