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赈济策略
第205章赈济策略
“可这河道分布的区域并不多,大多数地方还是没水灌溉的。”辛刺史有些搞不懂李全了。
“不错.”李全些微笑笑。
窗外日光浅浅,在林间缓缓流转,树叶随风摇动,李全回过头来,淡淡说道,
“河道虽然动不了,但咋们可以修水渠嘛!”
水渠嘛!
水渠
水.
寥寥两句话语,不停地在辛刺史脑袋里回荡着,振聋发聩似的。
要知道,这年头最容易留名千古的东西是什么?那就是修路桥、兴水利。只要有修上一处,就可以贯上自己的名字,某某桥之类的。
立碑刻名,只要这桥还存在,自己的名字就能继续流传于世。
但做起来,却又极大的差距。
前者地方士绅乐此不疲,而后者的话州府官员避之不及。
原因很简单,修路桥造价很小,时间很短,很快就能见到成效,是低成本高收益的典范。
但兴修水利却极为不同。
造价很大,暗地里的勾当不小,一不小心就是一桩贪污大案;
工期很长,短的三五年,长的十几年,一任官员肯定是做不完的,只能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政绩全被后面的人捞了去。
因此地方官员对于后者都是躲之不及。
而李全所说的修水渠,便是出于两者中间的,造价适中,时间不长,一两年内就能见到成效。
唯一的缺点便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但.
免费的劳动力,城外不是到处都有吗?
想到这里,辛刺史眼冒金光,直直地盯着李全,让他继续说下去。
李全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流民中的空闲人力不少,咋们可以将这些全都组织起来,分发的各县去,修水渠、引灌溉,促农桑等等。”
“以工代赈,他们出多少力,咋们按成果给他们分配粮食,或者银钱,反正不会亏了他们就是。”
现在这个时代,要想社会繁荣起来,大兴土木肯定是不会错的,虽然时代不同,但这其中的道理却是不会错的。
铺桥补路,大搞基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这套组合拳百试不爽。
辛刺史听到这里,不由得大笑起来,心中也灵感突显。
“之前各县送来的物力簿多有疑误之处,如今正好借此从新修订。”
金朝由于人口的特殊性,发展的阶段也与其他朝代有所不同,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使得金朝的户籍制度与其他朝代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金朝的户口制度有很多种类。
不过其中与物力簿有关的便只有两种,课役户与不课役户。
《金史·食货志》对于这两种有明确的介绍:“有物力者为课役户,反之则为不课役户。”
金朝的赋役制度的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赋役标准的统一,只以物力多寡为征派赋役的唯一标准。
物力是指所住房屋之外的一切财产,按照财产的多寡进行统计,规定的数值以上者就属于课役户。
只要被判成课役户,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贫民百姓,赋役均不能免除。
而在规定值以下者,就属于不课役户,朝廷的所有赋役都能免除。
所以不课役户在这些户籍之中是十分吃香的,而稍有钱财的地方士绅为了逃避朝廷摊派下来的赋役,就会极力的掩饰自己的财产。
地方下属的官员,为了士绅手里的钱财,自然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双方都不会吃亏。
那么谁吃亏呢?
肯定就只有地方州府了,往轻里说,也只是贪污腐败而已;往重里说,那可是严重影响州府财政税收的。
因此,各州府每隔几年就会进行一次通检推排来进行统计。
这种举动,大多数都是刚上任的时候进行。
辛刺史上任不到五个月,物力簿用得还是前任留下的,其中多有疑误,和前些年相比,应征的赋役少了一大截。
这次刚好借着兴修水利的举动,进行统计。
钱财不好清查,但这田产可就再也没法藏了!
直接让各家各户进行田产申报,然后刺史衙门派人实地考察,申报了的田亩才嗅水渠,而没有申报的“无主荒地”,则由刺史衙门征收利用。
“大人英明!”
政策是好政策,方法也极为可行,和他的目的也不冲突,李全自然不会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