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掌权者,打工人 - 大明:开局朱元璋流落荒岛 - 余秦唐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20章掌权者,打工人

第120章掌权者,打工人  朱棣对大位没了想法,但是作为老朱家的人,自然也希望大明可以兴盛起来。

再加上朱英画出来的大饼,成功地让朱棣陷进去。

他开始向着贤王之路一去不复返了。

当朱棣见到朱英以选拔任用东胶官员,三百多位前往东胶的官员中,有两百人左右,都是江南之地的学子、举人、秀才、进士等读书人,还以为朱英是想着江南之地。

应天府刚好就在大明的南方,确实也算得上是鱼米之乡。

只不过,大明能够立国靠的便是淮西的那一批人,如今再重用这个地方的官员,很容易把朝堂直接变成淮西人的权力中心,到时候整个天下都可能是淮西人的天下。

当年的胡惟庸就是前车之鉴,朱棣并不希望朱英也养出一个胡惟庸来。

而见到了朱英的书信之后,才明白这位皇太孙的用心良苦。

淮西的这些学子们都到了东胶为官,短时间是不太能回到大明了。

时间一长,他们自然要在东胶落地生根。

而他们的亲人们也很有可能会跟着过来,到时候也就完成了一批迁徙。

淮西人只是一部分。

朱英打算让西北之地的贫苦百姓也迁徙到东胶,黄土高原上,也就只能种种土豆,有一些地方甚至是连土豆都不能种,完全就是满山的黄土。

这些地方根本就不适合居住。

整日里都要面临黄沙漫天。

把他们迁徙到淮北,在那里开垦淮北平原之地,还可以为大明增收。

与此同时,朝廷还会直接贩卖东胶之地的土地。

三百银币就可以在东胶拥有十亩地,官方盖章,三份合同,绝对的保障。

只要是买定离手,这十亩地就可以世袭。

这种条件自然非常诱人。

也促使很多商贾开始出手,购买东胶的土地。

有不少还都是世家的人,他们买来土地也不用耕种,先放在那里。

等有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拿来用。

而炒地者也就出现了,他们花费三百银币买到了十亩地,再带着人去东胶开荒,然后把这十亩地再卖出去。

美其名曰,四百银币不仅仅可以获得良田,还有他们耕种的农物,到了秋天就可以拥有十亩地的粮食大丰收,绝对算得上是赚了。

朱棣规划出来的军事基地是大明官方拥有的田地,是不会卖出去的。

接收到三百多位官员,对于这些官员的安排也就成了问题。

不过,这也难不倒朱棣。

他看过这些人的资料之后,开始把这些人安排在东胶的三十余座都城内,一开始就成为了高级官员,都是从五品。

最开始,这些都城的管理,那都是武将们坐镇府衙,将士们成为维护这个都城安宁的武力。

而三百多位官员的到来,自然成为了文官,开始处理都城内的日常。

比如对于每个地区的人口统计,对于每个地区的收成统计。

这些统计完成之后,需要上交,到时候朱棣就能够知道整个东胶的收成以及人口到底有多少。

怎么说,朱棣也是创造了永乐盛世的帝王。

现在只是治理一个东胶,也算是游刃有余。

……

仙岛上。

修养了差不多半个月的朱英和赵玄音,打算离开仙岛,去东海之滨看一看。

长江上的第一大码头,定远码头,也就是定远号靠岸的地方。

当年完工的时候,他去看过一次。

后来也就没有机会再去看看。

听闻,那里如今完成了三次扩建。

就是因为东瀛成为了大明的东胶,所以贸易往来也就变得更加频繁了。

为了能够容纳更多的货船靠岸,也就进行了三次扩建。

两人乘坐龙舟,顺着长江向东流。

最后到达了定远码头。

“没有想到,一年多没见,这定远码头竟然如此之大。”仅仅是靠在这码头的一边,就已经能感受到这个码头有多大了。

赵玄音也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大,如此新式的码头。

有了水泥,建造这样的码头也就方便多了,节省了人力和物力,也节省了时间。

“漕部司长辛彦德拜见殿下、拜见太孙妃娘娘。”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