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捡来的师父
“小子,研究上人物画儿啦?”
忽地,郝帅的脑海中响起了一个声音,这是师傅在传音。
郝帅的师父是他自己捡来的。他六岁的时候。有一天,爸爸妈妈带他去郊外玩儿。他拿着爸爸折的纸飞机向前扔去。父母都没在意,小孩子能有多大的力气,这纸飞机估计也就飞两三步远而已。
没想到,纸飞机径直的向坡下飞去。郝帅一路奔跑着追了过去。那纸飞机竟然飞着飞着拐了个弯儿。
小郝帅追到了拐弯处。只见一位老爷爷坐在那里,老爷爷的膝盖上就落着自己的纸飞机。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的,就跪了下来。等爸爸妈妈追过来时。就看见小郝帅跪在老人面前磕头。爸爸妈妈惊讶不已。老人笑呵呵的,说:“”你们的儿子自己认我为师父。那我就收下这个徒儿啦。”从此,郝帅就有了个捡来的师父。
郝帅功力尚浅,还不能主动与师父联系。这时,他马上闭上眼睛。用意念沟通:“”师傅我对这一块儿传统人物画的传承关系不太清楚。”
师父也不废话,直接就传音道:“”中国传统人物画是写意造型的经典,在唐宋已经达到高峰。
传统人物画对人的造型理解及绘画表现都是从前人成熟的造型临摹而来。
前人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以,传统人物画的源头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著名画家的传世作品。
中国古代第一批有历史记载,而且当时就以绘画著称的人物画家,就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有个名叫曹不兴的画家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他是三国时的吴国人。他的画被列为吴国的八绝之一。有一次他在画屏风时候。不小心滴了一滴墨滴在屏风上。周围观看人都惊呼了一声,着实为他捏一把汗。只见他不慌不忙、苁蓉不迫的勾勒了几笔,一只栩栩如生的苍蝇就落在了屏风上。这时,正好吴主孙权进来。他一边欣赏整个屏风,一边伸手去赶这只苍蝇。赶了两下,都没赶开。正纳闷间,周围的大臣们们笑着为他解释,孙权凑近一看,赞叹不已,说他的技巧太高超了。
东晋时最伟大的一位画家是顾恺之。他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特别重视对眼神的描绘。据说他作画儿常常数年不点眼睛。人们问他原因,他就说,四体美好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认为,绘画中人物形体的美丑对绘画的意义不是最紧要的。而传神的关键就是描绘眼睛。所谓手挥五弦一,目送归鸿难。
顾恺之的女史图洛神赋图和烈女传仁智图是流传下来的三件艺术珍品。在女使征途中。从战国以来便形成的高古游丝描被顾恺之运用得淋漓尽致。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人们形容它的高古游丝描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一样。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的。他的绘画以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分段将人物故事的情节表现在自然山川的环境中。画面中的洛神,姿态清雅、含情脉脉、若往若还,表达出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意境。
南朝刘宋时期最杰出的画家陆探微。擅长画帝王、功臣们的肖像,也画一些风俗画与佛教图象。他善于运用草书的体式形成气脉连绵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创造了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萧梁时期的张增繇。艺术创作与绘画佛寺壁画为主。他创造的人物形象。独具风格。被称为张家样。北齐画家曹仲达是以画佛像著称,被称为曹家样、曹衣出水。
在表现人物的面貌、精神气质上。南北朝的画家们各有特点。比如说,有张曾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的区别。在表现技法上,有顾恺之、陆探微笔迹周密的密体,也有张曾繇的疏体。有用线如春蚕吐丝的表现方法,也有衣服紧窄的曹衣出水式的绘画技巧。
到了隋唐时期,人物画继承发展了南北朝的传统。当时南北画家汇集京师,增进了画家之间的交流。初唐时的阎立本工于写真特别擅长画有情节的故事画。凌烟阁24功臣像、职贡图、秦府18学士还有永徽朝臣图,都是他的作品。阎立本对于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成功塑造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的画作线描健劲挺拔,设色深沉典雅,气质雄浑朴厚、风格多样。就是到了唐清代人物画家也大多以画仕女为主,之后元朝人物画很少。明清以来,转拓临摹,因因相袭,千人一面,造型越来越程式化,几百年中都没有创新性开拓性的发展。原因就是没有对人本体的直接研究。”
师父也不管郝帅在做什么,自顾自的传音,喋喋不休的说了一大通。
那三个活宝在那边稀里哗啦的一通折腾。郝帅赶紧戴上耳机,躺到床上假装休息。否则的话,师父这一堆东西,他可无法专心听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