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如何治理东瀛? - 大明:开局朱元璋流落荒岛 - 余秦唐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15章如何治理东瀛?

第115章如何治理东瀛?

朱英开口道:“既然如此,那就再等一年。”  “教化东胶之民乃是功在千秋,让东胶真正成为大明的一部分,从此再无东胶之语、东胶之字。”

“数百年后,东胶之人甚至是忘记了东胶的历史,如此一来,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大明东胶!”

好家伙。

不少大臣都倒吸一口凉气。

也不知道是不是这大殿上的冰块放的比平时多,感觉浑身冷冰冰的。

数百年后让东胶再无东胶之语、东胶之字,甚至是东胶的历史都要抹去,这样的手段多少有一些灭绝人寰。

然而对于大明来说,这种手段确实又是功在千秋。

因为这才是真正直接征服东胶,让东胶成为大明的疆域,而非一个番邦。

古往今来,有多少假意臣服,又或者是确实表现的非常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番邦,在最后一次又一次地背刺中原王朝?

东胶要是一直存在东胶之语、东胶之字,甚至是他们东胶人的历史。

那么这些记载随时可以成为一个东胶人奋起反抗大明的把柄。

也会时时刻刻提醒那些东胶的百姓,他们是东胶人,和大明百姓有着区别。

要说真正的铁血手段,那还是得咱皇太孙殿下,想的那就是远。

既定了东胶后期策略,还有就是如何治理东胶。

朱英问道:“如今东胶之地还存在着一些反叛者,但是总体上,那些都城内的百姓,还是选择了臣服。”

“四皇叔来信,言明再有月余时间,就可以彻底消灭那些反叛者,稳定东胶之地。”

“整个东胶也有着几十万人,一共是三十多座都城,几百个县,这些也都需要人来治理,众位爱卿可有什么想法?”

大明现在并不缺少读书人,只是说,科举考试,是为了挑选人才。

但是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只要是读书人,都可以去东胶之地为官,治理一方。

这叫做学有所用。

最起码,已经成为了朝廷的官员,而并非一个举人身份,又或者是进士身份。

吏部尚书詹徽上前躬身道:“殿下,臣以为,可以从国子监太学府、华盖殿、弘文馆等挑选学子,还有那些三十余岁的举人、进士等,前往东胶之地为官,治理东胶。”

“如若治理有功,则可以加官进爵,回到大明,继续为官,治理地方。”

“东胶如今百废待兴,又是一个刚刚征服之地,治理起来,十分不易。”

“却也能够以此来锻炼那些学子,让朝廷看到他们的才能。”

“也不失为一种为国选才的方式。”

这也是朱英想到的一种方法,东胶还算是一处比较大的疆域。

而且,东胶处于大明的东海之上,那里的海资源非常丰富,再加上气候也比较怡人,是一个非常好的军事基地。

那里的田地也比较肥沃,可以耕种高产农物,产出的粮食,绝对会有一些剩余,运送回大明,也能解决大明粮食不足的问题。

而如何治理东胶就成为了大明现在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是让东胶的人自己来治理,还是大明直接派人去治理,不给那些东胶人权柄,又或者是直接军事驻扎,施以暴政,等东胶之人彻底臣服,再分封出去?

对于如何治理东胶这件事情上,还是有不少大臣,都有着自家的观点。

不过,朱英最终还是敲定了半军事、半仁政,不能像是元贼那样,却也不能再给东胶之人权柄,和汉唐征服漠北一样,只是拼了命的打一仗,赢了,就成为什么天可汗。

要这天可汗的头衔有什么用?

大唐之后,胡人继续南下,北宋之后,漠北的那些蛮夷之人直接征服了中原。

如若大唐可以好生地利用我强敌弱的机会,治理漠北,建立漠北重城,教化漠北之人,把他们迁徙走,让草原之地只剩下狼群和土拨鼠。

如此一来,这漠北之地还会有强势崛起的机会吗?

人烟稀少不说,连组建起来一个部落的机会都没有,出现了一个小部落,那就想办法,诱惑他们迁徙进入内地,享受着达官贵人的待遇,几年之后,就已经忘乎所以了,最终还不是任人宰割?

可惜,唐太宗还没有那种眼光,更不知道几百年后,突厥人卷土重来,成为蒙古,直接南下占据了中原。

又商定了对东胶后期治理问题,以扩招天下读书人,只要是愿意去东胶,就会有一官半职,为大明治理东胶之地。

与此同时,也会拥有加官进爵,回到大明,继续为官的机会。

说白了。

其实这就相当于是从一个合同工转正的方式,先让这些人去治理东胶,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这要比科举选士更容易一些吧。

有一些人,真的不太适合去考什么八股文。

而招贤榜贴出来以后。

各地学子是纷纷报名,特别是那些年年落榜的考生,非常积极。

因为他们考了很多年啊,从一个少年,到现在的中年,却还是没能考中。

不说进士及第,就是中举都没能中。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