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中老年保健按摩手法(4)
第29章中老年保健按摩手法(4)
14.搓法用双手掌面夹持一定部位,快速前后用力搓动双掌,称之“搓法”。(1)操作要领:两前臂发力,腕挺伸,两掌相对着力,力要均匀深透,搓动快捷,缓慢移动双掌着力部位。用于胁肋及四肢。
(2)临床应用:搓法是二种较温和的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的作用,可用于腰背及四肢部,最常用于上肢,作为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
15.拍法五指并拢,手掌微屈,用虚掌拍打施治部位称“拍法”。
(1)操作要领:操作时,肩、肘、腕要放松,以手腕发力,动作协调灵活,有弹性,有节奏,用力灵活,不用蛮力。
(2)临床应用:拍法具有舒筋通络,活血祛瘀,滑利关节的作用。可用于腰背、四肢等部位。治疗急慢性腰扭伤、肩周炎、肌肉萎缩、肌肤麻木等症。
16.击法用拳、掌、指以及桑枝棒击打体表的方法,称为“击法”。用拳击打的方法,称为“拳击法”;用手掌击打的,称为“掌击法”;用指击打的,称为“指击法”。
(1)操作要领:用指尖、手掌尺侧面、掌根、拳背击打施治部位。
1用拳背平击体表,称拳背击法。操作时手握空拳,腕关节伸直。
2用掌根部叩击体表,称掌击法。操作时手指自然松开,腕关节略背伸。
3用单手或双手手掌尺侧部击打体表,称侧击法。操作时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伸。
4用指尖轻轻击打体表称指击法。
(2)临床应用:击法具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缓解痉挛、开窍醒神等作用,用于头部、肩背、腰臀、四肢等部位。指击法主治头痛、肩背痛、肌肉萎缩、中风偏瘫等。掌击法、拳背击法主治脊背疼痛、肾虚腰痛等。侧击法治疗肩背、四肢疼痛,肌肉萎缩,肌肤不仁。
17.拔伸拔伸即牵引、牵拉之意。术者固定患者肢体或关节的一端,牵拉另一端,或者用对抗力量将关节或肢体牵拉、牵引,使其伸展的手法,称为“拔伸法”,又称为“牵拉法”或“牵引法”。
(1)操作要领:术者手握患者关节的远端,沿患肢纵轴方向牵拉、拔伸,或者术者用手分别握住患肢关节的两端,向相反方向用力拨伸、牵拉。
1头颈部拔伸法: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患者背后,用两手掌托住患者两侧下颌,用力向上牵拉拔伸。操作时逐渐用力,持续一定时间,慢慢放松拔伸力。
2肩关节拔伸法:患者坐位,术者双手握住其腕部,逐渐用力牵拉,令患者身体向另一侧倾斜(或令一助手固定其身体),与牵拉力对抗。
18.抖法用单手或双手握住患肢远端,稍用力作小幅度的、连续的、频率较快的上下抖动的手法,称之为“抖法”。
(1)操作要领:操作时用力要柔和,抖动幅度要小,频率要快。
(2)临床应用:抖法适用于四肢部,最常用于上肢,具有通经络,活气血,利关节的作用。可治疗肩、肘、腕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抖动时不能拉动病人躯体,更不能向下用力拉动肩关节,防止肩关节脱臼。
保健按摩手法的补泻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辨证治疗的基本大法之一。在保健手法中也是如此。“补”乃补正气之不足,凡能补充人体物质之不足或增强人体组织某一功能的治疗手法,即谓之“补”;“泻”乃泻邪气之有余,凡具有直接祛除体内病邪的作用,或抑制组织器官功能亢进的治疗手法,则谓之“泻”。
“补”和“泻”是两种相反的作用,但又互相关联,它们共同的目的都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使气血畅通,恢复人体的健康。所以补与泻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推拿手法在人体体表操作时,虽无直接的补或泻的物质进入人体内,但实践证实,推拿手法确实有促进机体功能和抑制机体功能亢进的作用。例如手法施于足三里时对胃肠蠕动有增鼹作用;手法施于气海、关元有益气强身壮体作用;手法施于行间、大敦有平肝潜阳作用;手法施于脾俞、胃俞有缓解胃肠痉挛、增强肠胃功能作用等。这些作用是属于“补”、“泻”范畴的。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推拿手法的补泻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进行了不断的总结,特别在小儿推拿治疗时十分强调手法的补泻。
推拿手法“补”、“泻”作用,主要是运用各种手法通经络的作用,而产生补虚、泻实、清热、散寒、祛瘀、消积、温通、发汗等作用。在进行推拿操作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把手法施治所选用的穴位、部位和手法的轻重、方向、频率的快慢,刺激的性质等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来。
总的说来,手法的补泻,大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1.从经络循行的方向来说,手法顺经络循行方向操作的为补;手法逆经络循行方向操作的为泻。即所谓“顺经为补,逆经为泻”。2.从手法刺激的强度来说,轻刺激手法为补,重刺激手法为泻。即为“轻揉为补,重揉为泻”。
3.从气血运行的方向来说,向心性的手法为补,离心性的手法为泻。
4.从手法的旋转方向来说,顺时针方向操作的手法为补,逆时针方向操作的手法为泻。即所谓“顺转为补,逆转为泻”。
5.从手法频率的快慢来说,操作频率快的手法为泻,操作频率慢的手法为补。即所谓“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保健按摩选穴的原则及配穴规律
一、处方组成规律
(一)近部取穴
指选取病痛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腧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每一个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病症,此法多用于体表部位明显的和较局限的症状,急慢性病症均可采用。例如:鼻病取素髎、上星、迎香;眼病取睛明、风池;痔疮取长强、次髎;口喁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梁门;癃闭取关元、气海。
(二)远部取穴
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部位的腧穴。“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灵枢·终始》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例如《四总穴歌》:
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留;头项寻列缺,腰背委中求。高血压头痛取涌泉,脱肛、子宫下垂取百会穴,腰骶疼痛刺龈交,急性腰肌扭伤取腰痛点,肩周炎取条口透承山。
(三)随症取穴、对症取穴、辨证取穴
此法是针对某些全身性疾病,结合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来选取穴位的一种方法。
二、常用配穴法
(一)本经配穴法
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某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如:肺病咳嗽取中府、尺泽、列缺,耳鸣耳聋取翳风、耳门、中渚、外关。
(二)表里配穴法
脏腑经络病变.取本经配合表里经穴位。阴经的病变可在互为表里的阳经取穴,如脾病取胃经足三里穴。阳经的病变可在相表里的阴经取穴,如胃病取脾经公孙穴。也可在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同时取穴治疗,如肺病取肺经尺泽、太渊,配用大肠经合谷穴。
(三)前后配穴法(包含俞募配穴法)
前,胸腹;后,腰背。前后配穴法指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此法多用于胸腹或腰背疼痛的病症及脏腑疾患。如:腰痛病后取命门、肾俞,前取天枢、关元;哮喘病前取天突,后取肺俞.定喘;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
(四)上下配穴法
将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是上、下肢腧穴的配合应用。如:胃病取内关、足三里,咽喉痛、牙痛取合谷、内庭,脱肛、子宫下垂取百会、长强。
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应用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五)左右配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