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京宦生涯(5)
第6章京宦生涯(5)
十、养气没有不可告人的事,气蕴藏在丹田。十一、保身严格遵守父亲的教诲:节制欲望,不要劳累过度,节制饮食。
十二、作字早饭后习练书法,凡是书信之类的应酬之作,应当自己完成,权作习字功课。
十三、夜不出门旷工疲神,切戒切戒。
【精华点评】
信中,曾国藩为弟弟们附寄了一张课程表,涵盖十三项内容,用以约束行为,做到认真读书向学。每一项的苛刻程度,放在当下很难有人能够做到。从这十三项课程当中,我们可以得知那个时代的学子们是如何修身养性的,从研究方面讲,信中所附的课程很有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在很久以后的湘军攻打江宁的关键时刻,曾国藩就曾以第二项“静坐”来安定自己的心绪。
信中,曾国藩对弟弟们提出“有志”“有识”“有恒”。志,指志气;识,指见识;恒,即恒心。“有志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荀子也说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无不在说明有志向、有见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经典格言】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能立志则何事皆可为
(1844年10月30日与诸弟书)
【家书】
四位老弟足下:
自七月发信后未接诸弟信,乡间寄信较省城百倍之难,故余亦不望也。
九弟前信有意与刘霞仙同伴读书,此意甚佳。霞仙近来读朱子书大有所见,不知其言语容止、规模1气象何如?若果言动有礼,威仪可则,则直以为师可也,岂特友之哉!然与之同居,亦须真能取益乃佳,无徒浮慕虚名。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曾国藩撰写的对联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去年温甫欲读书省城,吾以为离却家门局促之地,而与省城诸胜己者处,其长进当不可限量。乃两年以来看书亦不甚多,至于诗文,则绝无长进,是不得归咎于地方之局促也。去年余为择师丁君叙忠,后以丁君处太远,不能从,余意中遂无他师可从。今年弟自择罗罗山改文,而嗣后杳无信息,是又不得归咎于无良友也。日月逝矣,再过数年则满三十,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
余受父教,而余不能教弟成名,此余所深愧者。他人与余交,多有受余益者,而独诸弟不能受余之益,此又余所深恨者也。今寄霞仙信一封,诸弟可抄存信稿而细玩之。此余数年来学思之力,略具大端。
六弟前嘱余将所作诗录寄回。余往年皆未存稿,近年存稿者不过百余首耳,实无暇抄写,待明年将全本付回可也。
兄国藩草
道光廿四年九月十九日
【注释】
1规模:人物的才具气概。
【译文】
四位老弟足下:
自七月间寄信后未收到诸位弟弟来信,乡下寄信比省城要困难百倍,所以,我也特别期盼。
九弟上次来信说有心想和刘霞仙结伴读书,这个想法非常好。霞仙近来读朱子书大有心得,不知道他的言谈举止、才具气概怎样?如果真是言谈举止合乎礼仪,风度庄重威严可为榜样,那么就直接拜他为师也是可以的,岂一定要当朋友看!不过与他住在一起,也是须要真能受益才好,不要只是图了他的名气才去和他同住的。人如果能立志,那么圣贤豪杰做的事都可以做,何必借助于他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成为孔孟那样的圣人,那么就日夜不畏疲倦,总是钻研孔孟之学,谁又能阻挡得了我呢?如果是自己不立志,就是每天和尧、舜、禹、汤这些圣人住在一起,也还是——他是他,我是我,一点也没有用处!
去年温甫想要到省城读书,我想着这样可以离开家门口这一小块天地,到省城和比自己强的人相处,进步应当是不小的。哪里知道他两年来看书不多,至于诗文方面,就根本没有长进,这是不能归咎于环境的窄小不便啊。去年我为你选择老师丁君叙忠,后来因为丁君住得太远,不能跟随他读书学习,我想象中也没有其他的师父可以拜了。今年弟自己选择罗罗山改文,而后又杳无音信,这又不能归罪于没有良友的。日月如梭,再过几年就到三十岁了,不能不趁着三十岁之前奋发立志,以求进步。
我受父亲的教诲,而我却不能教诲弟弟成名,这是我深为惭愧的地方。他人与我交往,多有能从我这里受益,而只有众位弟弟不能从我这里受益,这又是我所深为痛恨的。现在这里有我寄给霞仙的一封信,诸弟弟可以抄下来保存这份信稿,细细品味。我多年来苦学的心得,基本上都在这封信里了。
六弟上次叮嘱我把写的诗抄录寄回去。我往年写的诗都没有存稿,近些年存稿的诗也不过一百多首,实在没有时间抄写,等到明年我就将全本寄回去。
兄国藩草
道光廿四年九月十九日(1844年10月30日)
【精华点评】
正如曾国藩所说,自己要想立志,外界的环境又怎么能影响到自己呢?自己如果想成为孔孟那样的圣人,只要日夜钻研学习就好了,谁能阻止得了呢?如果自己不立志,即使和尧舜等圣人同吃同住,也没有一点作用,关键还是在个人。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光,用一个圆木头做枕头,用来警醒自己,以便起来继续写作,还把这个大圆木取名为“警枕”。西汉学者匡衡家境贫寒,夜晚无灯,为了能看书,他在墙壁上凿个洞。借着邻居家的灯光看。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寒,白天做鞋,晚上抽空学习。点不起灯,便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这些都是有志向的人,他们没有因周围环境的恶劣而放弃读书,总是想尽办法找到读书的机会,他们的精神让人钦佩。时光荏苒,人生不过短短百年,正如《明日歌》中所言:“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所以,我们还是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趁着年轻好好地拼搏一把,不要等到老了一事无成时才去懊悔,那时悔之晚矣。
【经典格言】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事事勤思善问
(1845年3月8日与诸弟书)
【家书】
四位老弟足下:
去年十二月廿二日,寄去书函,谅已收到。顷接四弟信,谓前信小注中误写二字,其诗此即付还,今亦忘其所误谓何矣。
诸弟写信,总云仓忙,六弟去年曾言南城寄信之难,每次至抚院斋奏厅打听云云,是何其蠢也!静坐书院三百六十日,日日皆可写信,何必打听折差行期而后动笔哉?或送至提塘,或送至岱云家,皆万无一失。何必问了无关涉之赍奏厅哉?若弟等仓忙,则兄之仓忙殆过十倍,将终岁无一字寄家矣。
送王五诗第二首,弟不能解,数千里致书来问,此极虚心,余得信甚喜;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兹另纸写明寄回。
家塾读书,余明知非诸弟所甚愿,然近处实无名师可从。省城如陈尧农、罗罗山皆可谓名师,而六弟、九弟又不善求益,且住省二年,诗文与字皆无大长进。如今我虽欲再言,堂上大人亦必不肯听。不如安分耐烦,寂处里闾1,无师无友,挺然特立,做第一等人物,此则我之所期于诸弟者也。
昔婺源汪双池先生,一贫如洗,三十以前在窑上为人佣工画碗。三十以后读书训蒙到老,终身不应科举,卒著收百余卷,为本朝有数名儒,彼何尝有师友哉?又何尝出里闾哉?余所望于诸弟者,如是而已,然总不出乎“立志”“有恒”四字之外也。
买笔付回,刻下实无妙便,须待公车归乃可带回,大约府试、院试可待用,县试则赶不到也。诸弟在家作文,若能按月付至京,则余请树堂看。随到随改,不过两月,家中又可收到。书不详尽,余俟续具。
兄国藩手草
道光廿五年二月初一日
【注释】
1闾:里巷的大门,此处指家乡大门。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