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京宦生涯(3) - 曾国藩家书大全集 - 曾国藩著 雅瑟主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章京宦生涯(3)

第4章京宦生涯(3)

【家书】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九月十七日,接读第五、六两号家信。喜堂上各位老人安康,家事顺遂,无任欢慰!

男今年不得差,六弟乡试不售,想堂上大人不免内忧,然男则正以不得为喜。盖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1则有悔,日中则昃2,月盈则亏,至当不易之理也。男毫无学识而官至学士,频邀非分之荣,祖父母、父母皆康强,可谓极盛矣。

现在京官翰林中无重庆下者,惟我家独享难得之福。是以男栗栗恐惧,不敢求分外之荣,但求堂上大人眠食如常,合家平安,即为至幸。万望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以男不得差,六弟不中为虑,则大慰矣!况男三次考差,两次已得;六弟初次下场,年纪尚轻,尤不必挂心也。

同县黄正斋,乡试当外帘差,出闱即患痰病,时明时昏,近日略愈。男癣疾近日大好,头面全看不见,身上亦好了。在京一切自知谨慎。

八月廿三日,折差处发第十四号信。廿七日,周缦云处寄寿屏,发十五号信。九月十二日,善化郑七处封卷六十本,发第十六号信。均求查收。

男谨禀

道光廿六年九月十九日

【注释】

1亢:极,非常。

2昃:降落。

【译文】

儿子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九月十七日,接到第五号、第六号家信,知道堂上各位老人身体安康,家事顺利,非常欣慰!

儿子今年不得差,六弟乡试没有考取,想必堂上大人不免忧虑。然而儿子却反而以没有得差而高兴,因为天下的道理是太满就会招致损失,位子太高容易招致败亡,太阳当顶便会西落,月亮圆了就要明缺,是千古不移的道理。儿子一点学识也没有,做官做到学士,多次得邀非分的荣誉,祖父母、父母又都康强,可说是盛极一时了。

现在的京官翰林里没有喜事频传,只有我家独享这种难得的福泽。因而儿子时刻不安、战战兢兢,不敢谋求非分的荣宠,但求堂上大人睡眠饮食正常,全家平安,就是最大的幸运。千万不要因为我不得放差而忧虑,那我就大为安慰了。儿子三次考差,两次得差。六弟初次考试,年纪还轻,更不必胜念。

同县的黄正斋,乡试的时候在外当帘差,出试场就犯痰病,神志有时清醒,有时昏迷,最近才有所好转。儿子的癣疾最近好多了,头上脸上已一点儿也看不出,身上也好了。在京城,儿子知道一切都要谨慎行事。

八月廿三日,折差那里发出第十四号信。廿七日,周缦云那里托他带回寿屏,并发了第十五号家信。九月十二日,托善化人郑七带回了六十本诰封和第十六号家信。希望家里一一查收。

儿子谨禀

道光廿六年九月十九日(1846年11月7日)

【精华点评】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最初出自《周易·丰》,形容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走向其反面,没有永恒的完美。信中,曾国藩没有得到差事反而高兴,并对父母说:“满则招损,亢则有悔,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可见曾国藩对世事的洞察不是一般的深刻。日月盈亏是自然规律,人生兴衰也是不断变化的。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会由盛及衰,在极盛时代就会露出衰败凋谢的预兆。人的一生同样如此,盛的时候应保持清醒,防患于未然;衰的时候也不可自暴自弃。

【经典格言】

盖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至当不易之理也。

凡事皆贵专

(1844年3月14日与诸弟书)

【家书】

四位老弟左右:

