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国富论》(31)
论殖民地
第一节论建立新殖民地的动机
欧洲人最初在美洲和西印度建立殖民地的动机,并不像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立殖民地的动机那样简单清楚。古希腊各城邦只占有极小的领土,过多增加的人口只能被送到遥远的地方寻找新的居住地。对他们来说,领土扩张是困难的,因为周围都是好战的国家。多里安人的殖民地主要在意大利和西西里。古希腊另外两大部落爱奥尼亚人和伊奥利亚人的殖民地,主要在小亚细亚和爱琴海各岛。这几个地方的状况大致一样。殖民地被视为母城的孩子,一方面殖民地总是能够得到母城很大的恩惠和帮助;另一方面母城并不干涉殖民地的政治、法律以及外交事务,殖民地是独立的。建立这种殖民地的动机最简单清楚。
在希腊文明兴起时,人们建立殖民地的目的是清晰可见的,而一个国家实施扩张也是非常困难的。希腊城邦在攻打特洛伊时,几乎倾尽国力,最后还是依靠一个木马计才使战争终结。
大部分古代共和国都是在一种土地分配法上建立起来的,古罗马也不例外。法律把公共领地按比例分配给公民。但是,各种人事变迁打乱了这种分配,土地往往被一个人所占有。
在意识到这是一种弊端之后,人们决定用法律来限制公民占有土地的数量。很快这种法律遭到了人们的遗弃,贫富不均的现象日益严重。现在社会中的贫民可租地耕种,或者经营某些小零售业,或者直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但在当时,大部分失去土地的自由公民无法保持独立,这些自由人几乎没有被雇佣的机会,因为富人的土地都由奴隶耕种。而商业、制造业甚至零售业也都被富人把持着。富人的绝对优势使贫穷的自由人根本无法与其竞争。所以,他们几乎没有生计可言。
当有人打算反抗富豪时,就会鼓动这些人要求按照古代的土地分配法得到自己应有的财产,但这是无法办到的。为了消除这种怨言,富人们提议开发殖民地来满足这些人的某些要求。罗马帝国一般是将意大利被征服的各省分配给自己的公民。但在那里,他们仍然受到帝国的统治而不允许独立。他们可以成立某种自治团体,但必须隶属于帝国的行政和立法机关,他们有权利制定法律,但帝国也有权利修改。这种殖民虽然满足了一些人民的需要,但并不稳定,因此,常常会驻扎军队,以迫使当地居民顺从。虽然罗马帝国的殖民地与希腊的不同,但两者的动机却同样简单清楚:来自国内的压力和明显的实惠。
罗马帝国最强盛时曾征服了无数个城市作为它的殖民地,这缘自于其国内人民对财富持续增长的需求。这种殖民方式虽然缓解了国内压力,但并不具有稳定的效果。罗马人常常要在殖民地驻扎军队,迫使当地居民顺从。图为罗马人正在拍卖在殖民地中虏来的战争奴隶。
欧洲人在美洲和西印度建立殖民地的起因并非必要,而且得到的实惠也并不明显。直到现在,建立殖民地的这些实惠的性质、范围和局限性也不大为人们所理解。
第二节论新殖民地繁荣的原因
