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兄弟会
第312章兄弟会晚上宏彦回家,跟琴兮眉飞色舞的说起白天里他们结拜的事情,琴兮听后,直摇头,连说胡闹。
“你当你们是占山为王的山大王呢,你这是做生意,而且,你还要往更大了做的。现在,你们这十个人,结义成了兄弟,你们之间的感情,是没问题了。
可,你那宏宪友的规模,不会是就你们这十个人吧,以后随着生意越做越大,肯定还会有更多的同志之士加入进来。那时候,亲疏有别,后来的人怎么想,你怎么办?一股脑的都结义了?
有句话叫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你这宏宪友的招牌,就是铁打的营盘,只要你定好规矩,指明前行道路,无论谁来做事,都是一样的。做的好,就可以步步晋升,甚至晋升到与你们十人平起平坐的地位。
现在,你们十个结义了,这就是相当于为自己划了一个圈子,圈内人是自己人,圈外人是外人,泾渭分明。”
宏彦被琴兮的话一刺激,酒醒的差不多了,也有些后悔白天里的莽撞,泄气道:“已经如此了,如今可怎么办才好?”
之前宏彦规划宏宪友的组织架构,琴兮是全程参与的,对宏彦关于宏宪友权力运行、流程设置非常的熟悉。
宏彦的想法,是仿照后世股份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规划好宏宪友的组织架构,他自己作为股东加大掌柜,也不是无限任期的。而石介、富弼他们,作为宏宪友的权力核心层人员,组成一个类似董事会的组织,每年碰头一次,商议宏宪友的大政方针。
但这个组织,不是封闭的,而是半敞开的。说是半敞开,因为它不对外开放,只允许宏宪友内部的人员,通过晋升途径,一步步爬到最高位,从而成为这个组织的成员,可以参与宏宪友最高层的决策过程。
这最高层,是集体决策制,可以有效地规避一家独大,挤压其他各家,把宏宪友变成某家店铺的可能。宏彦如此规划,从一开始,就想把宏宪友独立出来,类似后世的独立法人资格。
而下面各个生意和市场的管事或执事,他们就是个人负责制了。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尽可能广阔的发挥空间。宏宪友的高层,除了为他们指明战略方向和对他们进行绩效考核外,主要的工作就是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内外环境,让他们的经营工作少些内外因素干扰。
所以,琴兮想了一想,便建议道:“也罢,既然你们已经结拜了,当然不能再反悔。不过,你之前不是对你那个最高组织的命名,一直没有定下来吗?
我想,就借着你们这次结拜的时机,定下名称好了,就叫兄弟会。进入的成员,无论男女老幼,皆以兄弟相称。你们的结义仪式,也可以适当的改编,变成入会仪式。你认为怎样?”
宏彦想了想,拍案叫绝道:“夫人果然兰心蕙质,如此棘手的内部关系处理,一个名称,就轻而易举的解决了!好,好!就如此办好了。”
说完,宏彦又嬉皮笑脸凑上去,说道:“好夫人,你看为夫的大事就要开始起航了。你是不是,也来帮忙呢?
你看,我们的宏宪友,要说除了我,谁对她最熟悉,非夫人莫属了。他们几个,具体去做事,还行。但要他们掌控住宏宪友的运行,不至于偏离了方向,违背了原则,这个,他们就担不起来了。
而这事,夫人做起来,却是毫无压力的。再说,也不需要夫人多么的抛头露面,左右不过是他们几个人而已,夫人你都认识。
我担着大掌柜这个职位,更多的,还是在外应酬,尤其是与官场上的人物交往,实在没有多余精力,来照管宏宪友的内部管理。
这事,夫人,你责无旁贷呀。”
“我帮忙当然没问题,”琴兮躲开宏彦边说话边使坏的大手,说道,“只是,那只是暂时的,临时性而已。总不能让我正儿八经的,每天坐镇在那里吧。宏宪友刚刚成立,让一个女人管着,说出去,名声不好。
不是还有我大哥吗?让他帮衬你一下,我偶尔过去看看,这总可以吧。”
“大哥那里,他自己的事情就很多,未必有多余时间帮我的。”
“还有石介呢,他可是个机灵鬼。有他在,你还怕别人乱了规矩?”
“石介啊,他那脾性,将他圈在铺子里,不是屈才了吗?他可是外联的一把好手啊。他跟我一样,也是要跟官场的人打交道的。”
“那,要不……”
琴兮提了许多建议,被宏彦一一的否了,没法子,琴兮只好答应,每天去新店里坐上两个时辰。
琴兮能每天抽出两个时辰,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段时间,大哥的任命公文已经下来,前些日子,已经走马上任了,远赴巴州。大嫂当然也跟着去了。
而二嫂温氏,自从二哥过世后,她便郁郁寡欢,最近琴兮回来,时不时的过去开导她,虽然好了点,但总是精神不济,在家务事上,帮不上琴兮多少忙。
而曹夫人、赵姨娘、卞姨娘,她们的主要精力,全放在了老爷身上,其他诸事不理。
数下来,能够站出来持家的,也只有琴兮了。好在琴兮先前已经有了点经验。这个担子,她还担得起来。
不过,家里许多管事的执事和管家的离去,让许多琴兮从未接触的农庄事务,也压到了她的案前,这一块,却着实让琴兮头痛。
本来农庄的事务了,是最轻松的,各个农庄内部事情,根本不需要你来操心,你只要根据年景情况,收租、量成、核绩就行。
但今年不同,大哥和二哥从各个农庄上,调用了大量银子,导致农庄的存银都有些周转不开。没办法,只能求到周府,让拿主意,如何度过这个银子荒。
而现在周府,自身用度都很紧张,哪还拿得出那么多银子来,接济农庄。所有问题的焦点,都是银子的问题。只要银子到位,农庄就不存在问题。
毕竟,周家的农庄,都是在富庶地带,经过周家多年运营,各种水利设施比较齐全,虽然达不到旱涝保收,但即使在最差年景,也能让农庄里的人,自己吃得上饭。
但各种设施,是需要维护保养的,尤其是那纵横的水渠,每年都需要疏通一遍,防止淤泥堵塞。这个活,不但需要大量的人工,银钱自来也是农庄支出的大头。
而农庄里的佃农,种田就指着这些水渠灌溉,可以说是他们的生命线。若这些水渠报废,不能使用,可以想象,那些佃农,会是如何的暴跳、急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