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政治运动
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是中国古代史上首个出现“中兴”二字的时代。少康即位以后,开坛祭祖,叩谢天地,封赏功臣,铲除奸佞,重振朝纲。他吸取了太康后羿和寒浞的教训,摒弃王宫陋习,从此勤政爱民,大力发展农耕,使夏朝一度出现了繁荣局面,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夏朝虽然建立,但其初政权并不巩固。据说启耽于饮酒作乐,在位十年而卒,传位给其子太康。太康自小傍着父亲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启还荒淫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乘机把太康赶下台。不久,后羿又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掉,寒浞取得王位。
后羿废黜太康后,立太康弟仲康为王。仍由后羿专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夺回大权,曾派大司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党羽义和,试图削弱后羿的力量。终因实力薄弱,反被后羿软禁,忧闷成病而死。仲康的儿子相,投靠同姓斟灌氏和斟寻氏,却被寒浞所杀。相的妻子无以为计,只好逃到有仍氏娘家,生下了儿子少康。
少康是相的遗腹子。相被迫自杀时,少康还没有出生。母亲后缗氏当时顾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
少康从小就很聪明,他初懂人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过,叮嘱他日后要报仇雪耻,复兴夏朝。从此,他发奋图强,立志要夺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担任管理畜牧的官,平时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作战的本领,并且时时警觉,防止寒浞来杀害他。不久,寒浞的儿子浇果然派兵来搜捕少康,少康逃奔到名为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东)。有虞氏国君见少康年轻有为,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为他修建了纶邑(今禹州顺店康城)让他居住。纶邑西有嵩山,北有具茨,南临颍水,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有田一成(方圆0里),有众一旅(500人),少康从此有了安身之地。少康便以纶邑为根据地,抚恤招纳散亡的夏遗民旧部,发展生产,积蓄力量。
当时,有个名叫靡的人,原是相的臣下,寒浞夺取王位后,他逃到名为有鬲氏的部落(今山东省旧德平县),招集流亡,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复兴夏朝。他首先应少康之召,倾有鬲氏之兵,会合斟寻斟灌两地的复仇之师,和少康会合,拥戴少康为夏王。
少康先派儿子季杼攻灭了寒浞的第二个儿子戈意,以削弱敌方力量。又派将军女艾去侦察了浇的虚实。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从纶出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克旧都,诛杀寒浞,夺回了王位,建都阳夏。
少康又纠集自己的亲信氏族(及对寒浞不满的部族),合力消灭了寒浞的余党,“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夏王之故都”,葺宫室,修钧台,视九鼎,天下诸侯纷纷拥戴。夏帝太康失国数十年后,少康终于“坐钧台而朝诸侯”,重登天子之位。
少康自幼历尽苦难,复国后能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
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前后共约近百年。如果说,夏朝之建立算是中国历代王朝最早之“兴”,夏启便是依靠权谋开国之枭雄,太康则成最早的“昏君”了。只有到了少康还都,夏朝才进入由“治”及“盛”之局面,出现了中兴的形势。
少康晚年,封庶子无余于越(今浙江省绍兴县),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这就是越国的启端。
年后,少康病死,葬于阳夏。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再说,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周公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
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希望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也沸沸扬扬,连召公奭听了也怀疑起来。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周公心里很难过,他首先向召公奭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奭,他决没有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奭被他这番诚恳的话感动,消除了误会,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领大军东征。
这时候,东方有几个部落如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动。周公下命令给太公望,授权给他,各国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讨。这样,由太公望控制了东方,他自己全力对付武庚。
费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把带头叛乱的武庚杀了。管叔一看武庚失败,自己觉得没有面目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上吊自杀了。周公平定了叛乱,把霍叔革了职,对蔡叔办了一个充军的罪。
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是“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打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七年,总算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订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管理。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在成王康王统治的时期,周朝政局比较安定。后来,由于奴隶主贵族加重剥削,加上不断发动战争,平民和奴隶的不满情绪也随着增长。周朝的统治者为了镇压人民,采用十分严酷的刑罚。周穆王的时候,制订了三千条刑法,犯法的人受的刑罚有五种,叫做“五刑”。像额上刺字割鼻砍脚等等。但是,刑罚再严,也阻止不了人民的反抗。
到了西周第十个王周厉王即位后,对人民的压迫更重了。周厉王宠信一个名叫荣夷公的大臣,实行“专利”,他们霸占了一切湖泊河流,不准人民利用这些天然资源谋生,他们还勒索财物,虐待人民。
那时候,住在野外的农夫叫“野人”,住在都城里的平民叫“国人”。周都镐京的国人不满厉王的暴虐措施,怨声载道。大臣召公虎听到国人的议论越来越多,进宫告诉厉王说:“百姓忍受不了啦,大王如果不趁早改变做法,出了乱子就不好收拾了。”厉王满不在乎地说:“你不用急,我自有办法对付。”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国人批评朝政,还从卫国找来一个巫师,要他专门刺探批评朝政的人,说:“如果发现有人在背后诽谤我,你就立即报告。”卫巫为了讨好厉王,派了一批人到处察听。那批人还敲诈勒索,谁不服他们,他们就随便诬告。
厉王听信了卫巫的报告,杀了不少国人。在这样的压力下,国人真的不敢在公开场合里议论了。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交换了一个眼色,就匆匆地走开。
厉王见卫巫报告批评朝政的人渐渐少了下来,十分满意。有一次,召公虎去见厉王,厉王洋洋得意地说:“你看,没有人议论了吧?”
