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亲征前的训话
朱棣和秦小虎都很欣慰。在燕军正在召开的会议上,很反常的并没有出现之前那样野蛮全武行的场面。
这次大家的意见出奇的一致,都认定盛庸和平安乃是诈降,绝不可信。甚至远在北平的道衍大师都派人送来了鸡毛信,请燕王一定小心提防。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直捂着茶杯不置一词的秦小虎就未免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要不是他坐在朱棣身边,想必早就会遭到各种不明飞行物的袭击。
这种会议朱棣照例是最后才发言的,他看见下面诸将已经翻来覆去的将盛庸和平安骂得狗血淋头再没有什么有创意的词汇了,转过来问秦小虎道:“本王愿闻先生高见。”
秦小虎的笑容高深莫测,他紧紧按着面前的茶杯,生怕别人横飞的口沫溅进去。
“既然人家要投降,那纳降就是了,这有什么好争论的?”
“先生高见。”
朱棣一句话就给这次会议定下了结论。
……
……
秦小虎认为,既然朱棣注定荣登大宝,那敌人无论是真降还是诈降,总之先收了就是。这个道理就像对方无论是真想结婚还是骗婚,先入了洞房再说。
盛庸和平安……不是没要彩礼嘛。
这样不但不会影响朱棣的帝王之业,而且还很可能会少死不少人。
朱棣认为,此刻自己已然孤军深入,就算背后没有这支不怀好意的敌军,一败之后想要安全返回北平也几无可能。
既然如此,那管他是真降还是诈降,先纳了再说。
建文帝认为,以自己的帝皇之威,挟雷霆万钧之势,区区叛贼,一战可擒。这里面最需要提防的是不要有哪个鲁莽的将领贪功冒进,抢了自己的风头,那就大大不妙了。
于是他对前来勤王的诸位将领三令五申,无诏不得出击,就算燕军打上门来,也只能龟缩防守。
这就属于不折不扣的乱命了,接到命令的武将都一脸懵逼不知如何是好,只得下令尽可能的加强营防。
朱允炆则根本不在乎这些,他的军马数十倍于朱棣,就算让对方啃下几处军营也无伤大雅,就当有几个观光团因为航班取消未能按时到达好了。
好在燕王根本没去打那些地方部队的主意,他所有的精力都聚焦在南京城中,那里是大明装备最为精良素质也最出众的禁卫军和御林军,也是朱允炆手中最为倚仗的王牌。
至于遍布南京四郊的勤王部队,朱棣起初还是颇为忌惮的,后来见他们一个个深沟高垒一副坐观成败的样子,心中便坚定了只要打败朱允炆的嫡系部队,则天下一战可定的想法。
流淌着朱明皇室血液的叔侄二人此时出奇的一致,都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并且都无比坚信自己是占有绝对优势的一方。
石头城上空的天是变幻莫测的天,金陵的王气忽明忽暗。
……
……
朱棣并没有等多久,第二天,自己的几个弟弟就带着圣旨前来谈判了。
为了安抚住燕王,让他能够乖乖的待在军营里面等云南的观光团到来,朱允炆可以说是下了血本,从使节团的盛大规模就可以看出来。
以谷王为首的五位王爷,他们身上天潢贵胄的光芒将一同前来的副使曹国公李景隆压抑得就像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胥吏。不过李景隆觉得这样也没什么不好,他还没有自大到赶在亲王面前抖威风的程度,反而对于自己不再承担重要的责任而感到浑身轻松。
但当他听着这几位兄弟闲话家常时,就觉得越来越不对劲了。
身为朝廷的使者,五位王爷却不约而同的一起站到了燕王的立场上。开场那几句没什么营养的客套话一过,大家就集体开始痛骂愚不可及的削藩国策,其间还隐晦的提了几次太祖高皇帝所托非人……
当朱棣问及朝廷是不是真有议和的诚意之后,谷王大大咧咧的表示并没有,自己这次出使就是为了拖延时间……
李景隆觉得自己如果再不说点什么,回去之后很可能就要被杀头了。
于是他挺身而出,于是他据理力争,于是……他缩到了燕王后面,要不然谷王和另两个脾气暴躁的王爷就对他实施围殴了……而且他还不敢还手。
朱棣好不容易安抚住情绪激动的几个弟弟,让李景隆先回城复命……又拉着对方的手寒暄了一刻钟,才把谷王等人礼送出营。
这个时间差必须要打好,不然李景隆要是死在了回城的路上,那还真是件不容易解释清楚的事情。
……
……
云南观光团的主将手持圣旨,细细的读了又读,觉得很不好理解,超出了自己的认知。
将云南蛮兵布置在高山密林中倒很容易理解,对地形的了解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发挥战斗力。但决战明天就要打响……要知道自己的部队可是靠着一双脚板万里迢迢的走过来的,一点休养的时间都不给吗?
而且诏书上海反复强调各路军马严禁意气用事,要统一服从皇帝陛下的指挥……
战场千变万化,要靠一个人完全居中调度……这怎么可能?
虽然有韩信这样的先例,但要指望一个二十多岁从未上过战场的年轻人也达到淮阴侯的高度……就算他是朱元璋的子孙,也未免有些太过匪夷所思了。更何况,朱元璋自己有没有这个本事还很难说。
这一瞬间,将军大人不免开始回忆自己和沐王是不是哪里得罪过这位青年天子,现在对方打算借刀杀人让自己去当炮灰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何况这是典型得不能再典型的乱命!
将军大人将圣旨收好,心中已经拿定了主意……
就算是抗旨不遵,也要护得这些刚行完万里路的兄弟们周全。
……
……
朱允炆踏出南京城的那一步,昭示着决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