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冒充 1227更新
赵政乃是天后王氏所出,少有俊才,骁勇善战,是个极其出色的军事家,也是七国中实力最强的领君王,还有他因是天后所出,大周宗室皆看好他,赵琛和他比起来都处于下风。
只可惜他英年早逝,后来王后李氏当权,外戚专权,一手遮天,又被韩王赵信倒戈相向,秦国最终才落败的。可以说若是赵政不死,就没赵琛什么事情了。身体始终是革命的本钱。
此番赵政再次出现在荣喜宝的面前,让她不由的多看来几眼。
赵政这人极高且瘦,衣裳都撑不起来,从前的时候荣喜宝就怀疑他有病,今日如此这般近距离瞧见他,病没有病倒是一眼看不出来,身上的药味倒是真的。
也不知为何光启帝的子女身体普遍不好,太子就不必说了,其他王子,包括赵琛和赵潜身子都不怎么好。
后世传闻是光启帝活的太长了,把子女的阳寿都活了去了,当然这样的说法荣喜宝并不认可。
她现在比较关心的便是赵政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赵政的封地离这里有千里之遥,本不该出现在这里。
“老三你终于来了,老四老七,老三是寡人叫来的,这不马上我生日就到了,我这人最喜热闹了,你们都快准备一下,礼物什么的随便弄弄就行了,铺张浪费就不好了。你们商量着来,不要让我知道了,不然就没有惊喜了。我最喜南洋大珠,你们不要都送那个,随便送个差不多就行了。”
赵信又开始他的骚操作了。南洋大珠价值连城,价格不菲,当真是一点都不铺张浪费!
赵信这一通知,回去的计划也只能往后延了,只能等他生日过后再回去了。
要说赵信和赵政两人关系异常的亲厚,从前赵信有很长一段时间就投奔赵政,支持他争霸。
后来赵政因病去世,赵信才倒戈相向,若是赵政不死,赵信许是不会倒戈相向。
当然这些都是荣喜宝的猜测,赵信这个人不按常理出牌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三哥,你来了!”
赵潜和赵琛两人对赵政非常的客气,现在他们还是好兄弟。
“来了,老七你长高了不少,老四也是。老四我从京都来,说你府上的侍妾刚生了,是个儿子,你当爹了。”
赵政只是随口这么一说,赵琛第一反应就是看站在不远处的荣喜宝。
其实在正妃没有入宫之前,按理说妾是不能生养孩子的,这样到底还是于理不合。
当然赵琛根本就不是在乎这个,礼法从来都是约束平头百姓的,而不是来制约他的。
他现在更在乎的是荣喜宝听到这个消息会不喜。
然而荣喜宝就好似没有听到这个事情一样,自顾自的在不远处拾掇草药。
她早就知晓赵琛喜女色,从前就是那样,赵琛的妃嫔很多,楚王后热闹的很,当然这人一多就容易出幺蛾子。
想当年她那个楚王后当不是一般的忙,各种各样的事情都要她处理。
处理那些事情让她很是焦头烂额,然而赵琛还是会时不时往后宫塞人。
陈宝儿对赵琛的感情不深,反而有些同情那些在楚王宫的女子,有的人直到死怕是都见不到赵琛一面。
帝王之爱从来都是可遇不可求的。陈宝儿早就看透这一切了,因而不管赵琛从外头带回来多少人,她都大度的很,从来都来者不拒。
比如当下听闻赵琛得子,再荣喜宝看来,那都是极其寻常之事。
“好事,老四这都当爹了,寡人也老了。”
赵信不由的感叹道,到底岁月催人老。
众人又说了一会儿话,就进入军帐之中,后续的话荣喜宝自然也听不见了。
“喜宝,方才楚王一直盯着你看,这可如何是好?”粟米很是不安的看向喜宝。
喜宝则是示意粟米赶紧洗草药:“赶紧干活吧,看就看呗,我总不能不让他看吧,总之我们快回去了。”
此番大胜倭寇,实在是个好消息,荣喜宝也收到了荣一发的来信,就等她回家就回慈溪祭祖了。
荣喜宝出来有一段时间了,确实是有些想家了。
“秦王政的身子怕是和太子一样,估计是得了一样的病,他用的药也是师父开的方子,我闻的出来。”粟米有个好鼻子。
“嗯,他身子确实不好,你我要小心了,要避开给他看病。”
粟米听后自然是连连点头了,她也是这个意思。
这年头当大夫也是高危行业了,前不久吴王赵健刚刚砍了一个大夫,此事引起了医届的轩然大波,为此还有人上书弹劾赵健。当然就目前而言,赵健还活的好好的,一点事情都没有。
“喜宝,我知晓,我回去就寻一乡下住下,当一个行脚郎中也可不错。”
粟米就将她的打算与荣喜宝说了一下。
荣喜宝一听,当即摇头:“你一个女子做个行脚商人不安全,不若跟我去封地吧。我估计回去,成王的封地就下来了,我们一家都将去往封地。到时候若是你不嫌弃,与我同行,你我就和现在一样,一同行医也很好。”
荣喜宝知晓赵潜的封地资源匮乏,条件艰苦,什么都缺,自然也缺乏大夫,可以说非常缺乏大夫。
粟米此人无父无母,也无牵挂,若是有她相随的话,乃是好事一桩。
“真的吗?喜宝你真的愿意带我去吗?若是当真可以去,自然是最好了,就是不知道成王封地在哪?”
很快粟米就知晓成王的封地在哪了,竟然在高原,那地方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委实不是一个好去处。
当然粟米听闻之后,倒是也没有打退堂鼓的意思。
“喜宝,若是我们去的话,那是药多置办一些东西才行。我听说那里的虫草很好,我们可以去挖虫草。”
荣喜宝点头给粟米普及道:“那里盛产冬虫夏草,到时候我们一起去挖,条件艰苦是艰苦了点。不过也有不少牧民在那里生活,等我们去了好好经营只会更好。”
凡是都要朝好的方向想,人人都想要在富庶之地生活,那么苦寒之地的人又怎么办呢,只能慢慢的是适应,然后用自己的双手好生去建设它,将它变成人人都想来的富庶之地就行了,而不是一味的嫌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