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善守者持矛无盾
耿炳文为难,很为难。他手下的兵马虽多,但带兵的将领一个个都是眼高于顶对兵书侃侃而谈的勋贵,表面上态度恭顺实际上却阳奉阴违。
他们根本不关心整个战局,而是考虑着如何在战争中扬名立万,标榜史册。
杀人立威固然是最好的办法,而已经打定主意打完这一仗就解甲归田的老将军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得罪他们,毕竟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也还有子女。
也许是锦衣玉食的日子过得太久,也许是因为老了。
总之,耿炳文觉得自己现在的心太软,已经不适合掌兵了。
老将军本不想带这么多兵的,按他的想法,只要兵力是对方的两倍就足够了,一倍半也可以,实在不行的话,有对方的一半也是好的。就可以深沟高垒,避而不战。
王师背后有整个朝廷源源不断的补给,而朱棣背后只有瀚海大漠,还有随时准备上来捅黑刀的蒙古人……打消耗的话,王师必胜。
但建文帝为了自己的名望,非要倾举国之兵,想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荡平叛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围城吧,围而不打,这是最不容易犯错的方式。
过两个月就入冬了,到时候上封奏章说燕赵苦寒,南方的兵士实在难以适应,缓缓收兵便是。
走的时候将北平周围的人口裹挟一空,就说百姓们心向朝廷,不肯附逆,强烈要求与王师同行。
这样的话,来年燕王无兵源,无粮草,又岂有再战之力。
到时候,随便一个人提一旅之师,以朝廷讨叛逆,以精兵击饿旅,也许可不战而胜。
这样的话,自己也算对得起大明,对得起太祖高皇帝了。
耿炳文所欠的,是一个不杀之恩。
而朱元璋之所以没有杀他,便是留待今日之用。
……
……
“殿下,朝廷官军一路掳掠而来,其前锋部队距北平已不足二百里。”
朱棣皱了皱眉头,他已经不是第一次要求手下不要称朝廷军队为官军……虽然他们确实是官军不假,但与官军对应的,通常是匪军、贼军,总之就没有一个正面积极的词汇,而燕王殿下兴的分明是义兵。
不过朝廷的威望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一个小小的称呼细节竟然屡禁不止。
二百里的距离,轻骑一日可至。
“知道了,你下去吧。”
除了轻皱的眉头外,朱棣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对于所谓官兵的恶行,他早就已经麻木了。
……
……
同样麻木的还有耿炳文,这段时间他觉得自己不像是个三军统帅,而更像是一个军事法庭上的大法官。
下属的所有部队送来的不是军情,而是针对有宿怨的兄弟部队的种种攻击。
老将军实在不堪其扰,让手下将所有的攻讦都送给被攻讦者,本意是想让他们约束部队不要做得太过分,结果换来的是更多更严重的的攻讦。
耿炳文相信,只要一个有心人在这里工作上三天,绝对能从那一摞摞的告状信中将大明军队林立的派系研究得清清楚楚。
而这,是睿智的太祖高皇帝终其一生也未能做到的事情。
好在,先锋部队距北平只有二百里了,附近的居民若没有逃亡也应该被朱棣坚壁清野了,自己的这些不服管束的手下只能被动的收敛。
三十万大军,耿炳文在心中反复念了几遍这个数字,脸上泛起一丝苦笑。
看来这个量级的军队,还真不是自己能驾驭得了的。
韩信说汉高皇帝可驭十万兵,自己比起汉高祖……恐怕还略有不如呀。
……
……
随着双方部队间的距离不断拉近,朱棣和耿炳文都召开了军事会议。
朱棣手下的将官都认为应该固守坚城,等敌人来进攻,朱棣不同意,说我们要打,一定要打。
耿炳文手下的将官都说应该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荡平反贼,耿炳文也不同意,但他没敢说。
朱棣说北平官兵基本都是本地人,家人亲戚都在城外,若朝廷大军一来,我们便避而不战,定会让军心溃散,此其一也。
耿炳文说既然你们要打,那就说说怎么打吧。
朱棣说假如我们不出城,待朝廷军队将北平城外变为焦土,再将民众裹挟回南方……那下一次也就不用打了,此其二也。
耿炳文的部下一个个慷慨陈词,神态激昂口沫横飞,但说来说去无非就四个字“倚多为胜”。
朱棣说秦先生已经观星了,观得很认真,天象说我们必胜,此其三也。
秦小虎一下子从椅子上掉了下去。
耿炳文说我年纪大,有些累了,你们也都留着些精神,咱们明天再接着开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