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宋代文学 - 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编委会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

第四章宋代文学

北宋巨手柳永

柳永,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词作有《雨霖铃》《玉蝴蝶》《戚氏》等,后人称他为“北宋巨手”,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他的词凄婉缠绵,儿女情长,但却意境脱俗。

柳永(约9870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柳家世代为官,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但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祐元年(0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

柳永少年时在家乡勤学苦读,希望能传承家业,官至公卿。学成之后,他就到汴京应试,准备大展鸿图,在政治上一试身手。不料,一到光怪陆离的京城,骨子里浪漫风流的年轻才子柳永,就被青楼歌馆里的歌妓吸引,把那政治理想完全抛在了脑后,一天到晚在风月场里潇洒,与青楼歌妓打得火热。

柳永岁那年,终于及第,去过福建,留有《煮海歌》,对当时煮盐为生的民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两年仕途,他的姓名就载入了《海内名宦录》中,足可见其在处理政务上的天赋。可惜由于性格原因,他屡遭排贬,因此进入四处漂泊的“浮生”,养成了一种对萧索景物秋伤风景的偏好。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也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还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柳永留存200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0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

晏殊(990年),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抚州临川人(今属江西抚州)。代表作有《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被后人尊奉为“北宋依声家初祖”,尤擅小令。他继承五代遗风,词颇有意境。他强调写词要有“气象”,与后世的“意境”意义相近,为词的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他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0卷,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

晏殊一生中,虽没有太高的政治建树,但他不忌贤妒能,重视奖掖后进的品德却让后人歌颂和赞赏,范仲淹欧阳修富弼韩琦后皆出其门下。

晏几道(080年),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他著有《小山词》,他的《临江山》是千古传诵的名作。

虽然父亲晏殊是当时文坛领袖,晏几道承其余荫,又卓有才华,按说,他在文坛上可以广通声气,交接名流。但其实不然。因为晏几道“文章翰墨,自立规摹,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所以他也不轻易与文士来往。

在当时的著名文士中,惟一与晏几道深相契合者就是黄庭坚。黄庭坚是一位在仕宦上沉沦下僚,而在文学艺术见解上却有持操的人。他论书法时曾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他在文学创作上也是这个态度,所以与晏几道很合得来。

晏几道一生清狂磊落,纵弛不羁,傲视权贵,即使是苏轼这种人,也不放在眼中。他好藏书,能诗,尤以词著称。晏几道的词艳而不俗,浅处皆深,将艳词小令,从语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两个层面上发展到极致。

他的词风浓挚深婉,工于言情,与乃父齐名,世称“二晏”。但当时及后世作者都对他评价很高,认为其造诣在父亲之上。而且,由于社会地位和人生遭遇不同,晏几道词作的思想内容比晏殊词要深刻得多。其中有不少同情歌妓舞女命运歌颂她们美好心灵的篇章,也有关于个人情事的回忆和描写。通过个人遭遇的昨梦前尘,抒写人世的悲欢离合,笔调感伤,凄婉动人。在有些作品中,表现出不合世俗傲视权贵的态度和性格,为婉约词的代表作家之一。

欧阳修(00707年),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伶官传序》等。

欧阳修岁丧父,母亲带着他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依靠他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就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划着字,教欧阳修认字。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早就爱上了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10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宋朝初年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的文风讲求华丽,内容空洞。欧阳修读了昌黎先生(韩愈)的散文后,觉得它文笔流畅,说理透彻,跟流行的文章完全不一样。他就认真琢磨,学习韩愈的文风。长大以后,他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是第一名。

欧阳修0多岁时,在文坛上已经很有声誉了。他官职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候,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事。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4年,才回到京城。

庆历三年(0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0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又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

滁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欧阳修到滁州后,除了处理政事之外,还常常游览山水。当地有个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欧阳修登山游览的时候,常在这座亭子里喝酒,他自称“醉翁”,也为亭子命名为醉翁亭。他写的散文《醉翁亭记》,成为人们争相传诵的杰作。

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他的散文深入浅出,既精炼又流畅,叙事说理,娓娓动听,抒情写景,引人入胜,寓奇于平,一改文坛面目。他最富盛名的《醉翁亭记》,徐徐写来,委婉曲折,言辞优美,风格清新。

