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针灸基础理论(11) - 中医针灸与按摩 - 刘彬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9章针灸基础理论(11)

第19章针灸基础理论(11)

65.束骨(shugu)输穴【命名】古称足小趾本节后为束骨,穴在其处,故名。

【定位】第五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1头痛,目翳;2癫痫;3项强,腰腿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神经性头痛、腓肠肌痉挛等。

66.足通谷(u)荥穴

【命名】通,指经过;谷,指凹陷。穴在足小趾本节前陷中,是膀胱经所溜之荥水穴,故名。

【定位】第五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处。

【主治】1头痛,项强;2目眩,鼻衄;3癫狂。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颈椎病、癫痫、慢性胃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67.至阴*(zhiyin)井穴

【命名】至,到,尽。此穴为太阳经脉之气终止处,由此交给足少阴肾经,即说明阳气已尽,阴气将起,由此进入阴经,故名至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主治】1头痛,目痛,鼻塞,鼻衄;2胎位不正,胞衣不下,难产。

【刺灸法】浅刺0.1寸;可灸。胎位不正多用灸法。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胎位不正、神经性头痛等。

十、足少阴肾经

(一)经脉循行

1.体表循行路线起于足心涌泉穴.循内踝后上行,经下肢内侧后缘,人腹,挟腹正中线旁开0.5寸,胸正中线旁开2寸,止于锁骨下俞府穴;一支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2.联系脏腑器官贯脊人腹,属肾,络膀胱。并与肝、肺、心、喉咙、舌根有联系。

3.循行分布特点

(1)从足走腹胸,为少血多气之经,酉时(17~19时)气血旺盛。

(2)共27穴,起于涌泉穴,止于俞府穴。

(3)分布于内踝后上方,下肢内侧后缘,脐旁0.5寸上行至胸部。

(4)上接足太阳膀胱经,有一分支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二)主要病候

1.咳血,气喘。

2.舌干,咽喉肿痛。

3.水肿,大便秘结,泄泻。

4.腰痛,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痛。

(三)病症归纳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阳痿,遗精,遗尿,尿潴留,睾丸炎,月经不调,痛经,胎位不正,肾炎,膀胱炎,尿道炎。

2.五官疾病耳鸣,耳聋,牙痛,咽喉痛。

3.急救休克,中暑,脑血管意外病变及神经性头痛。

4.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症。

(四)本经腧穴

本经共27穴。

1.涌泉*(yongquán)井穴

【命名】地下出水为涌,该穴位于足心,是肾经井穴,为脉气的出所,故名。

【定位】在足底部,约当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庄治】1头痛,头昏,目眩,咽喉肿痛,失音;

2小儿惊风,癫狂,昏厥,失眠;3小使不利,便秘;4足心热。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休克、高血压、失眠、癔病、癫痫、小儿惊风、神经性头痛、遗尿、尿潴留等。

2.然谷*(rángu)荥穴

【命名】然谷即舟骨粗隆;谷指凹陷处。穴在然谷前下方凹陷中,故名。

【定位】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1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阴痒,遗精;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