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水泥城,嘉峪关
第91章水泥城,嘉峪关 耿炳文带着十万大军到了嘉峪关。
这里已经用水泥砖建造成了高大的长城,从西侧向东延绵万里。
而因为有了水泥,所以建立一个高墙重关,也就比历史上简单多了。
自从有了水泥砖,可以用砂石还有钢铁条子,做成混凝土,坚固无比。
省却了不少徭役,这些人被放回来,在地方上搞建设。
因为他们本身就没有田地,有一些,倒是有田地,但是也已经租给了佃户。
没有田地耕种,回去那也是闲着。
大明大力推行以工代赈,地方上也在修建官道,宽度为两米。
这官道其实就相当于是公路,州郡之间的官道是三米宽,而乡村道路最高是两米宽,最低也是一米宽,并且,要能联通大部分村落。
想要富,先修路。
只有把这些村路修建的好了,村民们出行也方便。
关键是,巡查的官员到达这些村落的时候,也会很方便。
虽然很多村落还是不太愿意修路,因为他们并不太想要和外面联通。
为什么?
苛政猛于虎啊!
还有一个就是现在还是有不少山匪横行,不仅仅是一些世家阴族,还有一些则是在前朝的时候,就已经是山匪,如今都可能是山匪二代。
山匪们对于这些村民的伤害也是非常大的,在前世,朱英曾经还见到过,一些村落为了躲避战火,为了躲避山匪,直接在深山老林里面修建了险道,仅仅是只一个人可以通过的山道。
还有修建一些瞭望台,山匪出现在了沟口,就可以看得到,能够及时通知村里面的人,立即前往山上的溶洞里面躲避山匪。
虽然有不少村落表示不太愿意配合,但是州郡之间的官道,是要好生地修建了。
加宽山路,遇到河流要架桥,这时候的桥梁工艺,在有了水泥之后,似乎更上一层楼。
明代时期的桥梁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了,朱英在前世的时候,就见到了不少的明代桥梁。
只不过,那些个桥梁,是要花费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建造,本钱太大,官方承担不起。
有了水泥就不一样了。
工钱和本钱加起来,也并不用太多,再加上,大明现在鼓励以工代赈,有了东瀛的银矿,这点儿钱财还是承担得起。
当然,主要还是在以工代赈上。
这个策略就算是朱元璋听了,都觉得好。
其实也不是没有人想到,这么多年来,早就有提议,给那些徭役工钱。
可是这钱从哪来?
一则,朝廷养的大军每一年的军饷,还有平日里的两餐和补给,这都是要花钱的。
再加上,朱元璋为了减轻百姓的压力,施行的是仁政,轻徭薄赋。
朝廷的每一笔开支,那都是精打细算。
而朱英建言的以工代赈,为什么就被称之为良策?
是因为朱英说出来的以工代赈,那不仅仅就是给徭役钱,徭役还是需要的。
不然,每一位工人都要给工钱,大明还真的拿不出来那么多的钱。
真正的以工代赈,主要还是在赈。
朱英想要改变大明,想要建造一个真正的天朝上国,一个日不落帝国。
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大明的民生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系列的工艺。
他记得当初的历史老师在介绍世界历史的变迁的时候,提到了几次工业革命。
为什么会有工业革命?
这似乎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改变,也就是人类作为灵长类生物,在有着很高的智慧的前提下,这将会是人类发展的必要里程碑。
毕竟,人类有很高的的智慧,学会了使用工具。
那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工具产生,从而开始解放人力,工具的产生,其实就是为了方便人类自己。
就像是现在。
一个水泥砖,在嘉峪关建立了一座水泥城。
高大的围墙。
就算是耿炳文,自觉自己就算是带着这十万大军,想要拿下嘉峪关的水泥城,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而这几个月的时间,则是困死城内的人。
除非,他们有着充足的物资。
外面高,就是一座无懈可击的高大围城。
放下了城门,过了护城河,进入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