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历史文化篇(4) - 别让错误常识闹笑话 - 霍晨昕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5章历史文化篇(4)

第5章历史文化篇(4)

这种艺术形式成功传播了《格萨尔》、《镇压蟒古斯的故事》、《唐五传》、《元史演义》、《青史演义》、《北辽》、《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红楼梦》《嘎达梅林》、《达那巴拉》、《红太阳》、《烟酒之害》、《整齐的林落》等经典文学作品。不难看出,这些作品有从汉地传过去的文学故事;也有蒙古族民间的传说,比如《嘎达梅林》、《达那巴拉》;还有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改编的作品,比如《红太阳》、《烟酒之害》、《整齐的林落》。除此之外,艺人还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许多英雄故事改编成乌力格尔,比如《二万五千里长征》、《刘胡兰》、《黄继光》、《草原儿女》等。可惜的是,如今的乌力格尔艺人很多都已谢世,没有继承者,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

《罗兰之歌》的作者是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的确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人物,他是一位用尽毕生精力与黑暗、不公平、专制做斗争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20世纪法国最有代表性的人道主义作家,也是传记小说的创始人。但是,这并不代表他跟《罗兰之歌》有什么关系,尽管他们都诞生在法国。

《罗兰之歌》出现于中世纪的法国,是一部英雄史诗,全诗291节,一共4002行,全部以当时的罗曼语写成。尽管它的创作日期至今无法考证,但一定比罗曼·罗兰年龄大。至于它的作者是谁,更加难以明确,只能根据牛津抄本的最后一句“杜洛杜斯叙述的故事到此为止”来推测,它的编录者可能是一位名叫杜洛杜斯的人。

杜洛杜斯是谁?在那个时候的法国,有许多名叫杜洛杜斯的历史名人,不过根据《罗兰之歌》最初是从法国北方诺曼底地区流传开来,史学家认为来自费康的杜洛杜斯很可能就是编录者。这位杜洛杜斯曾经在费康的三圣寺当过修道士,曾追随他的叔叔法国国王征服者威廉参加过1066年的黑斯廷斯战役,最后在彼得博罗当神甫。但这也只是推测而已,没有明确的史料能证明。但无论是哪个杜洛杜斯,可以确定的是这位杜洛杜斯一定是一位受过拉丁教育的修行者,而且他推崇《罗兰之歌》中英雄们的勇敢与智慧。

趣味展读

《罗兰之歌》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罗兰之歌》的故事背景在查理大帝时代。查理大帝东征西讨,用七年的时间征服了西班牙的摩尔人和阿拉伯人。他即将征讨萨拉戈萨。就在他出兵的前夕,萨拉戈萨王马尔西勒派遣使者前去,要求和平谈判。马尔西勒的奸猾与狡诈是整个法兰克众所周知的,很多人认为这次谈判一定是马尔西勒设下的圈套。但查理大帝决定谈判,并问谁愿意领受谈判任务。这个时候,查理大帝的侄儿罗兰推举了一个人——罗兰的继父、查理的妹夫加奈隆。查理大帝接纳了罗兰的建议,派加奈隆前去谈判。

对于加奈隆来说,这是一次性命攸关的任务,很有可能有去无回,于是对推举他的罗兰充满了仇恨,他发誓要让罗兰受到惩罚。于是,加奈隆倒戈相向,跟马尔西勒达成了协议,即加奈隆帮助马尔西勒重创查理大帝,马尔西勒则要帮助他杀了罗兰。

协议定好后,加奈隆回朝向查理大帝汇报,说萨拉戈萨诚心归顺,查理大帝这才放心决定回国。在回国的过程中,罗兰负责带领部队断后,这当然是加奈隆的主意。就在罗兰率领部队行至荆棘谷的时候,突然冒出10万摩尔兵将罗兰部队团团围住。罗兰本来有机会吹起号角呼唤前面的查理大帝率兵回来救援,可他为了保护查理大帝而选择率兵反抗。罗兰部队以少战多,根本无力抵抗,他只能不断拖延时间,好让查理大帝走得更远一些。直到部队几乎全军覆灭,罗兰才在朋友奥利维的不断催促下吹响了号角。等到查理大帝率兵回来的时候,罗兰跟他的战友们已经全部阵亡。悲愤交加的查理大帝奋起直追,剿杀了摩尔部队,并在回国后处死了叛贼加奈隆。

佛陀是神

“佛陀”的意思是“觉悟的人”,并不是神,更不具有主宰宇宙的力量。很多人对佛教存在误解,认为佛教有许多神迹,比如舍利子,比如虹化,比如某些得道高僧具有神奇的力量,于是便认为佛教是迷信的,是有神论者。这些神迹的确是存在的,但并不代表佛教是有神论者,相反,佛教是地地道道的无神论者。佛教承认每个人都有觉悟的可能,根本智慧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只是被各种欲望和业力遮盖了,只要通过修行就能消除所有罪孽,放下欲望,获得智慧。因此,佛教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也同样是自己的救星,世上并没有像上帝一样的主宰者。即便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也只是觉悟的人,而不是神。

