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多送……多送男和女
三日洗儿,谓之洗三。洗三,也叫做“三朝洗儿”。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难;二是祈祥求福,图个吉利。在皇宫中,皇子或皇女降生后,内务府要立即向皇帝及其他皇室成员禀奏。
皇太孙虽然也是一样的待遇,不过先告知的都是同太子亲近的人。
内务府将孩子的生辰“命帖”交付钦天监,钦天监选择吉时,三日后为孩子行洗浴礼。
先予备好挑脐簪子、围盆布、缸炉、小米儿、金银锞子,锁头、秤坨、青茶叶、胭脂粉、猪胰皂团、香烛、生熟鸡蛋、棒槌等等。
再用胭脂,染红桂元、荔枝、生花生、栗子若干。
洗浴前,宫人们要先将用槐叶、艾草煮过的槐条蒲艾水,倒入鱼龙变化浴盆中。
然后将皇帝及王公贵族们赐赠的贺礼金银钱物、花生、鸡蛋、枣、栗子等,投入水中,谓之“添盆”。
往盆中添清水,便是长流水,聪明灵俐。添些枣、桂元、栗子之类的喜果,便是早儿立子,连生贵子。
都是些顶好的寓意,也能讨个好彩头。
然后由收生姥姥,或年长德高的女性,为孩子洗身。
洗时,姥姥要一边用手搅水,一边念诵祝福话语,叫作“搅盆”。
“洗三”结束后,有姥姥要用葱白在婴儿身上轻轻地打三下,边打边念诵“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邪魔”等祝词。
还要用喜蛋,在婴儿额角处轻轻摩擦几下。据说可避免今后生疮。
再用金银饰品擦拭几下,据说可护佑婴儿不受妖魔精怪的惊吓。
之后就要给孩子称体重,俗称“上称”。
称时,要将太子的一只鞋、一块碎缸片、一根肉骨一起放在称上,与孩子合称。寓意孩子长大后有刚(缸)骨,能继承父志。
还要用红带将婴儿双手系上,象征孩子将来沉稳安静,不会胡作非为。并焚烧太均纸,拜谢太均娘娘送子的恩典。
最后,由收生姥姥把布置的娘娘码儿、敬神钱粮连同香根一起请下,送至院中焚化。
收生姥姥用铜筷子夹着“炕公、炕母”的神码一焚,说道:“炕公、炕母本姓李,大人孩子交给你。多送……多送男和女。”
最后一句话的原话应当是:多送男,少送女。徐绍宸却突然在这关头咳嗽了一声。
收生姥姥见多识广,是个人儿精。眼瞅着太子殿下不悦,忙改口道:多送男和女。
太子殿下这才神色如常,没有言语。
然后,把焚烧后的灰用红纸一包,让烛影去压在太子妃床席底下,保佑大人孩子平平安安。
还要安排酒菜,主食是面条,俗称“洗三面”。坐席时,照例让收生姥姥坐在正座上,当成上宾款待。
不过是一个洗浴礼,来回折折腾腾的,大半天都不见乳母将孩子抱回来。
而洗三所做礼仪之繁琐,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许重熙难免有些心急,匆匆披了衣服,便下了床榻,想看看外头到底什么时候能结束。
“你出来做什么!”
看见许重熙出来后,徐绍宸当即冷了脸。
怎么,是她许重熙上不得台面吗?
大步上前,将许重熙的披着的衣裳裹得更紧,又拦腰将人抱了起来。
“你做什么?”
大庭广众之下,许重熙被徐绍宸抱了起来,觉得甚是难为情。
而且,许重熙已经能听到下人们的窃窃私语和偷笑声了,便愈发的不好意思。
徐绍宸并不回她,不由分说的把她抱回了照煦殿,又小心翼翼的把她放到床榻上,却大力给她盖上了被衾。
徐绍宸背对着许重熙坐在床榻上,然后便是长篇大论的斥责。
“女子坐月子,是不能出门的。要不然会落下病根儿的,你不知道吗?柳嬷嬷和你阿娘同你说的,你都忘的一干二净了?孤都记得清清楚楚,你却不记得?”
“出去这一会儿有什么的?外面日头正好,哪里会寒气入体?”
许重熙并没意识到严重性,只觉得徐绍宸小题大做。
“如今虽已四月,可向来风大。若是你吹了风,年老便会经常头疼。除了如厕,你的脚不能着地。”
到底是她做月子,还是徐绍宸做月子啊?
许重熙嫌烦,被衾盖住头,不愿意再听徐绍宸说话。
太子为自己的嫡长子得禧大摆满月酒,皇帝倒也颇给太子面子,率皇后和近日最宠爱的良嫔,亲临东宫。
太子妃娘家人则是送了一个摇车,摇车用木制成,船形,外刷红漆,饰有金、银彩绘图案,写有“长命百岁”等吉语。
许家落魄是一回事,舍得花钱做是另外一回事,是娘家弟弟安排人去做的,又是另一回事。
这是皇帝第一次见皇太孙得禧,直言:“这孩子长的周正,同太子幼时真是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饶是皇后再不喜欢皇太孙生母,也不由得感慨这孩子同徐绍宸颇为相像。
不过许重熙就看不出来,一个才满月的孩子,都还没长开呢。怎么就都说像极了徐绍宸?万一长着长着,就像她了呢?
宴席还没散,许重熙便抱着得禧回了照煦殿,又将得禧放到了许家送的摇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