欧阳修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他“以文为诗”,通俗流畅。虽说有些古体诗显得诗味不浓,但部分近体诗却比兴兼用,情景相生,意味隽永。在内容上,他的诗有一部分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疾苦,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此外,欧阳修还创作了很多词,内容大都与“花间”相近,写的多是男女爱恋离情别绪一类的题材。但格调较高,技巧娴熟,不乏艺术珍品。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举荐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苏洵(0090年),字明允,四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苏洵少不喜欢学习,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象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后来又陪同儿子两次进京,一次经水路,一次经陆路,遍游了沿途的名胜古迹。他的作品《管仲论》最出名。

苏轼(070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苏轼自幼受父亲的熏陶和母亲的严教。苏轼的母亲程氏是一位很有教养的女性,饱读诗书,深明大义。她亲自教苏轼读书,引导苏轼效法先贤,树雄心,立大志,以“澄清天下”为己任。著有《前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苏辙(09年),北宋散文家,字子由。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代表作品有《上枢密韩大尉书》《墨竹赋》《秋稼》《南斋竹》《诗病五事》等。

宋仁宗嘉祐初年(0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举,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三苏”之所以能够成为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当年,苏洵娶富豪程文应先生之女程颖为妻,程夫人系出名门,知书达礼,以程氏之富下嫁到清寒的苏家来,已是委屈,而夫婿又不思进取,经常喝到红日西沉方肯罢休。程颖是个非常要强的女性,虽然嘴上不说什么,心里总是抑郁不乐,只好把家事一手承担下来,上事翁姑,下教子女,终日勤劳不息,希望有一日夫婿能够自己觉悟过来。

一年后,程颖为苏家生下一子,拟名为“轼”,并以“轼”劝导苏洵。苏洵决心悔改,发奋苦读。他拉开抽屉,拿出二尺白绢,猛一下咬开中指,颤颤点点,写上几个大字“不发愤何以为人!”

两年后,程颖又为苏家生了第二个儿子,起名“辙”。曰:“父之车过,子从其辙;兄之车过,弟从其辙;前人之过,后人见其辙。”

后来的岁月,父子三人刻苦读书,勤勉自励,切磋商议,文学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三人中苏轼(苏东坡)的词最为有名。

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成就。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继唐朝之后又一个文风鼎盛富丽堂皇的朝代,而“三苏”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苏轼更成为一代文坛领袖,以自己的奇才文思为宋代文坛增添了光彩。他上承欧阳修的务实文风,下有苏门六君子继往开来,使苏文之风绵延两宋而不绝。

司马光(0908年),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主要著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历来朴素节俭,不喜欢奢侈浮华的东西。宋仁宗宝元初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后,皇上赏赐喜宴,在宴席上只有他一人不戴红花,同伴们对他说:“这是圣上赏赐的,不能违背君命。”这时他才插上一枝花。

他担任并州通判时,西夏人经常入侵这里,成为当地一大祸患。于是,司马光向上司庞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控制西夏人,然后招募百姓来此地耕种。”庞藉听从了他的建议,派郭恩去办理此事。但郭恩是一个莽汉,因为不注意设防,被敌人消灭。庞藉因为此事被罢免了。司马光过意不去,三次上书朝廷自责,并要求辞职,没得到允许。庞藉死后,司马光便把他的妻子拜为自己的母亲,抚养庞藉的儿子像抚养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当时人们一致认为司马光是一个贤德之人。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作者把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资治通鉴》全书9卷,约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0卷。《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编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还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更是不胜枚举。有人说,除了《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相媲美。

曾巩(0908年),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代表作品有《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

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表现出了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祐二年(07年),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

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0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声望。元丰三年(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

元丰四年(08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翌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

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他在《南齐书目录序》中说:“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他强调只有“蓄道德能文章者”,才足以发难显之情,写“明道”之文。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王安石曾赞叹说:“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赠曾子固》)。苏轼也说:“醉翁门下士,杂从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曾巩也擅长写诗,有00余首传世。其诗或雄浑瑰伟,或委婉超逸,无不含义深刻,妙趣横生。五古《追租》,描绘了“今岁九夏旱,赤日万里灼”,“计虽卖强壮,势不存尪弱”的惨状,发出“暴吏体宜除,浮费义可削”的呼声,与王安石的《兼并》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绝句《西楼》《城南》,清新隽永,具有王安石晚年诗作的风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