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 明珠重生在六零 - 言之宴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明珠重生在六零 >

第49章

姚明珠以为第二日会在村里停留两日,跟上辈子一样,由村里的干部跟鸡冠岭工程的负责人联系后再送他们下山的。

而停留的这两日村干部就会带着大伙熟悉环境,了解出山的路。但姚明珠没有想的是上辈子她晚两年才到这边的,很多事情已经上了轨道,人员到来很多事情要安排的,所以会停留。但这辈子这个项目却是刚刚开始,所以很多东西还没有制定和完善,并不需要请示。

因此,第二日一早,村干部就对姚明珠一行人说要他们下山熟悉地形时,姚明珠一行人有人出来反对,说“好人好马上三线,争分夺秒建三线。”鸡冠岭的干部也就没有坚持,只是告诉大伙,以后大家的信件镇上会送到他们村子,大家隔一段时间可以让人上来拿。当然他们村里有空也会送下去。但马上要种小麦了,他们估计没有时间了。

大伙应了下来,同时表达了感谢。

村干部这才让人带着姚明珠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朝着工地走去。

他们这一批到三线来的都是想奔个前程或者是想实现自我价值。大家都不是什么娇气的人,都想赶紧到工地熟悉,然后能立马上工。一路上走的都比较起劲,毕竟马上就要到了。

张美华听到这个消息就乐呵呵的,她原本打算第二日去工地的。想不到村里会直接带他们下去,这也免得她再返一趟鸡冠岭村。

而姚明珠呢,停不停留对她也没什么意义,所以直接跟着大部队走了。

鸡冠岭村位于山腰,从山腰到山下就一条羊肠的小路可以通行,而且还非常的陡峭。

因为有上辈子的记忆,姚明珠换了一双鞋子。这是姚奶奶用最后的油布底,然后再铺上百层的棉布做成的。油布其实是比较薄的橡胶,是姚明珠爷爷以前弄回来的。

姚家在没有上交家产时,这油纸是放在库房存着。后来姚家三口下地干活才用橡胶做了鞋底。剩下的这块就是姚奶奶特意为姚明珠留的。

姚明珠知道这边的路况,用烧红的铁丝在鞋底的油布上烙出一条条杠,这样鞋子既厚实又能防滑和防水。走山路脚就会轻松很多。只是姚明珠提着的竹子箱子有些麻烦,老是会挂到树枝树杈。

林向国走在张美华和姚明珠后面。见状,轻拍了前面的张美华,“美华同志,你跟明珠同志说下,我帮她拿箱子吧。”

张美华戏谑地看了眼林向国,笑问,“你怎么不帮我拿呢?”

林向国脸微微涨红,诺诺说,“明珠人瘦,箱子大,这路窄……”

“呐,你的意思是我就人高马大的?”张美华佯怒道,见林向国说不出话要,张美华才哈哈大笑,打趣地喊前面的姚明珠,“明珠,明珠,向国同志说帮你提箱子呢。”

这一声叫喊并不小,他们附近前后的人都明里暗里看了眼姚明珠。

姚明珠眉梢动了动,回了句,“不用了,我能拎得动。”

说实话,对于张美华,姚明珠是羡慕她的性格,但有时也有些不喜欢这直肠子的性格。

这一路来,张美华老是打趣她和林向国,明明自己讨厌林向国,他搭话时自己都不会跟他说话。可是张美华却老是把他俩推做堆。姚明珠其实心里有些反感自己与林向国绑在一起的。只是张美华每次都是笑呵呵地说,姚明珠也不好冷着脸。

张美华听到姚明珠的回复,回头看了眼,只见林向国满脸失望,忍不住笑道,“明珠不要你帮忙提,要不,你帮我拿吧?”

林向国心里知道这是个台阶,但还是忍不住看了眼姚明珠,见她专心地走路,心里有些失望。只好接过了张美华手里的箱子。张美华的箱子是皮木框做的,上面有手环,还有两把锁。

林向国之前没有注意,如今拿着箱子看了两遍,心里有几分计较,这可是高档货呀,国内很难买到的。林向国之所以知道是因为他有个同学的哥哥出国留学了,然后回来带着这样一个箱子。想到这里,林向国视线忍不住看着张美华的头顶,眼珠子转了转,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姚明珠没有理身后的二人,专心认真地朝下走。

大伙花了四十分钟才从半山腰走到了山脚,然后沿着山脚的小道走了二十分钟走到了鸡冠岭工程目的地。

鸡冠岭工程主要的施工部分在姚明珠这一队人的右前方,两座隔着一条小河流的山脉架起一座桥梁,以及打通右边的山脉。这是个不小的工程。

而左前方呢,则是驻扎地,在两座主要工程山脉对面半腰一块地势平坦的地面上修建的,离下面的河沟差不多有四五米的距离。

远远地听到了喇叭传来的歌声:

革命友谊深过海,五湖四海奔拢来。为了革命同目标,人亲难比阶级爱。响应号召,干革命,抢时间,一定要把三线建设抢在大战的前面。

搬石头,斗志昂扬,豪情奔放干三线。

石头就是□□包,越扛越是劲头高。建设三线抢时间,战火燃烧帝修嚎。

……

歌声中的工人斗志昂扬,满脸带着,整个场面热火朝天。

“那边来一点点,对对,过去点。”

……

“你们那边人够么?还要不要加人过去?”

“不用不用,困难还能克服。”

……

隔着一条河流,半山腰两边的人对喊着。

山脚下的大石头处,嘿哟嘿哟的号子声时不时伴随着叮叮当当敲击石头的声音响起。另一边呢,砍树,扛树的,挖泥巴的,运泥巴的在一片歌声中喊着号子,唱着歌曲,一个个满怀希望地干着。

左前方的营地里,后期的人员也来来往往,一栋泥房里炊烟伴随着大厨的声音徐徐升空。

“赶紧加水,加水,水要干了。”

“来了,来了,水来了。”

“那边熬粥的,加点糯米粉,快点快点。”

“那边烧热水的,看着火……拿柴火的赶紧赶紧……还有洗菜的呢,快点快点,吃饭时间要到了。”

“来了,来了……”

号角声,吆喝声,说话声和指挥声以及应和声交织成一片红红火火的场景。

大伙在鸡冠岭村民的带领下到了左前方的营地区。

营地区分成了左右两块,中间是一排排台阶到了小河流边,在河流上架起了一座木桥,暂时连通两边,让干活的工人能很快安全地回到营地。小道的顶端则是两块较大的空地,一边是石头砌成的屋子,一边是土墙屋子。

石头砌成的屋子前面有个小高台,台子上正中间插着一根笔直的树干,树干顶端飘着一面鲜艳的国旗,迎着风飘荡着。另外一边的土墙屋子传来了一阵阵食物的香味和徐徐不断的炊烟,还有那一片忙碌的声音。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