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八章争取时间
贾似道见理宗皇帝下诏赏赐自己黄金白银,自然表现的十分的开心,立即从坐着的椅子上起来,就要向理宗皇帝磕头以示感谢。
可是大宋理宗皇帝却组织了他,问道:“贾爱卿,你不要着急嘛,这做官吗,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为了光宗耀祖,你说对不对?”
“陛下深知道臣子们的内心,微臣真是佩服的很。”贾似道点点头,道。
理宗皇帝笑道:“那你从朕这里得到了好处,自然有不能够亏了你的家人啊!”
说完之后,想了想,就道:“这样好了,你的老父亲乃是也我大宋的功臣,今天朕就封你父亲为龙图阁大学时,你看可好。”
这贾似道的父亲贾涉倒是一位抗金的英雄,但是确是文人出身,年轻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
当时大宋和金国两国之间战乱不息,贾涉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后被大宋朝廷任命为山东处置使。
在当时的山东,金国和大宋之间形成了拉锯战,可是生活在块地方的世世代代都是汉人。
山东自古名声剽悍,加上当时的金人统治残暴,当地的汉人越发思念大宋,这大宋的朝廷就借着这个机会,除了正面对抗外,还秘密的支持当地的汉人组织义军对抗金国的统治,在山东境内,无数的英雄豪杰纷纷揭竿而起,组织了多支队伍来对抗金国的军队。
当然,这个时候,在山东,出了大宋和金国的实力外,当时从蒙古草原兴起的蒙古汗廷也向山东发送了进攻,而蒙古人在山东纯碎是以掠夺为主,当时并没有长期占领的计划。
在这种情况,大宋朝廷就让贾涉组织了一个武装,名字叫做盱眙军,在他的主持下,盱眙军经过改编,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力很快就得到了增长。不仅多次打败金人的进攻,而且还趁势收复了被金人占领的几十个州县。
金国在后期,内部陷入了争斗之中,可是呢,他们的对大宋的战争并没有停止。
而蒙古却慢慢的改变了策略,在自己占领的山东地区加强了军纪,不再骚扰百姓,随意的杀戮汉人百姓了,似乎有了长期留在山东的打算。
这样,在山东就形成了大宋,金国,蒙古三方势力秉存的局面,当然了,除了这三方势力外,还有有一股势力游走在这三股势力的中间,那就是山东的义军。
在这个时候,大宋朝廷内部也在对金国的政策进激烈的争论,毕竟在蒙古,大宋以及起义军的打击下,金国已经大不如前了,在朝廷中,特别是武将,很多人就主张北伐,当然了也有很多的人反对了。
大宋当时的皇帝权衡了当时利弊,虽然没有立即发动北伐,收复故土,却也停止了对金国的进贡品,并且暗中加大了对金国统治区域汉人抵抗力量支持的力度。
贾涉从朝廷政策的变化中感觉有了机会,就也改变了策略,将大量的起义军编入自己麾下的盱眙军,壮大自己的队伍。
基于朋友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的这句话,贾涉在积极的壮大自己的队伍的同时,也在积极和蒙古联络,希望双方联合起来,一起对付腐朽的金国军队。
这样一来,山东的抗金形式可以说是越来越好。
然看似好的形势下,确是潜伏着很深的危机。对于临安的大宋朝廷来说,地方农民武装力量的壮大,当然对抵抗金国进攻有利的,可是对于皇帝而言,这又未尝不是一种威胁。
当金国的威胁减弱的时候,临安大宋的朝廷就要分化瓦解这些农民起义军。
作为大宋朝廷在山东的处置使,自然要忠实的执行朝廷政策。
于是贾涉老将军就以朝廷提供给各路义军的钱粮为手段,分化各路起义军,对于能够和自己合作的,就予以多发钱粮,而那些不和大宋军队合作,甚至暗中和蒙古,金国藕断丝连的就少发甚至不予以发放钱粮。
而那些起义军自然也不是吃干饭的,见到贾涉这么做,自然也就各自寻找靠山,有的就进一步的想蒙古和金国靠拢,而那些最为弱小的起义军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相互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更大的起义军集团来对抗临安的大宋朝廷。
这样一来,贾涉在初到山东后苦心经营的“联络蒙古,利用起义军,以自己的盱眙军为核心”的经营策略就慢慢的就变了味道,无法继续实行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