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训臣
第228章训臣
徐增寿在见到锦衣卫一拥而入,直接控制了所有人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事儿,应该是发了。 当初,他只是为了徐妙云能够过得好一些,再后来,是为了利益。
朱标死后,朱英成为了皇长孙。
他则是为了站队。
在徐增寿看来,燕王朱棣有雄心,还有野心,在九大赛王之中更是出类拔萃,也是心狠手辣之人。
他定然可以成事。
只不过,当朱英越来越强大,朱元璋直接退位让贤,在大明兴盛的时候,在朱元璋还没有死去的时候,登基为帝,古往今来是少之又少。
大明在朱英的治理之下,越来越强盛,已经有了超越汉唐的气势。
继续下去,大明的辉煌必然会名扬海外。
徐增寿知道自己选择了人,站错了队。
可是,他想要抽身,也不太可能,已经陷进去,真要是拔出来,也是连着颈骨,整个人都废了。
没办法,他只好搏一搏,只好咬咬牙,继续下去,并且更为疯狂。
朱棣想要红衣大炮的制作工艺,他就想办法,联合几位大臣一起,安排了工匠进入了西北将作监。
可惜的是,核心的技术一直都掌握在那些世袭的工匠手中,他们全家都生活在西北将作监,那里有小型私人庄园,不必担心一日三餐,也不必担心自己后辈的未来。
他们不敢太过明显地接触这些工匠的家人,也不敢接触那些工匠。
暗中盯着他们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而那些工匠也不敢直接离开了盯着他们的人的眼线,一个不好,全家都要陪葬。
徐增寿看了看十二岁的儿子,叹了一口气,跟着锦衣卫进入了皇宫。
朱英正在处理公文。
南北榜的事情在应天府闹得沸沸扬扬,很多学子直接堵在了皇城外,要一个说法。
已经一天了。
他们还是没有散去。
朱英也没有安排人出面给个说法。
直到!
吏部、刑部、锦衣卫、督察院四方押送十几位官员,要进入皇宫。
这些学子才安静下来。
看着被押送的那些官员。
礼部尚书李原名。
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徐增寿。
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陈瑄。
……。
历史上,还有几位朝中的大臣,也是朱棣的眼线。
兵部尚书茹瑺,曹国公李景隆。
这两位也都是位高权重的大臣,前者是兵部尚书,掌握着兵部,也有着兵权。
后者是曹国公,也是靖难的时候,抵御朱棣大军的前军大都督。
这样的两个人,竟然支持朱棣。
可想而知,朱允炆的建文朝朝堂已经是千疮百孔,很多大臣们都不太看好朱允炆。
而今时今日,李景隆镇守湖广,在那里监督水泥路、工厂等建设。
还有着训练湖广卫所的将士们,以征兵增兵临沧的楚王朱桢、百色的镇南王沐晟。
他也算是识时务,选择了朱英这边。
朱英也有过派遣暗桩在李景隆身边,不管是明着的,还是暗中的,送上来的消息是,李景隆还算是一个安分的人。
至于兵部尚书茹瑺,也是在靖难的时候,才选择朱棣。
如今还没有靖难,他自然不会那么早选择站队。
这位可是被朱元璋非常器重,累迁右副都御史、兵部尚书。朱元璋每称其为“贤人君子”,并颁“中外一人,中流砥柱”铁券丹书,赐“绳愆纠缪”图章一枚。
朱英也选择信任他,让他担当大任,以兵部尚书管理天下卫所,还有每逢大战之时,大军的后方保障。
茹瑺也算是矜矜业业,克己奉公,没有一点儿逾越之礼。
当徐增寿、李原名等人被押送进入皇宫,到了御书房外站着的时候,陈公公才进入里间,躬身道:“皇上,锦衣卫指挥使蒋大人带着人回来了。”
朱英批注之后,放下笔。
“嗯。”
“把人都带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