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近现代文学 - 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编委会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

第八章近现代文学

一代大师鲁迅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鲁迅先生的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的问题,鲁迅的文笔,是刀,是匕首,是投枪,解剖着中国人的灵魂。

鲁迅(889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亭,后又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汝南。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狂人日记》《故乡》《野草》《坟》《热风》等。

鲁迅于88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而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致死亡,家境败落下来还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父亲病后,鲁迅就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自他家变穷了,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说话了,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对他打击很大,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

90年,鲁迅东渡日本学医。他想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在日本经常受到日本人的歧视。这更让他意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的悲剧命运,首先要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首先是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熏,于是鲁迅弃医从文。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狂人日记》,它带着被侮辱的中华民族的凄厉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意志和信念,它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的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命运的痛苦思索,是讨伐传统封建专制文化的一篇檄文,是呼唤重建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宣言书。《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的新文学运动,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此外,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9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

其实,最能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只有到了先生的手中,“杂文”才成为了“匕首”“投枪”,杂文这种文体才表现出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

总之,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先生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

郭沫若(89978年),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原名郭开贞,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代表作有《女神》《星空》《前茅》《恢复》《瓶》《天上的街市》等。

郭沫若岁入私塾,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90年春,长兄郭开文赴日留学,岁的郭沫若有意偕从同行,父母不同意。直到9年春天,郭沫若才得以赴日本留学,主修医科。期间,他接触到泰戈尔海涅雪莱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99年9月,郭沫若开始发表新诗。在日本,郭沫若还与郁达夫成仿吾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之后不久郭沫若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北伐战争前夕,郭沫若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紧接着他参加了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9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90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9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从事文艺工作。9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新中国成立后,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所著的《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了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要职。

“郭沫若”是笔名,他的家乡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有两大河流大渡河(古称沫水)以及流入大渡河的雅河(古称若水),汉朝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有关“沫若”一句,指的就是大渡河与雅河的汇流。郭开贞于99年9月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早期诗作时首次用“沫若”笔名,随着《女神》诗集的出版,“郭沫若”一名逐渐为人们所熟悉。

《女神》运用神话题材诗剧体裁和象征手法来反映现实,其中《女神之再生》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除了文学作品以外,在考古学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璀璨,在现代书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叶圣陶(89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也是中国第一位童话作家。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岁时就开始识字练字,到岁那年,叶圣陶识字已有000左右,字也写得相当漂亮。叶圣陶的母亲朱氏识字不多,却经常把世代流传下来的谜语诗歌儿歌说给儿子听。我国苏南地区流传的谜语,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叶圣陶猜谜语时兴致很高,从中得到了智慧的启迪。那些诵读起来悦耳动听的古代诗词,辞采华茂,言简意丰,叶圣陶能够背出很多。

9年,叶圣陶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9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9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作品收集在《叶圣陶集》里。9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鲁迅曾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

叶圣陶喜用散文的形式来写童话,诗意盎然,富有听觉视觉的美和冲击力,震撼力强,能给孩子以爱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倪焕之》被誉为叶圣陶的“扛鼎”之作,它是叶圣陶唯一的长篇小说,与茅盾的《子夜》一道成为现代长篇小说的真正开端。作品成功塑造了“倪焕之”这一典型人物,深化了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关系这一主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知识分子心理变迁史”中的重要一章。

叶圣陶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成为了许多作家竞相效仿的对象。他的作品是反思与思辨的。这些不仅要依靠感知,还要依靠切实而客观的观察。对现实的观察成为了他写作的源泉,使他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林语堂(8997年),原名和乐,改名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著有《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等。

林语堂的父亲是一名教会牧师,他传授给孩子的是一切新的及近代的东西,如被称为“新学”的西方文化知识。而且在长老会牧师群中,他的父亲思想极为超前,当年厦门没有几个人听说过圣约翰大学,他却送儿子到这所大学接受英文教育。

幽默是林语堂的标志。林语堂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英文。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们引颈翘首。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皮包装得鼓鼓的,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了。谁知道,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装满了带壳的花生。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林语堂的代表作《京华烟云》,是他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90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全景式地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京华烟云》自9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京华烟云》的后续篇《风声鹤唳》被誉为中国的《飘》。林语堂把他的《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朱门》这三部小说合称为“林语堂三部曲”,因为三者有着内在的精神联系,都寄托了作者的文化理想和人生理想。

林语堂才华横溢,著作等身,一生写了0多本书,上千篇文章。林语堂一生曾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重印40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上书”。

茅盾(8998年),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玄珠方璧郎损等,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现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茅盾的父亲沈永锡,是清末的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女性。

