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针灸基础理论(9) - 中医针灸与按摩 - 刘彬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7章针灸基础理论(9)

第17章针灸基础理论(9)

七、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循行1.体表循行路线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行夹头顶正中线,下后项,夹脊正中线旁开1.5寸、3寸两线下行,至臀,沿大腿后面会合于胭,再沿小腿后面,下外踝后,经足背外侧,止于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2.联系脏腑器官人循膂,络肾,属膀胱,上联于脑,与目有联系。

3.循行分布特点

(1)从头走足,为多血少气之经,申时(15~17时)气血旺盛。

(2)共67穴,起于睛明穴,止于至阴穴。

(3)分布:在头部,上额到头顶,经天柱穴下行至背部;在背部,分别循行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与3寸,垂直下行;在下肢部循行在下肢外侧后缘;在足部循行于足外侧赤白肉际。

(4)上接手太阳小肠经,在足止于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二)主要病候

1.小便不通,遗尿。

2.癫狂,热病,疟疾。

3.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

4.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痛。

(三)病症归纳

1.经脉所过的头痛,眼痛,项背痛,腰痛,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2.本经背部有背俞穴,用于治疗各相应脏腑的疾病,如:

(1)呼吸系统的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病。

(2)心血管系统的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心脏病。

(3)消化系统的溃疡病,胃下垂,胃炎,肠炎,痢疾,消化不良,肝炎,胆囊炎,胆绞痛。

(4)泌尿生殖系统的阳萎,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痛经,白带,盆腔炎,肾炎,肾绞痛,胎位不正。

(5)其他如痔疮,脱肛,神经衰弱,癫痫等。

(四)本经腧穴

本经共67穴。

1.睛明*(jingming)

【命名】穴在目内眦,主治目疾羞明,有明目作用,故名。

【定位】目内眦旁0.1寸。

【主治】1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眩,近视,夜盲,色盲;2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

【刺灸法】嘱患者闭目,医者押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刺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寸。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地捻转和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禁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视神经炎、结膜炎、急性腰扭伤等。

2.攒竹*(cuánzhu)

【命名】攒,聚,人之眉毛聚结直立似竹,因穴当眉头凹陷中,故名。

【定位】眉头凹陷中,目内眦直上。

【主治】1前额头痛,眉棱骨痛;2目视不明,目赤肿痛,流泪,眼睑喟动,口眼歪斜,眼睑下垂;3呃逆。

【刺灸法】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不宜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近视、泪囊炎、面肌痉挛等。

3.眉冲(méichong)

【命名】冲,指冲动,人的额肌运动可冲击到眉,穴在眉头直上,故名。

【定位】攒竹穴直上,人发际0.5寸。

【主治】1头痛,眩晕,鼻塞,鼻衄,目视不明;

2癫痫。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眩晕、三叉神经痛、鼻窦炎、结膜炎等。

4.曲差(quchā)

【命名】曲,指弯;差,指错。该穴从眉冲之旁错出,夹神庭两旁各1.5寸,故名。

【定位】神庭穴(督脉)旁1.5寸,当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1/3与外2/3连接点取之。

【主治】1头痛,目视不明;2鼻塞,鼽衄。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近视、鼻炎等。

5.五处(wuchu)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