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谈妥了
听说丁瑚已经开始为母亲配制药膳了,只要学校里没课,于老师就总在“小丁面馆”帮忙干点杂活,食客不多的时候,俩人就坐饭桌前反复推敲“药膳”配方。
联想到小丁夺得厨艺大赛头奖的经历,结合平时小丁展示出的惊人厨艺,于老师猜测丁先生应该读过相当高深的厨艺著作,不仅如此,于老师还发现,小丁在中医理论方面的领悟力也远远超出寻常之人。
一来二去的,于老师对小丁的印象就相当好了。
不过,这样一来,却引来小菱姑娘的一些猜忌。
虽说于老师比小瑚哥大着几岁,可是,她到底长得非常漂亮,气质还特别好,由不得小菱姑娘不胡思乱想。
于是,小菱姑娘只要有空,就往“小丁面馆”跑一趟,她倒要看看那位于老师到底是不是对小丁有些特别的意思。
这一天午休时分,小丁跟于老师正在那儿推敲药膳配方,小菱姑娘也在旁边看热闹,店门那边传来一声响,赵湖一先生再次登门拜访。
这一回,赵湖一先生带来了一份详尽的合作方案。
小丁坐那儿看了半天,感觉比上回好多了。
“赵先生,看得出来,您这是一片诚心呐!我呢,太年轻,阅历有限;您呢,到底是隔着行呢,要不这样,我们再请一位杨先生过来,咱们三个人一起合计合计,如果他说可行,这事十有八九就有门了。”
“好的,如果需要,我可以陪着你去请人家,或者登门拜访。”
“他人很好的,我打个电话试试。”说着话,小丁给老杨头打了个电话。
“愉心居”突然关门歇业,老杨头是一点儿思想准备也没有,此刻正待在家里养花呢,一听小丁有事相商,立马爽快地答应过去看看。
“赵先生,请问你对‘愉心居’闭门歇业一事怎么看?”老杨头试探着问了两句。
“杨先生既然问到这儿了,那我就随便说两句,‘愉心居’是家好店,可惜,多少有些‘传统不继,新业不兴’的意思。”赵湖一笑着解释道。
“什么叫‘传统不继,新业不兴’?”老杨头笑着追问道。
“要说这‘愉心居’分店吧,应该以传统厨艺为主,同时在经营方式和饭菜内容方面略加改进,如此一来,维持个最起码的日常收入还是不成问题的。可惜呐,说到这传统厨艺方面,却做得不是特别正宗。咱就拿‘和面’这个细节来说吧,杨先生,您既然是‘愉心居’的老人了,您说说,哪有老店自己不和面,直接从外面买压面条的?”
“赵先生言之有理,请接着说。”老杨头感觉眼前这位赵先生事先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您看丁先生这边就不一样了,虽说店面不大,经营的饭菜业务也非常单一,但是,人家这边坚持自己和面,那做出来的面条就是够筋道,吃着也香甜。我在这儿吃过好几回了,只是大家伙那会儿都忙,没注意到我而已,呵呵……”赵湖一笑着解释了半天。
“赵先生所言极是,‘愉心居’在后来的经营过程中,的确有些图省事了。传统厨艺这方面的确不大注意,久而久之,自然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最后连斜对门的‘真幻斋’都不如了。”老杨头感觉赵先生说的非常在理。
于老师和小菱姑娘一开始也就是随便听个热闹,听着听着,就感觉他们三个谈论的话题蛮有意思的,于是,俩人都竖起耳朵在那儿认真地听着。
“就是的嘛!但凡开店,都得有自己的特色,久而久之,积攒一些相对固定的老客户,店铺如果想继续生存下去,首先应该做到这一点,否则,很容易失去立身之本的。二位,不知我说的对不对?”赵湖一笑着说道。
“说得好!赵先生以前是做哪一行的?”老杨头笑着问了一句。
“唉!那要说起来可就话长了,跑运输、做饲料、开书店……我做过的生意可多了去了,可惜,都没什么特色,那么好的时机,愣是只挣了点儿小钱,后来全都黄了。”赵湖一轻轻叹了口气,随口解释了几句。
“不至于,赵先生谦虚了,估计你原来的生意都做得不错。”老杨头人生阅历丰富,察言观色间就可以把一个陌生人看个七七八八的,显然,眼前这位赵先生是一位很有头脑的商人,跟他合作做生意还是有一定商谈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