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九章抵达襄县
夜里,苏玲珑躺在床上。想着白天里自己险些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而犯下的大错就感到懊悔。“怎么就没沉住气呢?”
苏玲珑叹了一口气,好在大家并没有察觉到她的不对。
只不过苏玲珑还是很惊讶于荀子况和曲云依的身份的。
苏玲珑本来是很喜欢曲云依的,曲云依是一个很好的姐姐,可是她为什么要是中原的公主呢?她的身份注定要让他们成为不了姐妹,他们是注定的仇敌,可惜了如此好的姐姐。
苏玲珑转头看向窗外的月光,到了一个月的中旬,月亮又亮又圆,明亮的月光下却注定要有一些黑暗的心思。
回想起这段时间和曲云依在一块的生活,曲云依在生活上处处关照着自己,而之前在自己不知道荀子况和曲云依的身份时,那段时间的自己是多么的自在和快乐。
如今知道了荀子况和曲云依的身份,似乎一切都在不停地变质,现在的自己似乎也只能带着一个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的面具,继续的跟在荀子况和曲云依他们一行人之中。
虽然苏玲珑很大的跟随荀子况和曲云依的想法是因为她想跟着叶千寻,可是她在听到了有关于莲花标志的组织有人将令牌丢了下来,苏玲珑着实是好奇到底是谁如此的大意。
“如此大意的丢了令牌,也不知道父亲有没有惩罚他?”
苏玲珑看着窗户外面银霜,小声的嘀咕。
苏玲珑本是血莲教教主的女儿,是血莲教的少主,而血莲教的存在就是为了匡扶他们所谓的正义,如今的皇帝纵容他的大臣鱼肉乡里,着实是妄为一国之君,如此,她血莲教自然是要取而代之的。
在苏玲珑在四处游历的时候,也是偶然间,她遇见了叶千寻,一个转身,一个回眸,叶千寻的模样便深刻的印在了苏玲珑的心上。
知道叶千寻为人正义,于是苏玲珑带着血莲教的人在叶千寻的必经之路上演了一出好戏,叶千寻也正是如了苏玲珑的愿望,出手救下了苏玲珑。
苏玲珑也就是借此机会一直跟在了叶千寻的身边。
而跟着叶千寻认识了荀子况和曲云依以后,苏玲珑本想着用着最普通的身份,跟着这些有趣的人过着一段她曾经从来没有这么快乐的生活,可是上天注定是不会让她安心的享受着这份快乐。
闭上眼,苏玲珑慢慢的叹息着,注定势不两立的人,她也没有办法再去向曾经那样对带着荀子况和曲云依以及她心心念念的叶千寻了。
伴随着无线的心事,苏玲珑终究是还是紧皱着眉头进去了梦乡。
清晨,众人为了能够早点到达襄县,全部都是醒的很早。
因为央絮在前一天告诉了自己那些关于苏玲珑的那些事情以后,曲云依只觉得自己现在看着苏玲珑都觉得分外的别扭,怎么看着苏玲珑都不能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为了不露出自己对待苏玲珑的变化,女主只能声称自己没有睡好,躲在马车里尽可能不和苏玲珑碰面。
苏玲珑则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到底是一直混迹于江湖的江湖儿女,苏玲珑很好的掩饰了自己之前所以得不小心,依旧是那个一直黏在叶千寻身边的小姑娘。
央枚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一路上央絮都和曲云依和树苗待在马车里,一向以来,央絮都是在马车外,和自己保护着荀子况和曲云依的安危。
虽然好奇,但是央枚没有问,想必让央絮进入马车的决定,也是曲云依决定的。
对于连续几天都没有见过里面的曲云依,苏玲珑倒也是没有去细想,她并没有想到自己已经被荀子况和曲云依怀疑了目的。
到达襄县的时候,已经实在七天后了。
安顿好了住处以后,几人便拿着那几个贼人的画像在襄县进行寻找这几个人的行踪,并且在当地的衙门亮出了身份荀子况和曲云依的身份,得到了当地衙门的帮助,找到那几个贼人也是很快的事情。
再次见到荀子况和央枚央絮,那几个贼人瞬间腿一软跪在了地上。
“大侠!我们真的没有再偷东西!我们不敢了!我们真的不敢了!”
那几个贼人声泪俱下的像荀子况表明中心,不过他们说的也确实是属实,自从再之前遇见了荀子况和央枚央絮,被央枚和央絮教训了以后,他们安生了不少,本想着再那一次干完了最后一票,他们就回到襄县的老家,可是就是在最后一次行窃的时候遇见了荀子况和央枚央絮。
荀子况点点头,对于这几个贼人如今知错就改倒是很欣慰的,至少证明他们那顿教训没有白受。
可是他们这一次寻找这几个贼人可不是因为他们偷东西的事情。
苏玲珑仔细的看着跪在大堂上的这三个人,努力的辨认着这三个人到底是不是他们血莲教的人。
可是在苏玲珑的仔细辨认下,却怎么也认不出来这三个人。
苏玲珑确定这三个人无论是从面容还是气质上,根本就不是血莲教的人,可是既然不是血莲教的人,那么他们又为什么会总有血莲教的令牌呢?
“如今你们能够弃恶从善,我很欣慰。只不过,这一次我们找你们是有事要问你们的。”
荀子况说完,从袖口中掏出了那个带有些莲花标志的令牌,举在半空中。
“这个令牌,是当时在你们偷的东西里面搜到了,你们给我解释一下,这个令牌是什么组织的令牌?你们到底是什么人!”
荀子况一边说,一边加大了音量,属于摄政王的威严瞬间暴涨。
跪在地上的那几个人哪里见过这样的世面,一下被荀子况吓得双腿发抖,支支吾吾的说不出话。
而荀子况所问的正是苏玲珑想知道的,除了想知道这件事情以外,在场的苏玲珑和叶千寻都感叹这荀子况的摄政王威严,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个样子的荀子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