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名叫悉达多,姓乔达摩,“佛陀”是对他成佛后的称呼。佛陀是从人圆满成佛,因此他有一整套如何就人身修炼成佛的方法,这就是佛教的教义。佛教承认,在修炼到一定程度后的确会拥有一些神奇的力量,但这并不是佛陀重视的东西,最重要的是佛陀悟出的智慧。

趣味展读

佛陀的故事

悉达多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他的母亲在生他一周后去世。悉达多成年后娶了他舅舅的女儿耶输陀罗,并产下一位小王子名叫罗罗。

这样的生活富裕又悠闲,根本不需要经历艰苦,这一度让悉达多以为,人生原本就是这样的,所有人都过着跟他一样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悉达多出宫游玩,亲眼看到了贫穷、苦难、饥饿、疾病、死亡才豁然明白,人生原本充满了痛苦与无常。回宫之后,宫外那些见闻久久盘旋在悉达多的脑海,让悉达多非常痛苦。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悉达多脱下了王族华丽的衣服,换上一身布衣,出宫成为一名修行者。他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能让人们脱离痛苦。

在悉达多35岁的时候,终于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此后,悉达多开始了长达49年的弘法,并创立佛教,世人尊其为“释迦牟尼”,汉语意思为“能仁寂默”,意译为“释迦族的圣者”。在这49年中,佛陀宣讲《华严经》21日,宣讲《阿含经》12年,《方等经》8年,《般若经》22年,《法华经》和《涅经》一共8年。

49年后,佛陀涅,众弟子伤心不已。

爱斯基摩人都住在圆顶冰房里

爱斯基摩人给人的印象是:臃肿的皮毛外套、寒冷的雪地、矮小的身材、圆顶冰屋、雪橇犬和捕鱼高手,特别是圆顶冰屋,因其特别的构造和独特冰雪材质而让人记忆深刻,给人产生一种爱斯基摩人都住在圆顶冰屋的错觉。事实上根据统计,有超过70%的爱斯基摩人没有见过冰屋。当然,这并不代表冰屋不存在,只是爱斯基摩人并不全住在冰屋里,因为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也会因为季节的不同而建造不同的房子。

爱斯基摩人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岛、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俄罗斯西伯利亚,他们习惯称自己为“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这个称呼是从印第安阿尔衮琴部落传出的,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因此爱斯基摩人并不太喜欢这个称呼。他们为自己取名为因纽特,意思是“真正的人类”。

因为常年居住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所以房屋的建筑必须足够抵御严寒。但由于居住环境荒凉甚至恶劣,建筑材料极度缺乏,所以爱斯基摩人创造了冰屋。不过,在爱斯基摩人的语言中,“冰屋”(oigloo)这个词并不特指冰砖搭建的房子,而是所有房子的统称。这就意味着,爱斯基摩人并不只有冰屋这一种居住房屋。冬天的时候,爱斯基摩人会居住在冰屋以及用石头、木头或鲸骨建成的房屋里,房屋一半埋在地下,里面铺上兽皮以保暖。夏天,爱斯基摩人通常会住在用兽皮缝制而成的帐篷里。

趣味展读

爱斯基摩人的历史

爱斯基摩人被认为是亚洲人的后代,几千年前,一批从亚洲出发的移民经过白令海峡向美洲前进,却在进入美洲后遭到了当地土著印第安人的围追堵截。这批移民一边战斗一边往北极圈内撤退,最后全都驻扎在冰天雪地中。印第安人认为他们一定会冻死,于是放弃了追捕。谁会知道,爱斯基摩人竟然就在寸草不生的北极圈生存下来,一直到今天。

为了适应当地严酷的生存环境,爱斯基摩人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亚洲人的长相,他们眼睛变得细长,为的是阻挡刺眼的雪地反光;手脚变得短小、皮下脂肪变厚,为的是减少热量的消耗以抵御寒冷。除了身形的变化,他们的饮食也全都为抵御寒冷服务,比如海豹、鲸、鱼、海象、驯鹿、麝牛、北极熊等高热量、高蛋白食物。

因为在冰天雪地生火是件很难实现的事情,所以爱斯基摩人习惯吃生肉,甚至是有些腐败的肉。这让印第安人为他们取了一个戏谑性的名字“,爱斯基摩”(eskimo),意为“吃生肉的人”。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并发展,需要高度的团结精神,因为并不是每家每天都会捕到猎物。一般情况下,只要有人捕到了猎物,整个村落都不会饿死。而且,爱斯基摩人的孩子是大家的孩子,可以在不同的家庭成长。如果谁喜欢别人家的孩子,只要孩子家长同意,就可以领回家抚养。可以说,爱斯基摩人维持了古老的部落制度,没有法典,只有“约定俗成”。

如今的爱斯基摩人虽然依然过着传统的生活,但在许多生活细节上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比如雪橇变成了摩托雪橇、冰屋变成了营房。不过他们的信念从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只有自然在,生命才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