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文武对立封赏三军
第203章文武对立封赏三军
传至京师的捷报,让大明的百姓们兴奋不已。 街头巷尾,茶楼酒肆,到处都是兴高采烈的议论声。、
“一战歼元贼二十万,这下看他们还敢来咱们大明撒野不?”
“嗨,那是肯定的,我们大明现在的火器有多厉害,你们又不是不知道,就连那倭寇都被灭了,区区漠北的元贼,又岂能是我大明强军的对手!”
“啧啧,说起来,这一次对战的时候,指挥大军的大帅乃是魏国公徐大帅,当真有当年中山王的气概。”
“是啊,这战果,这军威真是古来少有啊!”
“就算大宋也是根本跟咱大明比不了的,上不了台面。咱大明武功,如今也算雄迈汉唐了对吧?”
“那肯定的!”
大明一战彻底解决了北地的心腹之患,老百姓们自然是高兴不已。
毕竟以前可是经常听到一些战事,每一次的战事,都会让他们承受一定的军饷,也会承受一定的损失,比如有不少家庭的丈夫、儿子、哥哥、弟弟战死在沙场。
大明取得了如此大的胜利,死伤很少,自然值得夸赞。
朱英端坐在宝座上,身前几个包裹锦缎的圆凳上,杨靖、茹瑺、夏恕、严震直、詹徽、李原名等数十人沾着半个屁股,恭敬的应对。
兵部尚书茹瑺开口说道,“皇上,此番之战,其实战损比,还算是能承受的。臣说句不恰当的话,打仗哪有不死人,一战保辽东数十年太平,这个账,也还算值得!且不说,以前要连年防着他们来,就是每年给辽东那边的军饷钱粮,都是个天数字!”
听起来可能让人有些不舒服,但军国大事就是如此。
莫说是千万人,就是十万百万人的生死,其实在统治者的眼里,也不过是个数字。
若是这些人的死,可以换来永远的盛世太平,他们绝对丝毫不吝惜。
史书上只会记录帝王将相,何时记录小卒?
朱英叹了一口气,说道:“是,却也不是,战争肯定是要有流血和死亡。”
“朕也并非不明事理,然则,这一战从年关到现在,四个月有余。”
“各方都做了万全之准备。”
“特别是大明的火器,也提升了不少,却还是有如此大伤亡。”
“朕以为,我们的火炮提升的还不够好,威力还不够大。”
詹徽等人心下明白,皇上这是还想要加大力度对火器的研发,对将作监的支持又要提高了。
说着,他手指顿了顿,继续开口道,“传朕的旨意,辽王植,代管辽东军务,执掌辽东都司,麾下兵额可从辽东都司,铁岭卫,北平卫,乃至开原卫等地抽调!”
话音落下,大臣们已经听懂了皇上发出的信号。、
此战之后,辽王朱植将取代宁王朱权在北方边疆的地位。
“此战之后,瓦剌和鞑靼死伤惨重,元气大伤,真是我们大明完全控制漠北的时候。”
“加封解缙为兀良哈都前军指挥,以及呼兰城的布政史,负责建造呼兰城。”
“再派兵驻扎在黑河,在河源之地建立防线,并且抽调一部分东胶的子民前往漠北,负责为大明狩牧河源之地。”
“喏!”詹徽、茹瑺等人纷纷应答。
对于这个结果,臣们是十分赞同甚至满意的。
漠北的元贼余孽一直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花费那么大的人力和物力还有财力来修筑长城,并且安排戍边的将士们,为的就是防备漠北的元贼。
现在,这些元贼终于被打的大伤元气,二十万大军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调派。
那可是漠北二十万人马,二十万人,最终能够回去的也不过是一万不到。
再加上,瓦剌的马哈木被活抓。
鞑靼的阿鲁台也死了。
瓦剌和鞑靼都是群龙无首,现在肯定在争抢大汗之位。
大明完全可以趁虚而入。
“还有件事!”朱英的目光看向几位大臣,对户部尚书杨靖说道:“战死将士的抚恤,一分都不能少。”
杨靖沉声道:“皇上,谁要是胆敢私自克扣,不用都察院和锦衣卫动手,臣亲自带着人上门问问,为保卫大明而战死的将士们的抚恤都能私吞,此等昧着良心的事情都能做出来,他的心中,还有没有大明!”
说着,目光看向詹徽等人,“不过,臣只是负责散财,具体的发放还要看兵部和镇府司的各位大人,到底能不能全到将士们的手……。”
这话,别有意味。
而且猝不及防之下,让茹瑺等武人顿感错愕。
“杨尚书此言何意?”茹瑺不悦开口道,“您的意思是,我们这些人喝兵血喽!”
说着,对朱英开口道,“皇上,兵部和镇府司历来的账目都有据可查,一斤米一匹布都是册录在案的。我等武人虽然不大通礼,可不像有些黑心官,什么钱都敢伸手?”
此刻,武人们都反应过来,对着官们怒目而视。、
礼部尚书李原名连忙开口道,“诸位稍安勿躁,抚恤之事乃是为了安抚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亲人。他们为了守卫大明的江山而战死,为了不让大明的百姓们遭受元贼的战火而战死,乃是可敬之人。抚恤本就是朝廷应该做的,也为了能够让以后参军的将士们无后顾之忧。此等重要之事,理应合作一气,把这件事情做漂亮了。”
武将们对文官的态度越来越差,双方已经快要水火不容。
好在,他们不敢在大是大非面前装糊涂,甚至是因此而做出损害大明的事情来。
朱英没有直接开口阻止,安静地看着他们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