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常用针灸方法(4)
第33章常用针灸方法(4)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或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一切灸法主治病症。(2)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一般每穴灸5分钟。多用于昏厥急救、小儿疾患、胎位不正、无乳等。此法热感较强,注意防止烧伤皮肤。
(3)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致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移动范围在3cm左右。适用于风寒湿痹及瘫痪。
2.实按灸将点燃的艾条隔布或棉纸数层实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人皮肉深部,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称为实按灸。施灸时,先在施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垫上布或纸数层,然后将药物艾卷的一端点燃,乘热按到施术部位上,稍停1~2秒钟,使热力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再点再按;或者以布6~7层包裹艾火熨于穴位,若火熄灭,再点再熨。最常用的为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和虚寒证。
(三)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长约2cm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燃尽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每穴每次可施灸3~5壮,施灸完毕再将针取出。此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其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人体内,使其发挥针和灸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应用此法应注意防止灰火脱落烧伤皮肤。
(四)温灸器灸
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灸,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熨灸时间约15~20分钟,直至所灸的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
(五)其他灸法
又称非艾灸法,是指以艾绒以外的物品作为施灸材料的灸治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灯火灸又称灯草灸、灯草粹、油捻灸、十三元霄火,也称神灯照,是民间沿用已久的简便灸法。即取10~15cm长的灯心草或纸绳,蘸麻油或其他植物油,浸渍长约3~4cm,点燃起火后用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到“叭”地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焯之声可重复1次。灸后皮肤有一点发黄,偶尔也会起小泡。此法主要用于小儿痄腮、喉蛾、吐泻、麻疹、惊风等病症。
《幼幼集成》称其为“幼科第一捷法”。
2.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它是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促使局部皮肤起泡的方法。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其常用的有白芥子灸、细辛灸、天南星灸、蒜泥灸等数十种。
(1)白芥子灸:将白芥子适量,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成糊状,敷贴于腧穴或患处,以麝香膏固定。敷贴1~3小时,以局部皮肤灼热疼痛为度。一般可用于治疗咳喘、关节痹痛、口眼喁斜等病症。
(2)细辛灸:取细辛适量,研为细末,加醋少许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位上,以麝香膏固定。敷贴1~3小时,以局部皮肤灼热疼痛为度。如敷涌泉或神阙穴治小儿口腔炎等。
(3)天南星灸:取天南星适量,研为细末,用水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位上,以麝香膏固定。敷贴1~3小时,以局部皮肤灼热疼痛为度。如敷于颊车、颧髂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等。
(4)蒜泥灸:将大蒜捣烂如泥,取3~5g贴敷于穴位上,以麝香膏固定,敷贴1~3小时,以局部皮肤灼热疼痛为度。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
四、灸法的注意事项
(一)施灸的先后顺序
古人对施灸的先后顺序有明确的要求。《千金要方·针灸上》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壮数是先少后多,艾炷是先小后大。但在特殊情况下,则可酌情而施。如脱肛时,即可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因此,不可过于拘泥。
(二)施灸的补泻方法
艾灸的补泻,始载于《内经》。《灵枢·背腧》说:“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这是古人对施灸补泻操作方法的具体载述。《针灸大成·艾灸补泻》也记载:“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腧穴性能,酌情运用。
(三)施灸的禁忌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四)灸后的处理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并以纱布包敷。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此外,施灸时应防止艾火烧伤皮肤或衣物。用过的艾条、太乙针等,应装入小口玻璃瓶或筒内,以防复燃。
拔罐法
一、拔罐法的起源和发展
拨罐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其中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而产生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拨罐法,或称吸筒法,古称角法,皆因古时是用牲畜的角(如牛角、羊角等)磨成有孔的筒状而得名。
二、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很多,目前临床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气罐等。
(一)陶罐
用陶土烧制而成,有大有小,罐口光整,肚大而圆,口、底较小,其状如腰鼓。优点是吸附力大;缺点是质地较重,容易摔碎、损坏。
(二)竹罐
用直径3~5cm坚固的竹子,截成6~10cm长的竹筒,一端留作节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正。竹罐的优点是取材容易,制作简单,轻巧价廉,且不易摔碎,适于煎煮;缺点是容易燥裂、漏气、吸附力不大。
(三)玻璃罐
采用耐热的玻璃制成,形如球状,肚大口小,口边外翻,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种型号,也可用广口罐头瓶代替。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以观察所拔部位皮肤充血、瘀血程度,便于随时掌握情况;缺点是容易摔碎。
(四)抽气罐
以前用青、链霉素药瓶或类似的小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磨光滑,瓶口的橡胶塞须保留完整,以便于抽气时使用。但这种罐容易破碎。近年来,有用透明塑料制成,上面加置活塞,便于抽气。也有用特制的橡皮囊排气罐,其规格大小不同。新型的抽气罐具有使用方便,吸着力强,且较安全,又不易破碎等优点。
(五)代用罐
杯子、小口碗及玻璃罐头瓶等,只要瓶口光滑,无破损,均可使用。
三、吸罐的方法
吸罐的方法有多种,可分为火罐法、水罐法、抽气法,其操作如下:
(一)火罐法
利用火在罐内燃烧时产生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在皮肤上。具体操作有以下几种。
1.闪火法用镊子或止血钳等夹住95%的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火罐内壁中段绕1~2圈,或稍作短暂停留后,迅速退出并及时将罐子扣在施术部位上。此法比较安全,不受体位限制,是常用的拔罐方法。但需注意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