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白菜
第220章白菜
正儿来自现代,有着前世的记忆。他前世是个学霸,学习之余浏览过不少的书籍。
棋谱便是他学习之余打发时辰用的,除了棋谱他还细细的研究过基本菜谱。
他对做菜其实也不敢兴趣,之所以看菜谱是因为他想要给未来的妻子,做上一桌美食,可惜这个愿望注定不能实现了。
八大菜系,川菜、粤菜、苏菜、湘菜、闽菜、浙菜、鲁菜、徽菜,他都有过一些研究,并且还有不少他试着做过。
无论相爷的口味有多么的调挑剔,他相信能够找到符合相爷口味的菜。
这些时日里他偶尔也会在相府吃饭,他留意到相爷许是上了年纪的原因,胃口不怎么的好,所以在面对一桌子的佳肴时,无论味道的好坏,相爷只是随意的尝个几口便会放下牙著了。
但奇怪的是,相爷每日去上朝时,下人则会将将提前做好的饭菜放在一个食盒中带着。
到了王宫外面等待开宫门的时候,便会拿出来给相爷食用,他去过几次厨房,特地装作不经意间检查了食盒。
食盒大多时候是空空如也,相爷会将吃食全部吃完,甚至一颗米粒也不会留下。
他询问了后厨的人,食盒装的吃食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每日也会端上餐桌。
对此他有两个猜测,一个是众位大臣天没亮就在宫门口等着,上过早朝后又得在八点半之前赶到衙门点卯,九点就得开始正式当日的工作了。
所以吃早饭的时辰基本上没有,只有在宫门口等待开门的时刻能够得以空闲一下。
他曾经在书上看见了类似的情况,宋朝的官员去上朝也会带着早饭,然后会聚在一块吃。
他觉得秦国的官员或许也是这样,相爷等人在王宫外面等着,会在一起吃早饭,人多了吃着就香,所以能够将食盒里的吃食吃完。
另一个则是相爷更加的喜欢快餐这种形式,无关口味的好坏,钟爱快餐。
第一种猜测他做不到,无法请很多的官员到府上来小聚,但是第二种对他来说不是问题。
他当初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便独自在租住的屋子制作吃食,为了赶时间,做的最多的便是快餐,对此很有经验了。
所以他吩咐下人准备了许多珍贵的食材,然后又做成了精美的模样摆在一个大大的食盒中。
他相信相爷只要喜欢快餐,定然会对他准备吃食满意。
翌日。
巳时的时候,相爷便乘坐马车到了公子府的外面。
公子府的下人已经收到了吩咐,看见相爷的马车便赶紧通报给了公子灵。
公子灵为以示尊重,带着华丹丹亲自到了府邸门口迎接相爷的到来。
“相爷大驾光临有失远迎啊。”公子灵拱手。
“子灵不必拘礼,这一次我是以正儿师父的身份来的,没有君臣关系。”相爷捋着胡须。
“相爷这边请。”
到了厅房的时候,下人已经泡好了上好的龙井沏茶。
公子灵是万分的想将相爷拉倒自己的阵营之中,此刻还摸不着相爷是个什么样的态度,便试探的多了一些朝堂上的事情。
相爷对此只是模棱两可,或者是问牛答马般的回答。
公子灵明了了,此事不能操之过急,便换了一个话题,“相爷能看中正儿,将正儿收为徒弟是正儿的福气。以后正儿就拜托相爷多多指点了。”
既然提到了正儿,相爷便也不在糊弄,“正儿的确是天资聪慧,对于文章或者是棋局有着独特的见解。”
“正儿现在得了相爷的指点,定不会被埋没了。”公子灵搭话。
“不过也有些可惜。”相爷摇了摇头,“正儿聪明是聪明,可惜的是基础就有些差强人意了,而且人也有些浮躁,学的知识也杂,什么方面的都有一些涉猎,却没有一向很精的。
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应当是下时候没有得到名师的指点,不过现在也还不算太晚,只要正儿努力,日后应当会有机会补上来。”
“还请相爷对正儿多多的费心。”
“我乃是正儿的师父,这是自然”相爷顿了顿又道,“公子喜欢武艺,在武艺上的造诣很高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但公子也不可忽略孩子们文化方面的教养。”
“相爷说的是”公子灵轻轻的抿了一口茶,“正儿小时候是在老家生活,近年才到了府中,通过短短时日的相处我便发觉正儿要比同龄的孩子们要早熟一些。
于是便专门聘请了名师指点正儿的学识,如今正儿拜了相爷的为师,我就请名师去教导我别的子女了,可惜的没有一个孩子能够与正儿相比。”
相爷点点头,即使是世家公子中孩童众多,广撒网,但是能够出一个神童的情况也是极少极少。
不过先天也只是占其中一部分,通过后天的努力完全能够弥补先天上的不足,比如他的三个孙子,虽然打小就没有表现出天资过人的地方,却通过他的辛勤教导,和孙子的认真努力学习,现在也能够与神童相提并论了。
“公子不必对此感到忧心,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夫子和父母都得付出极大的耐心。万不可相信孩子自有自己前途的这句话,做父母的不能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找借口。”相爷提醒。
“相爷说的有理。”公子灵对此话认同。
因为他每次看见正儿的时候,便会想起幼时的自己。
他幼时便总是将大把光阴浪费在了怨恨和嫉妒上,这才导致他被公子苏越甩越远,若是小时候他就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或者是能得到秦王的爱护,也许他也会像公子苏那般闪闪发光。
将所有的思绪用空间的时辰,全部用来充实自己,他的格局也不会像今日这般狭小和局促。
如今他也正在弥补对儿女们的亏欠,刚开始的时候,他看着儿女们对于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总是理解不过来,心里便没有了耐心,甚至还举得是因为蠢笨,不值得教育。
渐渐的他也明悟了过来,小孩接受新的事物有一个过程,急是急不来的,他也选择了顺其自然,请名师来指导。
若是在名师的教导之下还不能进步,那便只适合习武了。
至于正儿他也努力去关怀了,只是进展很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