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针灸基础理论(16) - 中医针灸与按摩 - 刘彬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4章针灸基础理论(16)

第24章针灸基础理论(16)

8.外劳宫(落枕)(wàiláogong)【命名】可治颈强、落枕,故名。

【定位】在手背,第二、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

【生治】落枕,手背肿痛,手指麻木,五指屈伸不利。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9.八邪(bāxié)

【愉名】邪指病邪,穴在手背各指缝的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故名。

【定位】在手背,第一至第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头痛,咽痛,齿痛,烦热;毒蛇咬伤。

【刺灸法】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应用】配后溪、三间主治手指麻痛。

10.四缝(siféng)

【命名】穴当掌面食、中、环、小四指第1、第2支关节横纹缝隙中点,故名。

【定位】第二至第五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

【庄治】疳积,小儿腹泻,肠虫症,百日咳。

【刺灸法】直刺0.1~0.2寸,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样粘液或出血。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小儿佝偻病、百日咳等。

11.十宣(shixuān)

【命名】穴在手十指尖端。十,指手十指尖端;宣,有宣散之意。因该穴能宣散风热之邪,故名十宣。

【定位】在十指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

【主治】昏迷,晕厥,中暑,小儿惊厥;热病;手指麻木。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中风闭证、中暑等。

(五)下肢部穴

1.髋骨(kuāngu)

【定位】在大腿前下部,梁丘两旁各1.5寸,一侧2穴。

【主治】下肢痿痹,下肢不遂,鹤膝风。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2.鹤顶(hèding)

【命名】穴当髌骨尖上,是处形似鹤顶,故名。

【定位】在膝上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主治】膝关节疼痛,腿足无力,鹤膝风,脚气。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下肢瘫痪等。

3.百虫窝(bǎichongwo)

【命名】该穴主治皮肤瘙痒,状似百虫爬出,骚扰全身,故名。

【定位】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上3寸,即血海上1寸。

【主治】皮肤瘙痒,风疹块,下部生疮,蛔虫病。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风疹、湿疹等。

4.膝眼(xiyǎn)

【命名】膝指膝关节,眼指膝两侧的凹窝,其外形似眼状,穴当其处,故名。

【定位】在髌韧带两侧凹陷中,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外侧的称外膝眼。

【主治】膝痛,腿痛,脚气。

【刺灸法】向膝中斜刺0.5~1寸,或透刺对侧膝眼;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下肢瘫痪等。

5.胆囊(dǎnnáng)

【命名】因针刺该穴,对胆囊有一定影响,故名。

【定位】在小腿外侧上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