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杨士奇和康百万的官商勾结
第122章杨士奇和康百万的官商勾结
杨士奇拿出一个锦盒放在了康百万的面前桌子上。 “太孙殿下又有了新的菜式,里面的几样食材,需要你们在东海之滨的渔民之村购买。”
“至于如何购买,又需要你做什么,里面写的十分清楚。”
康百万连忙伸手接过来,如获至宝一般地打开了锦盒,里面放着几个样品和一封信。
信笺的内容便是如何利用海带和紫菜等海货,做出上等的美食。
其中就有一个混沌,需要紫菜、虾米调鲜。
杨士奇以前对大明的商贾那是带着一点儿不屑的,这种不屑在每一位读书人的身上都可以看到。
他是大明的名臣不假,却也是土生土长的大明人,也跟随了不少大儒游学,身上自然也会沾染读书人的习性和眼界。
然而,自从跟随了皇太孙殿下以后,他才觉得这世间最有学问的人,应该就是皇太孙殿下,或者再加上那位培养出皇太孙殿下的高人。
因为在皇太孙的身边,杨士奇才学到了更多。
比如如何看待士农工商这种带着一点儿阶级性质的三六九等,又或者说,什么叫做小农经济,什么叫做宏观经济,什么叫做以看不见的硝烟灭掉一个番邦。
很多新鲜的,却又带着一定的哲理性的词语,从皇太孙殿下口中解释并且讲述和教导,便能让人大开眼界,这是书籍上面,甚至是古书上面,又或者那些名师和大儒的身上学不到的内容。
那些大儒知道什么叫做小农经济吗?
他们不知道,他们只知道什么叫做圣人曰,什么叫做之乎者也。
所以现在杨士奇对商贾的看法改变了,他可以和康百万坐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
很多国策确实需要这些商贾的帮助和运作,才能更好地实施。
而且,这些商贾倒买倒卖,也能够把北方的货物运送到南方去卖,也能把南方的货物运送到北方去卖,帮助农户卖出自家的瓜果等。
就比如现在,皇太孙殿下想要迁徙一些贫瘠之地的百姓到东南沿海之地养殖。
因为那些贫瘠之地连鸟都没有一个,全部都是戈壁,开垦出来,也种不了什么农物。
如此一来,这些地方的百姓该怎么生活?
连一口吃的都保不住。
皇太孙殿下的做法那就非常简单,既然这个地方养不了人,那就直接搬迁,把百姓们迁徙到一个可以养活他们的地方。
而东海之滨的沿海之地,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居住之所。
关键是,皇太孙殿下也没有让这些人白白迁徙,然后住在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海滨之乡。
他们要从事养殖,也要从事耕种,更要负责清理海岸上的垃圾。
他们养殖出来的海货要供应给大明的内地商贾,他们采购之后,会做成美食或者是干货,卖给内地的百姓。
能够消费这些海货的人自然是世家大族,也只有真正有钱的人,才会不痛惜这几十银币,才会满足自己的口舌之欲。
这叫做恩格尔系数。
当然,朱英以后会把他规定为大明富裕指数,用来测试大明百姓们的富裕程度,从而知道预测到大明的兴盛程度。
虽然测试的数据可能不太准确,远远不如现代化的信息化的大数据。
但是怎么说,也勉强可以测试,看一看大明整体的消费水平是什么阶段。
杨士奇自然不懂这些,他只是负责调查很多数据,成为了朱英手上的情报头子。
也担任着派发任务的传话筒。
康百万看完了信笺之后,把信笺放在了杨士奇的身边,开始吃着菜。
吃的差不多了,才说道:“皇太孙殿下下的棋局太大了。”
“我永远都看不透皇太孙殿下的棋局的边界,似乎就像是没有边界一样。”
“当年皇太孙殿下找到我的时候,我是想不到,自己会有这样一天,也想不到,大明会有这样一天。”
杨士奇瞄完了第一页。
“那就不要去看透,皇太孙殿下让你做什么,你叫做什么。”
“妄测上意,很有可能事与愿违,还会给自己招惹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惹得皇太孙殿下的不满。”
康百万伸手拿走了第一页。
“嗯。”
“我也是这样想的。”
“这一次,皇太孙殿下想要我出面,说服浙商出资,为这些迁徙的百姓建三个村落。”
“我觉得没问题。”
杨士奇看完了第二页。
“浙商最近有一些不听话了。”
“皇太孙殿下去了定远码头,你应该知道吧?”
“这一路上,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又或者说听到了什么。”
“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