殖民地在一般情况下比其他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快。殖民者带来了比当地人更优越的农业和其他技术。他们在新的殖民地上建立了政府、法律体系、司法制度以及尊卑习惯。这些都先进于当地数百年自然进程中形成的制度。在殖民地,殖民者得到大量的土地,远远超过了自己耕作的能力。除了有极小一部分要上缴给君主外,他们没有地租,没有赋税,不用向地主缴纳劳动成果。因为产品几乎都属于他们自己,所以他们有着无穷的动力来提高产量。但这远没有发挥出土地十分之一的潜力。因此,他们用优厚的工资寻找更多的劳动力。但是,正是这优厚的工资和丰饶低廉的土地,很快就使这些雇佣的劳动力成为新的地主,并做出同样的举动。优厚的报酬能够让劳动力成立家庭,抚养孩子。当孩子成人后,其劳动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抚养他们的费用,他们也能过上父辈那样的生活。
这一组小型雕像反映了尼日利亚艺术家眼中的殖民者:他们并不是为了拯救而到来,真实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来掠夺这块大陆。
在新殖民地,下层阶级的身份不再是奴隶,从其他国家得来的经验,使新殖民地的上层阶级意识到,应该更宽宏、更人道地对待下层阶级。在其他国家,两个上层阶级同时压迫下层阶级,地租与利润耗尽了他们的工资。但是,地广人稀的新殖民地使地主难以得到劳动力,如果没有更多的劳动力来改良耕地增加收入,就无法得到更丰厚的利润。因此,地主常常愿意以任何价格雇佣劳动力。这种高工资鼓励了人口的增长。而土地的全部价值又几乎都由这种工资构成。劳动力的高工资与良田的低廉,鼓励了人口增长,土地改良,同时增加了真实的财富,使国家强大。
主导殖民地计划的初衷充满了荒唐和不公:不仅为了寻找金矿和银矿,还觊觎占有善良的当地土著的国家。后来的殖民者还有其他听起来更合理、更值得称赞的动机,但同样是荒唐和不公的。
在地理大发现的年代里,建立殖民地并未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但是当殖民地的重要性日益显露出来时,它就被宗主国看作为倾销国内商品的大片市场。图为美国发明家乔治·伊斯曼于1888年发明的手持式柯达照相机及所配的胶卷,列强的产品与文化总是很快便充斥于殖民地的市场。
欧洲的混乱和不公造成了国民的出逃。英国人逃往美洲:清教徒在新英格兰建立了四个政府;天主教徒选择了马里兰;教友派去了宾夕法尼亚。而葡萄牙的犹太人则被剥夺了财产流放到了巴西,他们勤奋地为当地人传授种植甘蔗的方法(即使这些人是流放犯和妓女),并建立某种秩序。
欧洲各国政府在建立殖民地的计划和实施方面都没有占到主导地位,相反,他们要么听信了另外一些人的言论,要么对此不闻不问。墨西哥的政府就是古巴总督委托冒险家的大胆精神来实现的,西班牙国会没有任何计划,政府除了许可在美洲大陆上建立殖民地之外,没有提供任何支持和帮助,冒险家们必须自担风险和费用。英国政府同样如此。
当殖民地的重要性被宗主国意识到时,宗主国总是想扩大自己的市场而垄断殖民地的贸易,从而限制其市场。他们最初制定的政策不仅没有加速殖民地的繁荣进程,反而起到了阻碍作用。欧洲各国殖民政策大同小异,最根本的区别仅仅在于实施垄断的方法不同。相比之下,英国的方法只是在某种程度上不如其他国家那样狭隘、压抑罢了。
这样看来,好像欧洲政府对美洲殖民地最初的建立和当前的繁荣没有任何贡献。不过,有一个方面应该归功于这些政策—它培养和造就了能完成如此伟大事业并为如此伟大帝国打下根基的人才,正是这些政策培养了这些创建人的教育水平和远大眼光。但也仅此而已。
第三节欧洲从发现美洲以及经由好望角到东印度的通道中得到的利益
那么,欧洲在美洲的发现和殖民中得到什么利益呢?