正月廿三日,接到诸弟信,系十二月十六日中省城发,不胜欣慰!四弟女许朱良四姻伯子孙,兰姊女许贺孝七之子,人家甚好,可贺!惟蕙妹家颇可虑,亦家运也。

六弟九弟今年仍读书省城罗罗山兄处,附课甚好,既以此附课,则不必送诗文于他处看,以明有所专主也。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1,则大不可。罗山兄甚为刘霞仙、欧晓岑所推服,有杨生(任光)者,亦能道其梗概,则其可为师表明矣,惜吾不得常与居游也。在省用钱,可在家中支用(银三十两,则够二弟一年之用矣,亦在吾寄一千两之内),予不能别寄与弟也。

我去年十一月二十日到京,彼时无折差回南,至十二月中旬始发信,乃两弟之信骂我糊涂。何不检点至此?赵子舟与我同行,曾无一信,其糊涂更何如耶?余自去年五月底至十二月初未尝接一家信,我在蜀可写信由京寄家,岂家中信不可由京寄蜀耶?又将骂何人糊涂耶?凡动笔不可不检点。

陈尧农先生信至今未接到。黄仙垣未到京。家中付物,难于费心,以后一切布线等物,均不必付。

九弟与郑陈冯曹四信,写作俱佳,可喜之至!六弟与我信字太草率,此关乎一生福分,故不能不告汝也。四弟写信语太不圆,由于天分,吾不复责。余容续布,诸惟心照。

兄国藩手草

道光廿四年正月廿六日

【注释】

1此眩彼夺:这边眩目,那边也光彩夺目,形容贪恋的人欲望没有止境。

【译文】

四位老弟左右:

正月廿三日,接到弟弟们的信,是十二月十六日在省城所发的。不胜欣慰!四弟的女儿许配朱良四姻伯的孙儿,兰姐的女儿许配贺孝七的儿子,这两户人家很好,可喜可贺!只是蕙妹家的情况很值得忧虑,也是家运啊!

六弟、九弟今年仍旧在省城罗罗山处读书,很好。既然在那里读书,就不必送诗文在其他老师处看,以表示罗罗山是专主老师,任何事情都贵在专一,求师不专,那受益也难说有多深;求友不专,那是大家都亲亲热热而没有至交。心里有专一的宗旨,而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那却大错,罗山兄很为刘霞仙、欧晓岑他们所推崇,有一个叫杨任光的,也能说出他的大概,那他为人师表是为之无愧了,可惜我不能常常和他一起交流。在省城的用费,可在家里支用给你们(三十两银子,两个弟弟的一年用度便够了,也在我家里的一千两内),我不能另外再寄给你们了。

曾国藩行书

《独汲静听》联我去年十一月二十日到京,那时没有折差回湖南,到十二中旬才发信,结果,两个弟弟来信,骂我糊涂,为何这样不检点?赵子舟和我同路,一封信也没有写,那他的糊涂更如何?就是我自去年五月底到十二月初,没有接过一封家信。我在四川,可以写信由京城寄家里,难道家里不可以写信由京城转寄四川吗?那又该骂谁糊涂呢?凡动笔之前,要虑周全,不可以不检点。

陈尧农先生的信至今还未收到。黄仙垣也没有到京。家里托人带东西进京,实在太麻烦了,以后一切布线等东西,均不必托人捎带。

九弟写给郑、陈、冯、曹的信,写作俱佳,可喜之至!六弟给我的信,字太潦草,这是关系一生的福分的事,所以不能不告诉你。四弟写信,话说得太过生涩,不够圆润,这是天分造成的,我不再责备他。其余的容我以后再写,请各位心照。

兄国藩手草

道光廿四年正月廿六日(1844年3月14日)

【精华点评】

信中,曾国藩提出“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涂以扩其只,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的看法,指出对待老师、朋友都要专一。对待老师不专,就会学不好;对待朋友不专,朋友也不会对自己付出真心。专,不仅指数量上的少,也是指交往的亲密程度。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如果一个人之看重交友的数量,要想得到一份珍贵深厚的友情就会困难很多,因为不付出精力的感情是难以巩固的,这也是曾国藩说“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的道理。广交朋友,表面看来相识满天下,也难免相知无一人,无论是择师交友,都应该一心一意待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