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呼吸系统疾病(2)
第42章呼吸系统疾病(2)
(四)诊断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咯痰。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咳而伴喘。
3.急性期,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4.听诊可闻及两肺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哕音。
5.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五)治疗
咳嗽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炎治疗及对症治疗三个方面。
1.一般治疗包括休息、保暖、多饮水等方面。
2.全身应用磺胺类或青霉素类等抗生素。主要是为了避免继发性的呼吸系统感染。
3.对症处理
(1)发热时可服用阿斯匹林0.3~0.6g,或消炎痛25mg,每日3次。
(2)咳嗽频繁且无痰时,可服咳必清25mg,每日3次。
(3)痰粘稠不易咯出时,可口服必嗽平16mg,每日3次。
(4)伴哮鸣音时可口服氨茶碱0.1~0.2g或舒喘灵2~4mg,每日3次。
(六)预防
1.开展体育锻炼,进行耐寒训练以增强体质,防治感冒,是预防咳嗽的有效措施。
2.做好劳动保护,防止有害气体、酸雾和粉尘外逸,减少和避免上呼吸道理化因子刺激亦十分重要。
3.吸烟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原因,烟雾对周围人群也会带来危害,应大力宣传吸烟的危害性,要教育青少年杜绝吸烟。
4.针对咳嗽的发病因素,加强个人卫生,包括体育、呼吸和耐寒锻炼,以增强体质,预防感冒。改善环境卫生,处理“三废”,消除大气污染。
二、点穴按摩
(一)点穴疗法
1.取穴
主穴:天突、定喘、列缺、肺俞。
配穴:有恶寒、发热加合谷;胸闷加内关;痰多加丰隆、足三里。
2.定位天突—在胸骨上窝正中。定喘—大椎穴旁开0.5寸。
列缺—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合谷—手背,第二掌骨中点,桡侧缘。内关—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
丰隆—外踝上8寸,胫骨前嵴外两横指。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二)自我按摩法
1.勾点天突穴用食指勾点天突穴,持续一分钟。
2.揉膻中双手掌重叠,用掌根着力于膻中穴,缓慢揉动一分钟。然后自上而下从膻中至剑突擦30次。
3.揉中府、云门用食中指分别在两穴处点按一分钟。
4.掐大椎双上肢向后抱拢头颈,用双手中指同时轻掐大椎穴一分钟。
5.揉列缺用拇指揉双侧列缺一分钟。
6.拿合谷用拇食指相对捏拿另一手合谷穴,用力一分钟。
7.擦背患者正坐或俯卧,他人用擦法施于背部两侧膀胱经2分钟,擦至微红、微热为度。
8.捶拍背胸交叉双手,捶拍背部5分钟。然后双手回复于前,两手宜空拳轻轻捶拍左右胸部5分钟。
9.擦脸双手相对摩擦,待发热后,沿鼻翼两侧擦脸,重点是鼻通和迎香穴,可配合轻揉,约30次。
10.揉捻风池、太阳、定喘用拇中指揉捻三穴各一分钟,酸胀感为度。
11.搓擦大椎穴以食、中、无名指搓擦颈后大椎穴一分钟,发热为度。
哮喘
一、疾病概述
(一)相关知识
中医学中,哮喘是哮与喘的总称,喉中痰鸣为哮,气短不足以息为喘。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宣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现代医学中,哮喘属于支气管哮喘范畴。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小支气管痉挛为主的喘息性疾患。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带哮鸣声的呼吸困难,听诊两肺布满哮鸣音,以呼气期延长为特点。其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而以冬春气候寒冷多变时为多见。全世界约有1.5亿哮喘患者。每年死于哮喘病的人有18万之多。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主要慢性疾病。在我国哮喘的患病率为1%,儿童可达3%左右,全国约有1000万哮喘患者。
(二)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哮喘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内因为痰饮内伏。诱因为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哮喘发作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是,有过敏体质的人接触抗原后,使平滑肌立即发生痉挛,此为速发性哮喘反应。更常见的是不少患者在接触抗原数小时乃至数10小时后方始发作哮喘,称为迟发性哮喘反应,这是气道变应性炎症的结果。气道粘膜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分泌增多、粘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加上管腔内粘液栓阻塞也是哮喘发作的重要机制。
(三)临床表现
发作性的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本病呈发作性,一般以傍晚、夜间、清晨为最常见。先兆症状有发作前常有鼻痒、咽痒、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发作症状为病人突感胸闷窒息、咳嗽,迅即呼吸急促困难,呼气延长,伴有哮鸣,为减轻气喘,病人被迫坐位,双手前撑,张口抬肩,烦躁汗出,甚则面青肢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