这些利益包括两方面: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所得到的总体利益,以及各国从所属殖民地中得到的特殊利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欧洲得到的利益,一是香料用品增多了,二是产业增大了。
美洲剩余产物给欧洲居民提供了多种他们从前不可能得到的商品。这些商品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显然,殖民地促进了各国产业的发展。无论是与美洲进行直接贸易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英国,还是间接贸易的奥属法兰德斯和德国的几个省,都为自己的剩余产品找到了更广阔的市场,从而扩大了这些产品的产量。
发现美洲与殖民的过程,一方面使各个独立国家扩展了市场,另一方面也给整个欧洲带来了富裕与繁荣。在伊利莎白女王统治的年代里,英国长期以来面对的商品输出的困难,在商人与航海家的冒险中找到了解决的途径。
一些国家,如匈牙利和波兰,从未将自己的任何产品运往美洲,但他们多少也受到了殖民地的促进作用。通过与美洲的间接贸易,这些国家消费了一些美洲的产品,而殖民地也需要他们的砂糖、巧克力和烟草。这些国家为自己的剩余产品找到了更广阔的市场,提高了价值,从而促进了其产量的增加。
得到军队支持是欧洲殖民者冀图从殖民地得到的利益之一,在殖民地建立之初,确实有探险家雇佣土著组建军队。但殖民者同样也很快发现这种军队的不可依赖性。图为由欧洲军官率领的全副武装的斯瓦希里军队与装备极其原始的当地土著正在展开厮杀。
各国从所属殖民地得到的特殊利益分为一般利益和特殊利益。
一般利益也分两类:保卫帝国的军队和维持帝国的收入。罗马帝国时期的殖民地能同时提供这两种利益,希腊的殖民地却只能在战争时期作为母国的同盟而提供军队。
但美洲殖民地的军队无法为欧洲的宗主国提供军队,他们连自己的安全都无法保证。相反,一旦宗主国发生了战争,还要分散兵力来保卫这些殖民地。欧洲所有的殖民地均是如此。这从某个方面削弱了宗主国的实力,而非使其强大。
只有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能在国防和日常开支上为宗主国提供一些帮助。其他国家即使在和平时期在殖民地征收的赋税也很难与开支相抵消,更别说能从中得到收入了。所以,这些殖民地对宗主国而言是负担而非财源。
这样看来,欧洲各国得到的只有那些特殊利益了。由于欧洲在美洲殖民地的特殊性质,专营贸易成了这些特殊利益的唯一来源。但是,这也是一种相对利益。因为,专营贸易虽然为宗主国带来了专营权,但这种专营权并没有使国家的产业和生产超过自由贸易状态下的自然发展,而是抑制了其他国家的产业和生产。
可以完全相信,为了获得这种相对利益,英国尽量排斥其他国家,这样做,不仅使所有国家得不到一部分绝对利益,而且使英国的其他贸易陷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英国凭借其在海上的垄断地位,将其他国家从殖民地上排挤出去。这种垄断将一直从其他贸易部门吸引资本,使其投入殖民地贸易,于是英国各贸易部门的利润率都获得提高。新阿姆斯特丹,即今日纽约,背景中较具规模的建筑则分别是堡垒、教堂、兵营和监狱。
英国具有垄断性质的航海条例,迫使其他与殖民地进行贸易的外国资本纷纷撤出,英国虽然获得了所有贸易的权利,但资本的有限性使英国没有能力为殖民地提供所有所需的欧洲货物,为了弥补因数量造成的损失,英国必然会以比从前昂贵得多的价格出售这些货物。
另一方面,殖民地的剩余产物现在要由英国全部来承担,但同样是资本的缺乏,使英国又必须以非常便宜的价格收购这些剩余产品。高价销售低价购买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大大超过了其他贸易部门的利润水平。这种巨大的利润吸引了其他贸易部门的资本,但却加大了殖民地贸易的竞争。由此的结果是,殖民地贸易的利润在逐渐降低,而其他部门的利润在逐渐提高,直到出现新的利润平衡为止。这个新的利润会略高于以往的水平。
这种垄断一直吸引着其他贸易部门的资本,而产生的双重效应,就是英国在最初确立贸易垄断地位的结果。这种结果使英国各贸易部门的利润率高于垄断出现之前所有国家的自然利润率。
无论英国商业资本在任一时期的状况与规模如何,在颁布航海条例、英国获得殖民地贸易的垄断权之后,必然试图与英国本土比高的一般利润率,使殖民地贸易和其他所有贸易部门的利润率比没有垄断时高。如果自从航海条例订立以来,英国的一般利润率已经大幅降低(现已大幅降低),那么,若不是这个条例确定的垄断使其提高,则一定会降得更低。
