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投石问路的朱棣
第97章投石问路的朱棣 朱元璋虽然老了,但是他还是拥有一颗开疆扩土的雄心。
特别是当他已经是半只脚都跨进了棺材里面的人,更加想要在自己将死之际,能够为大明开出一片新的天地来。
漠北不行,那里有着赶不走的牧民,也有茫茫大草原,大军过境,虽说寸草不生,可那些牧民的生命力也很坚韧,等到大明的大军离开了漠北之后,他们又回来了。
想要真正占领漠北,那就只能再一次大军过境,然后在捕鱼儿海那里开始修建长城。
再在草原之地修建一些重城,用来迁徙淮南之地的百姓,支援漠北的守备将士们,给他们作伴。
然而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朱元璋觉得自己在有生之年怕是见不到了。
朱英也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相比较北伐,东征似乎显而易见地要容易一些,特别是系统突然出现的定远号的奖励。
或许,天意如此。
朱英右手挥笔,很快就写好了一片文赋,交给了王公公,吩咐道:“去国子监,将这个文赋交给刘三吾,让他安排人,多多抄录一些,然后传出去。”
他没有把文赋先交给朱元璋阅览定夺,而是直接交给了王公公,让他把这件事情给办了。
朱元璋似乎也没有在意,也对那文赋并不上心。
他在几个月前,就把很多政事都交给了朱英,甚至是上早朝,那都是他坐在首位不说话,朱英坐在旁边,听着百官的启奏,然后给出答复。
朱元璋只有在最重要、最关键的时候,才会补充几句。
一般的时候。
就当一个喝枸杞的皇上。
“足利义满一死,北岛也就乱了,我们调派了三万兵力,再加上最开始的兵力,除去六城守备,还有八万。”
“而这段时间,送去的红衣大炮和燧发枪也有不少了吧?”
朱英一边给朱元璋倒水,一边回道:“是的,红衣大炮是三百门,六城守备留下三十门,也还有两百七十门,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持续运送过去。”
“燧发枪比较少,只有三百支,也能组建一个神器营,用来骚扰敌军,足够了。”
“东瀛,不足为虑。”
朱英说完,把泡着枸杞的茶,递给了朱元璋。
他已经快七十了。
天天喝青茶,反倒是更伤身体,本来吃的就清淡了一些,要是还天天喝青茶洗肠胃,晚上睡不着,那死的更快。
朱元璋接过茶杯,喝了一口,舒了口气,对朱英道:“大明以后有你在,咱也就安心了。”
“你四叔最近开始给我写信,请求趁着漠北混乱之际,一举歼灭鞑靼。”
“咱就把你的一些谋划给他说了。”
“老四是个能征善战的,当年跟随徐达还有傅友德一起,打过乃儿不花、脖林帖木儿、哈刺兀等人。”
“他对大明有功,让他守着北平,咱也能放心。”
朱英坐在了朱元璋的身边,亲切地说道:“皇爷爷,我知晓您的意思。”
“放心吧,这一次东征,我就打算让四叔领兵。”
“正好,漠北现在还在乱战,而耿炳文已经带军出关,现在那马哈木的使者应该还在路上吧。”
“漠北也就没那个心思南下,北平有那些守备,也就足以。”
“四叔确确实实是个能征善战的,我都想要有机会,可以和四叔一起并肩作战。”
“不过,我记住皇爷爷您的话,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大明如今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改变,这步子已经迈出去,很多棋子也都未曾落下。”
“我还想着,要大明变成日不落王朝。”
“所以啊,这开疆扩土的事情,就应该让四叔来,当初在北平的时候,四叔就说过,他喜欢战场。”
朱元璋听完,伸出右手,拍了拍朱英的手,欣慰地说道:“当真是名师出高徒啊!”
“咱早就感觉得出来,你的眼界,可能要高过很多人。”
“包括咱,也包括老四。”
“大明的未来,肯定是无比兴盛、繁荣,圣人所言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有所养、幼有所依,或许当真能够实现。”
朱元璋老了,也就有了不少的顾忌,也开始对自己死了之后,大明会发生什么事情,充满了各种各样地猜测。
就比如,他担忧到时候几个塞王会不满朱英继承大位,会拥兵自重。
所以这段时间,他也有写信,告知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要好生地镇守在藩地,大明如今正是兴盛昌荣之际,最需要边关能稳定下来。
同时,也在尽量弥补,比如加封了几个塞王的次子为郡王,比如,调派了一些人,加强了这些塞王藩地卫所的守备实力。
这些布局,朱英也都知道。
他并没有劝阻,也没有派遣自己的人去这些塞王的藩地监视他们。
因为没那个必要。
历史上,也就只有朱棣在生死之大恐怖之下,带着他的燕王府护卫,还有一些跟随他的将领,发起了靖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