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文人骚客入瓮来
十月初的一天早晨,天气格外晴朗,晴空万里碧空如洗,几朵白云漂浮在空中缓慢的移动着。这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往日里这个时候整座临安城还是处在沉睡中,只是今天,早早的便就开始热闹了起来。
原本大宋朝江南贡院的位置,图森直接调拨过来五千兵丁在这里负责维持秩序,数千名各路文人骚客们开始从四面八方集结过来。
按照十多天前皇榜告示上所说,今天便就是这临安城易主以后,大蒙古国所组织的第一场科举开考的日子。
站在贡院最高处的那座阁楼上,早起的图森身边陪伴着秦会之。
“图森兄弟,这里最起码有五千人吧!”秦桧傻傻的看着下面密密麻麻的人群发呆着。
“不碍事,多多益善,多多益善。”下巴上已经蓄起了已下搓胡须的图森,手抚着胡须高兴着说道。
就在两天前,因为秦桧门下的那些弟子在暗中怂恿所致,整个临安城里的读书人开始躁动了起来,这可是可以直接鲤鱼跃龙门,只要考核通过了便就可以直接当官的好事。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士农工商四民子弟皆可参与。
无异于一声惊雷响彻整个临安城,所有看到皇榜的人们,兴趣可都被吸引住了,甚至就连那城里店铺里的伙计都有跑来参加的。
大宋立国两百多年,赵家一直标榜着与士大夫共天下,可以说,天子养士两百年,一些理念差不多已经根植人心了。
这个时代,寒门学子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情,自从太祖当年杯酒释兵权之后,一茬接着一茬的科举为朝廷充实了大量的人才进来。
可是,士农工商四民中,你说农家子弟大家伙可以接受,可是这匠人以及商人家的子弟也可以来参加科举,大家伙的心中可就有点不是那么情愿了。
秦会之现在是江南半壁江山的文人世子们的代言人,虽然左相府已经捐献给了图森做为大蒙古国的南征统帅部,虽说新进安顿下来的左相府不是那么宽敞,可是每日里云集在左相门下的文人世子们数量还是与日俱增。
现在的临安城中,人们从最初的鄙视与看不起左相的叛国投敌行径慢慢的转变到了如今的接纳与理解。
毕竟传说中的鞑子与他们眼前所见到的文明之师差距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当年的大金朝在入侵中原的时候,攻城灭寨,屠城的事情做的不要太少,与如今的大蒙古国军队相比,人们心中自然有了计较。
左相府中的热闹也间接的让秦会之在图森面前难堪了起来,文人世子们的这种行径,差不多就是将他架在火上在炙烤。
“图森老弟,这个事情老哥我确实是不知情。那些小子们,每日里在那边嚷嚷着,抱着那些祖宗规矩说事,我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收拾他们来着。”
事情既然到了这一步,秦桧心中清楚,不给图森解释清楚个中缘由,那么自己以后在大蒙古国中的地位将会非常的尴尬。
自古以来,当权者都不希望在自己管辖的地界出现拉帮结派的现象,更何况是现在的临安城,作为大蒙古国刚刚占领的地盘,可以说,现如今的局势,已经是秦会之为这些文人世子们争取到的最好的结果了。
大蒙古国军队进驻临安城这段时间以来,可以说对广大百姓们是秋毫无犯,一直接着一支的军队在这座城池中云集,然后开拔前往南方的广大区域为帝国继续征战。
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军士们保持着高度的纪律性与组织性,与这座城市和谐相处着。
“会之兄不要多想,放心吧,一切我都明白。等两天,你的任命书便就下来了,现阶段,南方战事方面你先帮衬帮衬,只是楚州城那边的参谋总部里面,那些家伙都不同意让一个没有经过雄鹰军校学习的人参与进去。
所以,老师后来折中了一个方案,让老哥你先在教育部里面任职,老哥你这边没什么意见吧!”
秦桧听在心中,他还能有什么意见,能给一个体面一点的职位已经相当不错了,他还能怎么着!君不见,诺大的南宋差不多已经快被大蒙古国给打完了!
“有劳图森兄弟费心了,一切但听陈先生吩咐就是了!