如果该国失去了这种垄断权,那么,那些使利润率高于一般利润率的因素就会让贸易部门处于绝对和相对不利的境地。
绝对不利是因为,贸易商人用更高的价格出口商品,否则就不能取得更多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进口和出口商品的价格都会变得更高,从而限制了国家的进口和出口。与原来相比,国家的生产减少了,生活水平是下降的。
相对不利则是因为垄断使得国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产扩大了。这些明显扩大的优势提高了国家出售商品的价格,这个价格是高于其他国家的价格的,因此,该国很可能会因为这种过高的价格而被其他没有处于垄断地位的国家挤出贸易市场。
在这种竞争状态下,英国商人常常抱怨国人劳动力价格过高。然而,对于他们获得的高利润,他们却避而不谈。高利润和高工资对提高英国商品的价格起到了相同的作用,但前者发挥了主要作用。
在不能保持垄断的前提下,英国其他部门的贸易将陷于不利的局面。由于一般利润率的提高,英国商人如不以更高价格出售外国进口商品和本国出口商品,就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高昂的价格限制了贸易的发展,长此以往,必然会带来生活水平的下降和产业的衰弱。
由此可见,在没有获得垄断权的贸易部门的贸易,不是被殖民地贸易的高利润吸引走了,就是因为高价格而在别的市场被其他国家被排斥掉了。这两方面的结果都让英国其他贸易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
或许有人认为,殖民地贸易的垄断地位将更多的资本用于对英国更有力的用途。这种用途就是能够维持最多劳动力以及最能增加土地和劳动年产量的用途。前面曾经提到过,用于贸易的资本所能够维持的劳动力,与资本周转的次数成比例。例如,1000镑资本每年周转一次,它能够维持雇用的劳动力资本就等于1000镑。而如果同样的资本每年周转两次或者三次,那么能够持续雇佣劳动力的资本就有2000镑或者3000镑。这样一来,与邻国进行贸易比与遥远国家贸易要更有利。同样,直接贸易比间接贸易也更有利。
资本所能够维持的劳动力,与资本周转的次数成比例。但在殖民地的垄断,打破了英国产业资本原有的平衡,使英国旧有的小产业平衡被迫去适应一个更大的市场,国民经济也因此变得不太健康。图为1862年在亨利·科尔主持的国际博览会中展出的各种商品。
但是,正是由于拥有殖民地的垄断地位,在所有情况下,英国贸易的一部分资本从与邻国的贸易中流入了更远的国家,而且,大部分用于了转口贸易。这一原因还使得一部分英国资本从消费品贸易流向了运输贸易。这些资本不仅要用来维持殖民地的产业,还要用来维持其他国家的产业。
举个例子,英国每年82000桶剩余烟草都用于出口来购买需要的货物,但并没有完全用于英国本土的消费,因为英国要从德国和荷兰进口麻布供殖民地消费。这样,购买剩余烟草的资本,维持了他国的产业,用这些烟草购回麻布的那部分资本,则被殖民地占用了。
此外,殖民地的垄断,打破了所有英国产业资本应有的自然平衡。英国的产业放弃了许多小市场,转而去适应一个大市场。同时,英国的商业都被引导在一个大渠道中进行,而不是许多的小渠道。
于是,英国整个工商业系统变得不大安全,政府的状态也变得不那么健康。在这样的状态下,英国就像一个不健康的机体,如果机体中的某个器官生长得过大,就会打破机体各个部分的均衡,容易发生不常有的危险疾病。而供养机体生长的某个血管异常膨胀,一旦发生小小的停滞,就会给整个机体来带来混乱。英国的殖民地产业就是那个过度生长的器官,而殖民地的贸易渠道就是那根大血管。正是这种原因,引起了英国国民对殖民地的惊恐。如果殖民地排斥所有的英国商品,要不了几年,英国的商人就会认为他们的贸易会完全停止,大部分制造商也会认为他们的生意会被摧毁,大部分工人也会认为自己将失业。这种惊恐造成的预计,比与欧洲大陆的邻国发生贸易冲突甚至决裂更加普遍。
为了让英国在将来免于这种危险,就应该强制某一部分资本从垄断中撤出,转而投入其他产业。只有逐渐缩小过度发展的产业,而逐渐加强其他部门,逐步将所有产业恢复到自由贸易状态下的均衡,并保持这种自由状态,才是唯一可行之道。英国政府应该逐渐适当放宽某些贸易专营权,直到有很大的自由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