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针灸基础理论(7) - 中医针灸与按摩 - 刘彬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5章针灸基础理论(7)

第15章针灸基础理论(7)

43.陷谷(xiàngu)输穴【命名】穴在跖骨间隙中,凹陷如谷,故名。

【定位】足背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第二、三跖趾关节后凹陷中。

【主治】1面浮身肿,目赤肿痛;2肠鸣腹痛;3热病;4足背肿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水液输布失常、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等。

44.内庭*(nèiting)荥穴

【命名】内,里边;庭,庭院。穴在趾缝端,如门内庭,故名。

【定位】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主治】1胃痛,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2齿痛,咽喉肿痛,口歪,鼻衄;3热病;4足背肿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齿龈炎、扁桃体炎、跖趾关节痛等。

45.厉兑*(lidui)井穴

【命名】厉,磨砺,又登高、涉水,也称厉;兑,尖端。本穴位于足趾端,故名。

【定位】第二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主治】1腹胀;2面肿,鼻衄,齿痛,咽喉肿痛;3热病;4多梦,癫狂。

【刺灸法】浅刺0.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鼻炎、齿龈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

六、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1.体表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上内踝前,循小腿内侧面中间至内踝上8寸处转至内侧前缘,经膝股内侧前缘上行至腹,循腹正中线旁开4寸、胸正中线旁开6寸,止于腋下大包穴。一支脉从胃上膈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2.联系脏腑器官人腹,属脾,络胃,上注人心中,与膈、食管、舌有联系。

3.循行分布特点

(1)从足走腹胸,为多气少血之经,巳时(9~11时)气血旺盛。

(2)共21穴,起于隐白穴,止于大包穴。

(3)分布于足内侧,小腿内侧,胫骨后缘,大腿内侧前缘,腹、胸部的前外侧。

(4)上接足阳明胃经,有一分支从胃上膈注心中后交于手少阴心经。

(二)主要病候

1.胃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

2.舌根强痛。

3.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痛。

(三)病症归纳

1.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溃疡病,肠麻痹,腹泻,痢疾,便秘,蛔虫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营养性水肿,脚气病。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月经过多,崩漏,痛经,闭经,白带,难产,盆腔炎,睾丸炎,前列腺炎,膀胱炎,尿道炎,遗精,遗尿。

3.经脉所过的肢体痹痛,功能障碍,如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风湿性关节炎。

4.其他如疝气,神经衰弱,皮肤湿疹,荨麻疹。

(四)本经腧穴

本经共21穴。

1.足太阴脾经腧穴.隐白*(yinbái)井穴

【命名】隐者,藏也。穴在足大趾内侧端,去爪甲角一分许。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1月经过多,崩漏,尿血,便血;2腹胀;3癫狂,梦魇,多梦,惊风。

【刺灸法】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可灸。

【应用】隐白穴现代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肠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等病症。

2.大都(dàdu)荥穴

【命名】都,指盛,穴在大趾内侧,此处皮肉较隐白丰盛,故名。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1腹胀,胃痛,泄泻,便秘;2热病无汗。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大都穴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等病症。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