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朝廷里养着一批专门打造武器的匠人,轻易是不会让他们外调做其他事的,赵恒这段时日就是在打这些人的主意。
好不容易等昭元帝松了口,赵恒当日便把那几人接了回来。
这几日便与那几位铁匠商量了一番,让他们先按照先前的图纸来打造,赵恒再新画几张图纸,慢慢尝试便是。
黛玉也没说话,直到赵恒落下最后一笔,才发现一直站在他身后提着宫灯的黛玉。
“妹妹怎么来了也不叫我一声。”赵恒上前去握住黛玉的手,顺手接过宫灯,又朝不远处的松烟看了一眼。
黛玉会意,连忙道:“是我让松烟别打扰你的。”
“夜里风大,妹妹怎么也不加件衣裳。”赵恒把披风解下来披到黛玉身上,又问她,“可用了晚膳?”
黛玉抿嘴笑了笑:“刚从善堂里回来,我已经让人去传膳了,估摸着还要一会儿,正好有件事要与你说呢。”
赵恒原以为是善堂的事,听黛玉说完,他面色也凝重了几分:“我这便传信到中州和北地,让他们打听打听月芽儿所说是否属实。”
月芽儿母女入关必然要有通关文牒,从北地一路来中州,也需要路引。既然是冯先生身边的丫鬟送她们出关的,那必然在北地动用了定国公府的关系。
可为何北地竟没有一丝消息传来?
不到十日的功夫,中州那边就传了消息回来,月芽儿的母亲出身来历俱都属实,族中还有族老为她作证。
一个月之后,赵恒也陆续收到了北地传回来的消息。当年确实是冯先生身边的侍女送月芽儿母女进关的,那侍女手持定国公府的信物,守卫自然是报告上官通知定国公府。
因李邺当时正整军前往西疆,是李卞亲自处理的。
而李卞的回信却姗姗来迟。
那侍女手中的信物是当年赵恒送给冯先生的,李卞认得是赵恒之物,也知道持有此物应当是赵恒重视之人。
当年他派人把月芽儿母女从关外带出来,路引办好后,他在手中扣留了三个月,才给了月芽儿母女。
一来是想借着月芽儿母亲查清楚冯先生的下落,日后赵恒问起来时也有个交代;二来是想查一查月芽儿母女是否是关外来的探子。
李卞查出这对母女身份无疑之后,才给了她们二人盘缠和路引,并且修书一封给了赵恒。
那时赵恒刚从西疆回京,正是忙的脚不沾地的时候,李卞后来见赵恒迟迟未回信,便以为他是无暇顾及或者另有打算,也不再提起。
这便是李卞书信姗姗来迟的原因了。
除了奏上的折子,李家与京中的书信往来一直是专人专道。因为赵恒说没有收到他的信,李卞心中起了疑心,也不知道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错,这次干脆就用了官方的递铺。
至于弄丢的书信,自然是要一层一层的往下查。
不过半月功夫,李卞又来了书信,他已经查清楚了,他给赵恒写的书信被赵恒的小舅母方氏私自扣下了。
这种家丑在赵恒跟前,李卞也直言不讳。
原来当初李卞写给赵恒的书信是与家书和给定国公夫人的狐裘一道送过来的。
因狐裘贵重,那差役不敢怠慢,要亲自送到老夫人的手上才能放心。
正巧方氏当时就在老夫人身边伺候,她替老夫人接过书信时,又随嘴问剩下的一封信是给谁的,听说是给赵恒的之后,她便说赵恒在西疆立了大功,这段时日都被上皇留在宫里,书信若是给宁王府中的下人,弄丢了可没地方说理去。
接着她又建议让差役把信一道留在定国公府,若是赵恒来向老夫人请安,正好顺道给了他,若是他短期内不来,等他回府时,也可打发人送去。
那差役急着回去复命,哪有时间空等,见方氏如此好心,连忙躬身谢过。如何知道堂堂定国公府的五夫人,竟会做出私自扣留别人信件之事。
黛玉看完定国公的回信,也有些无语,只无奈道:“这位小舅母,也不知道她到底在想些什么。”
扣留赵恒的信件,与她而言并没有什么好处,且容易东窗事发。
她扣留公爹给外甥的信便罢了,看了信后也不知道还回来。若是信中真有关系冯先生安危的消息,被方氏这般扣留下来,也不知要耽误多少事。
“还能怎么想?”赵恒沉沉道,“我当时正从西疆回京,自然是要看看自己能不能沾到什么好处。”
黛玉看了一眼面色冷肃的赵恒,有些为难:“莫不成真要如外祖父所说的那样?咱们手上虽然有外祖父的亲笔书信,可若是外祖母护着,又该怎么办?”
若不是定国公夫人在前头挡着,方氏的两个儿子哪能独独留在京中。
“这件事情你不好出面,我自己处理就是了。”赵恒拍了拍黛玉的手,面上有些歉意,“本来说好了咱们明年开春再走,如今想来要提前了。”
黛玉不以为意:“这有什么,世事无常才是人生呀。再说了,早日到北地,也可以早些打听冯先生的消息。我算了算,两地消息往来就要一月,若是冯先生那里真有什么变故,我只能在此处干着急。”
赵恒与那些铁匠们交代了一番,才与黛玉离了庄子。
因这些铁匠要一并带去北地,如今出发的日子恐要提前,他们虽然只在后头跟着大部队,却也要让家小提前准备了。
马车进了城之后,赵恒先把黛玉送回了宁王府,这才起身往定国公府去。
黛玉叮嘱他道:“外祖母年岁大了,你好好说,别让她气急上火。可你也不能因为顾及着长辈,反而让自己受气。”
赵恒便朝她一笑:“我与这些舅母们打交道的时日可比你多,你就别操心了。你若真心疼我,这几日就不回林府小住了。”
黛玉见他话又绕到这里来,不由得瞪了他一眼。
因不日就要去北地,黛玉虽向往外头的广阔天地,可每每想起家中父母,也难免生出几分不舍之意,因此才想临出发前在林府住一段时日。
赵恒自知理亏,心虚的笑了笑,立刻策马走了。
赵恒并没说错,他一进府,便先去找了在府中掌中馈的大舅母,让她帮着自己在一旁掠阵,又让府里的大夫在外头候着,这才进了定国公夫人的正房。
定国公夫人见赵恒来看她,原本还乐呵呵的,可见大儿媳开始屏退左右,心里就有些嘀咕,越看赵恒就越像是来兴师问罪的。
赵恒果然不负她所望,只拿出定国公的亲笔信,让在座的人一一传阅。
众人面上五彩纷呈,赵恒便道:“外祖母想来是看不清楚的,小舅母也是不识字,我这就给你们念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