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志同道合 - 我,史上最强帝王 - 我用蔡文姬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二百五十五章志同道合

听到基于老爷说话中的好心,苏东坡一时也不晓得怎么样回绝了。可惜,他并非啥举子。这时提拔为钦差大臣,根据陛下旨意办事贩卖幼童这个案子。身上有正事,又怎么可以允诺?想起那两个像是画里面的幼童,扎着俩垂髫。明眸皓齿的,犹如雕像中的哪吒一般,苏东坡也是非常爱的。只是着实不能允诺面前这于老爷,终究他一来没教过人,二来又没空教人,如果误人后辈了。怎么做?

苏东坡心念电转,忽然心中一亮,心说:“有了!”直接说道:“老头,在下才薄智浅,实在担不起这么重要的任务。但是,在下知道一现今世界上大学士,也许可以推荐你孙儿,拜入他门下。”

于老爷听苏东坡就地拒绝,心里有一些心如死灰,这时听他如此说,又上升了一线生机,但依旧提不起劲来:“哦,是谁大学士啊,且说来听一下?”

苏东坡笑着说道:“这名大学士,身无一点功名,却特别受陛下垂青,圣口御赐封做圣明之人,现于陛下开办的宫学教书。在下运气好,曾与这名大学士,有过几面的缘分,相谈亦甚欢,受益良多……”

听到这些话,于老爷端的感觉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形势突然好转又一村”!苏东坡还没有说罢,于老爷就火烧眉毛地问:“这名大学士,是王阳明王圣贤?”

苏东坡很是震惊:“老头,你也明白圣明之人的名号?”

于老爷自己边上的茶几下,取出一大叠,拿给苏东坡,笑笑不说话。苏东坡无需看,也清楚了于老爷的想法,他亦是有看的。

苏东坡无奈的笑道:“原来老头亦不是不理外事的人!”

于老爷叹息一声说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有了这报刊,我也可以明白天下大事。王圣贤的名字,早就如雷灌耳,只是没有缘分可以见而已。

但是,那宫学特意招十六年事上面的男人,我孙子今年不过八九岁,怎么样能入?”

苏东坡笑着说道:“王圣贤无非是在宫学挂个称号而已,虽然也讲课,但陛下亦没不许王圣贤收为徒弟啊?要是以后老头到国都,可以凭借我的信,就可以说清楚来的意图了。”

于老爷不断道:“原来是这样,那合着好啊!来人啊,文房四宝侍奉!”

苏东坡心里无奈的笑道:“伯安,你我为忘年之交,今天拿你出来做拦箭牌,也莫怨我了。”原来苏东坡性喜结交,为官渐久,方便用放假时间,交友了很多有共同志向的君子。

这里面,苏东坡特意去宫学探访了王阳明,和他攀谈好一会儿,二人相互证明,引为忘年之交。时年苏东坡二十有六,而王阳明却已经五十有三了。

苏东坡的字,亦是自成一家。非常了解书法这方面的于老爷,在旁边调好墨汁后,见到苏东坡落笔首字,便大吼着道:“妙!”

苏东坡满脸通红地写好一篇介绍信后,于老爷则沉醉于苏东坡的笔墨之内,连信的内容,都从来没留神了:“……字体姿媚,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笔圆而韵胜,好字,好字!”

牛明凑了上来一瞧,发现苏东坡的字,和他看到的楷书都不一样,心里忍不住地道:“呵,看起来也没什么稀奇的嘛,这苏大状元的字,就仿佛蛇爬一般。是我来写,依然比他好很多了!”

苏东坡的笔墨就是这样,认同他书法的人,就说他的笔墨不局限一种方式;如果不认同他书法的人,则说是不值一文。

都是因为苏东坡的字,确实很随便,太有特点了。与前朝那颜精柳骨,有非常大的不一样。

苏东坡非常抱歉的将信拿给于老爷,于老爷一瞧,连个落款都没,这是什么介绍信啊?

赶紧叫住苏东坡,道:“公子,这没名没姓的,王圣贤能认吗?”

苏东坡抱歉地道:“我这种办法字,王圣贤以前也评过,应该认出来。我是等闲之辈,大概也没有人模拟在下的字,老头请不用担心。”

听到苏东坡那么信心满满,于老爷也依旧将信将疑。刚想说啥之时,始终没讲话的牛明说话了:“于老爷,咱们还要行路,就不一会儿坐了,以后如果有缘,应该再见。”

于老爷听这家丁装扮的牛明那么说,面上稍微有些不快。但是这也让人生经历厚实的他清楚了,他们看上去是主仆,但事实上地位相差很近。

否则的话,身为家丁,又如何会讲出这些话来?另一方面,这路人步伐沉稳,力大无穷,看样子都不太可能是寻常下人,倒好像镖局的镖师,每一个都功法在身。

于老爷活了那么久,也清楚了世界上什么稀奇的事物都有的理。这种的看起来,面前这公子,来头不容小觑。

最让于老爷奇怪的,就是后头那皇室武校学生手中捧着的庞大木小箱子。上过沙场的于老爷一眼就能看出来来了,这里装的,百分之一百是一把剑,并且是一把宝剑。

看来这是面前这名公子的剑,于老爷感觉有点滑稽,前朝崇尚武道的风气还没有曾断灭,剑游天下,亦是以前的读书人们最爱做之事。

看来这名公子亦是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流,想模仿一下前朝大诗人王昌龄、李太白等。

见苏东坡已经决定离去,于老爷没有再三挽留了,自己出面送出去。苏东坡平易近人地摸了一下正得意忘形读着的两个小孩子,叹息一声说道:“宋老头教育有方啊!”

于老爷嘿嘿笑,没说话。出了宋府后,苏东坡道:“老头请留步,我们这些人从此告辞了。以后有缘,可以去国都找我,肯定会欣然欢迎!”

于老爷道:“没问题。”

离开于老爷后,苏东坡一队人接着行路。他便要在天黑以前,赶来投宿的地儿。此间没骡子,没驴。

更没马车的,想找到一个能投宿的地儿仍旧有一些艰难。倘若实在赶没到的话,怕是马上要露宿郊野了。

离开了于家村,看得路上路人没多少后,苏东坡才问:“牛大郎。我们这些人接手去是准备去兖州?”

牛明微微颔首,道:“咱们进了严州道以来,经勋州、其州、严州,一路暗察明访,都说没人估客。

满是为活着,而绝情卖掉自己儿女的贫苦人家。像这样看起来,全严州道,也是这样了。”

苏东坡微微颔首,道:“对,牛大郎说得非常有见识。严州道丘陵地貌。大多农民都是有钱人家农户,为吃饭问题将儿女卖了也可以可以理解。

不妨我们这些人搭船直下睦州,这睦州多平川好田,人丁亦很多,或许可以探得出些许眉目来。”

诸人以他们两个唯首是瞻,像这样剖析下,大家都没什么两样议。能省略掉严州道,少了一路的暗察明访,工作也要少上很多,能早些回京给上级报告结果。大家都很高兴。

诸人盘算后,原路回来严州,想沿着涪江水下来,直上金沙江。由金沙江入云江,最终汇入长江,抵达睦州。

这年岁,行路还是水路好走有些。如果大路,严州道像这样多山,花个一两月。都不一定可以走得出严州道。

只遗憾出了意外,一路风风仆仆,天黑后,依旧离严州城有非常长一些路。马上要天黑的时候,诸人可算找到一间民间野店,一问下,唯有三个下房了。

没辙,这二十多个人,为不露宿郊野,还是凑合着挤一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