召公虎叹了一口气说:“唉,这怎么行呢?堵住人的嘴,不让人说话,比堵住河流还要危险哪!治水必须疏通河道,让水流到大海;治国家也是一样,必须引导百姓说话。硬堵住河流,就要决口;硬堵住人的嘴,是要闯大祸的呀!”厉王撇撇嘴,不去理他,召公虎只好退出。
厉王和荣夷公的暴政越来越厉害,过了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年,国人忍无可忍,终于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起义的国人围攻王宫,要杀厉王。厉王得知风声,慌慌忙忙带了一批人逃命,一直逃过黄河,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地方才停下来。
国人打进王宫,没有搜到厉王。有人探知厉王的太子靖逃到召公虎家躲了起来,又围住召公虎家,要召公虎交出太子。召公虎没奈何,只好把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送出去,才算把太子保护了下来。
厉王出走后,朝廷里没有国王,怎么办呢。经大臣们商议,由召公虎和另一个大臣周公主持贵族会议,暂时代替周天子行使职权,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从共和元年(公元前8年)起,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纪年。
“共和行政”维持了年之后,周厉王在彘死去。大臣们立太子姬静即位,就是周宣王。宣王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得到诸侯的支持。但是,经过这一场国人暴动,周朝统治者已经外强中干,兴盛不起来了!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祸及郑宋等小国,小国普遍厌战,而晋楚也疲于攻战,想暂时休战,于是就出现“弭兵”运动。弭兵运动是由宋国发起的,前后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79年,由宋国大夫华元发起,后因楚国撕毁盟约而没有成功。第二次是在公元前年,由宋国大夫向戌发起,会议确立晋楚两个大国同做盟主,除齐秦外,其余小国要同时朝见晋楚,向两国同时纳贡。
春秋中期,中原地区形成晋楚争霸的局面,由于两国长期对抗,兵连祸结,一些小国及人民饱经战乱,尤其是郑宋两国,常常是争夺的目标,受害最严重。因此,中小国家反对战争,使争霸战争失去了社会支持;再加上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权力斗争,使得国君无力对外扩张,在此情势之下,公元前79年,宋国大夫华元首先倡导和平,向晋楚提出弭兵倡议,晋楚两国接受了这个倡议,但是三年后,楚国毁约,中原诸国又卷入了三十余年的战争。
三十多年后,宋大夫向戌再次倡导弭兵之盟,邀集了晋楚秦齐宋鲁郑……等十多个国家,在宋国召开了规模盛大的休兵会议。双方最后决定,除了齐秦两个大国和他们的附庸邾滕等小国之外,其他各国都要“交相见”,同时担负对晋国和对楚国的朝贡义务。
会议的最后一项活动是歃血仪式,所有与会的诸侯代表都要歃血为盟,对天发誓。这时,楚人又要抢先歃血,争当盟主的位置。晋人表示反对,楚人就露出了赴会之时暗藏于衣服内的铠甲,准备与晋人拼命决斗。晋人对此毫无防备,只好眼睁睁地把盟主的地位让给了楚国,让楚国代表先行歃血行誓。
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就是晋楚两国相互承认了彼此的既得利益,两国几乎所有的附属国必须既朝晋又朝楚,同时尊奉晋楚两国为霸主。这实际是晋楚两国在力量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互相妥协,以牺牲小国利益的办法,瓜分霸权的结果。此后四十年间,晋楚未再发生战争,各国得以维持暂时的和平。
弭兵之会,是春秋时期的重大转折。之后,中原地区的霸权之争便告一段落。以往那种国与国之间的斗争逐渐转向了各国内部的斗争,许多国家内部都渐渐发生了一些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一种新兴的社会制度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中国古代社会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弭兵运动都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是推动春秋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而“弭兵”运动的促成,也反映了宋国作为弱小国家,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宋国外交的巨大胜利。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其他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为了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公孙衍曾于公元前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历史作用应当引起人们重视。
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时代,制度混乱不一。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治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是,焚书坑儒,丝毫也不能消灭学派上的分歧,而且还促成了秦朝的灭亡。
焚书
公元前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集权王朝秦朝建立。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公元前年秦丞相李斯进言,说愚儒“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当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六国史书和私藏于民间的《诗》《书》,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
坑儒
坑儒这件事是由两个术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原来,秦始皇十分迷信方术和方术之士,以为他们可以为自己找到神仙真人,求得长生不老之药。他甚至宣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而一些方士,如侯生卢生之徒,也投其所好,极力诳称自己与神相通,可得奇药妙方。但时间一长,他们的许诺和种种奇谈总是毫无效验,骗局即将戳穿。而秦法规定:“不得兼方,不验,辄死。”因此,侯生卢生密谋逃亡,在逃亡之前,《史记》记载的侯生卢生非议始皇的话来看,诸如:“始皇为人……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上乐以刑杀为威”,明显是用儒家口吻批评偏重法家的秦始皇,未可为之求仙药。始皇知道后大怒道:“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是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下令拷问咸阳400多名书生,欲寻侯生卢生。事后,将相关0名书生全部坑杀。
影响
“焚书坑儒”是秦朝为了国家政权安定统一的所执行的政策,也是对当时中国文化的一次摧残。
焚书坑儒首先是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使封建社会制度得到确立。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造就了中国“大一统”格局;其次是摧毁了许多文化典籍,毁灭了许多宝贵的先秦文化知识分子的大摧残,知识的大倒退;最后是嵌制了人民思想,不利于创新和发展,对后世造成恶劣的影响。
公元前0年,秦始皇病死,胡亥即位。在他的统治下,老百姓的徭役赋税负担更为沉重,刑法愈加苛毒,广大劳动人民在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