只是,不知这教育部到底是个什么衙门,所辖属地是什么个情况!
为兄这也是想着提前了解一下,好让心里有个底不是嘛!”
图森略一思付,觉得也没什么不能说的,老师既然安排了让秦会之担任这个教育部的职务,肯定也是出于他自己的考虑。
“会之兄,这个教育部嘛,管理着我大蒙古国所有属地内学子们的教育,就是读书识字之类的事情。这不是南方是刚刚占领的地方嘛,人心思动,老师的意思是让会之兄你多担一下担子,将这南方的学子们调教调教,也早日让南方的士子们对朝廷归心。”
秦桧这一听,心里算是明白过来了,这江南地区,原本大宋境内,基本上都是他们这帮子尚书阁老们的门人弟子,现如今由他这位前左相大人做这个教育部的领导,那肯定是最合适不过了。
反正这南方都是你们的人,怎么教导由你们自己说了算,反正这一时半会的估计大蒙古国也没有这个心思和精力来管理这个事情。
陈大伟现如今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对于南方的占领以及占领区的治理上面,再说现如今的大蒙古国能够拉出来独当一面的人物还真没有几个,基本上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钉在那里。
就在临安城里所有人员的心都被这场科举给牵动了的时刻,图森吩咐刚刚开始工作的印刷厂,加班加点的印刷出来了一千本小册子,并且在临安城里的各家书店门口的明显处摆放着,任由路人捡去查阅。
这是一本关于大蒙古国属地各级官吏等级的介绍,在这里,所有的官员都被分成了四等二十八级,从最底层的吏员开始,一直到朝廷最顶层的金字塔顶端。
每一级的官吏,需要做些什么事情,然后相对应的考核与管理制度又是什么,升迁的条件又有哪些,当然了,最为主要的还是这每一级官员的福利待遇问题。
一本神奇的小册子,竟然让临安城里原本就活跃的氛围再一次的火爆了起来,在口口相传中,人们渐渐觉得,只要能参加大蒙古国的这次新科举,大家伙就都可以去做官了!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委任状走马上任的左相大人肯定少不了安排人员在其中进行各种鼓动。
毕竟这是大蒙古国占领南方以后的第一次正式科举考试,虽然他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这个新科举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怎么着也不能让这个第一次的科举太冷清了不是!
人们在热议,在寻思着怎样才能做一名大蒙古国的官吏,至于说,什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僧多粥少,人们完全不在乎这些,根据临安城现在的情况来看,大蒙古国目前采取的政策是罢免所有原本大宋的官吏,这种手段在大宋其他地界上肯定也是在实施着。
那么将来,在那些大蒙古国新近征服的地界上,肯定需要大量的官员来管理,作为原本掌控南方半壁江山的士族精英,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他们只要稍加思索便可得出。再加上现如今有秦会之这个原本大宋顶级精英的暗中操作,临安城里的风向开始转变了。
对于这些读书人来说,祖辈传下来的圣人之言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他们自己所宣扬的那般重要,反倒是那些可以拿到手,可以切身改变他们自己生活条件的事情才是他们所热切期盼的。
在贡院的大门口,前来参加新科举的士子们每个人都需要拿着代表自己身份的文牒过来登记,就算你是一名伙计,一名匠人,大家伙都是一样的待遇。
登记完之后,会在大门口给来参加科举的士子们发放一份新的科举证件。
而在贡院内门,每一位来参加科举的士子们都可以领取一份考试大礼包。
一个方方正正的小盒子,里面放着笔墨纸砚还有一本科举须知。
一个上午,就在这熙熙攘攘中渡过了,数千人的队伍,正在一点点有序的进入贡院内部,按照他们手中所颁发的科举证件上的序列号码进入不同的考场。
一直站在阁楼上观看的图森,见下方贡院门口的士子们终于全部进入了考场,一个上午的时间差不多就这样渡过了。
坐在他对面的秦会之,手中捧着一本大蒙古国小学课程教科书正在认真仔细的拜读着。
从最开始的惊讶与不在乎不放在心上,到如今的爱不释手,这个过程是他对于大蒙古国了解更一步加深的过程,也是他自己学习与理解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