茅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在那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产生了兴趣。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诲淫诲盗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然得到了明达的父母的允许。《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这时爱读的书。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的茅盾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学度过的。他于909年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9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热情地迎接了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义务宣传员来。在学校里,由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孚众望的学监,也因此被学校除名。于是,他便转入杭州安定中学学习,并在那里毕业。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积极的指导,但整个学习风气是陈旧的。“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古典小说启迪了他的文思,同时也在他的作文格调上显露出印迹。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出版于9年,当时就震动了中国文坛,瞿秋白把这一年称为“子夜年”,可见它的影响之大。这部长篇小说围绕着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赵伯韬之间的尖锐矛盾,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0世纪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反动当局镇压和破坏人民的革命运动,帝国主义掮客的活动,中小民族工业被吞并,公债场上惊心动魄的斗法,各色地主的行径,资本家家庭内部的各种矛盾……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艺术地再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风云,反映了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风貌。茅盾以《子夜》这部长篇杰作,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林家铺子》与《蚀》,也是茅盾极具影响力的作品。《林家铺子》以9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的江浙农村为背景,透过林家铺子的倒闭,反映了民族商业破产的厄运。《蚀》是由《春蚕》《秋收》《残冬》组成的农村三部曲,每篇各自独立又前后衔接,时代背景和《林家铺子》基本相同,反映了广大农民随着苦难的加深而逐渐觉醒抗争的过程。这几篇小说都截取了现实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在步步深化的冲突中塑造了0世纪0年代初期农村农商界的艺术典型,篇幅不长,思想深远,既有现实的画面,又有历史的动向,在同时代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

徐志摩(8979年),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原名章垿,字槱森,笔名南湖诗哲海谷云中鹤仙鹤删我谔谔等。新月派代表诗人散文家,其代表作有《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

徐志摩幼年在家塾读书,岁时,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90年,徐志摩年满岁,考入杭州府中学堂(9年改称浙江一中,现为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与郁达夫同班。此后,徐志摩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徐志摩赴美国学习银行学。“志摩”就是9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据说是在徐志摩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名为志摩。9年,徐志摩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徐志摩在美国待了两年,在英国也住了两年。在英国,尤其是在康桥的这段生活,对他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康桥,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乃是因为他以为现实社会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好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办法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单纯。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力的诗人,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资产阶级作家。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连着的。作为新月派的一个主要诗人,徐志摩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徐志摩是一位追求“美爱自由”的理想主义者。爱情,既是他诗歌创作的推动力,也是他反复咏唱的主题。在他的诗集中,爱情诗过半,不仅数量多而且颇为人称道。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陆小曼的婚姻又掺杂了太多的物质功利,他与林徽因的那淡淡情愫才最令人唏嘘。当然,作为那个时代的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

张恨水(89797年),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前些年在电视上热播的电视剧《啼笑因缘》以它细腻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亿万观众,人们也由此而更多地知道了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大家张恨水先生。

张恨水出生在安徽潜山一个大家庭里,五六岁入蒙学,念的全是《三字经》,私塾里这种光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式以及被张恨水称为“坐牢”式的学习,让童年的张恨水在枯燥乏味中寻到乐趣,学会了对对子,学会了背书,背书甚至到了过目不忘的程度。

张恨水小时候很聪明,过目不忘的他在家乡被人们所熟知。据说,张恨水的母亲,不相信儿子的天才,有心要考考张恨水,一天傍晚,张恨水的母亲让张恨水拿一本没读过的书来。张恨水拿来一本给母亲。张恨水母亲看了一眼,顺手拿起一把纳鞋的锥子,使劲朝书本扎下去,扎透了半本书的样子,对儿子说:“今晚你能把扎透的地方全背下来吗?”张恨水点点头,拿过书,回到自己的房里。第二天清晨,张恨水将被母亲扎透的地方都背了下来,让全家老少惊讶不已。

9年,张恨水因九十万言的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更将其声望推到最高峰。其作品上承章回小说,下启通俗小说,雅俗共赏,成功对旧章回小说进行革新,促进了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交融。茅盾赞曰:“运用章回体而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老舍则称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张恨水在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共完成作品不下三千万言,中长篇小说达0部以上。他被称为是“三多”作家,这个“三多”,首先是作品的数量多;其次,他的作品发行多,单《啼笑因缘》这一部作品就至少印了版;第三,张恨水的小说同时创作的数量多。张恨水在小说创作鼎盛时期,要同时创作六七部小说。比方说,9年他在北平《世界日报》连载《金粉世家》的同时,他在北平的《新晨报》连载《满城风雨》,在上海《红玫瑰》杂志连载《别有天地》,在上海《新闻报》连载《太平花》,在上海《晶报》连载《锦片前程》,在上海《旅行杂志》连载《似水流年》。

朱自清(89898年),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春华秋实。生于江苏连云港,原籍浙江绍兴。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到清华大学任教。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于9年入高等小学,9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99年月出版处女诗集《睡罢,小小的人》。9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9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了《欧游杂记》,并参加了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的运动,本来就身患肺病的他更是虚弱不堪,最终在贫病之中逝世,年仅0岁。

朱自清是个非常勤奋的人,就连度蜜月时,他还在进行紧张的创作。根据朱自清夫人的回忆,在他们共同生活的十七年的时间里,朱自清从没放松过一分一秒。他的作息时间是安排得很严格的:早晨起床做早操,用冷水擦澡,洗脸,漱口时就把书放在洗脸架上看,然后喝一杯牛奶就到图书馆去。中午回家吃饭,饭后看报。图书馆一开门便又去了。吃罢晚饭,还要去图书馆,直到闭馆才回家。进家门便又摆上东西写,一直到点休息。除了生病期间,他的夫人竟然从未见他点前睡过。由于身体虚弱,加上过度勤奋,最终,他在贫病之中逝世。

朱自清的著作有7种,共约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朱自清文集》。朱自清虽最初以诗出名,但是,9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98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极负盛名的散文家。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