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第四十一章
第41章第四十一章
“方才你说山东如何了?”徐绍元适时地把话题转开。
“也不知道父皇派去山东的朱桦是干什么吃的,明明是让他去赈灾,他倒好竟然把山东的流民给逼反了!”赵奕和想到这件事情t就来气。
朱桦吗?他也是三皇子一党,当初他镇压住山东的民乱时,朱桦是怎么形容的他呢?
心狠手辣,视人命如草芥?
朱桦不是仁义吗?竟然没有用他一张满口仁义大爱的嘴说服流民归降吗?
徐绍元的薄唇微勾,笑意森凉。
赵奕云竟然会派朱桦出处置山东的事情,之前每次他心情一不好或是与阮娆斗智斗勇一番后,就会漏点把柄给大皇子和二皇子。
看来他这个做法,还真的让赵奕云元气大伤,找不到可用的人了。现下是又有好戏看了。
方才因阮娆而起的些许郁气,顿时烟消云散,只要赵奕云过得不好,他就神清气爽。
正因为如此,徐绍元见赵奕和也顺眼了很多,他很有耐心装成一个忧国忧民的书生说道:“怎么会反了呢?朝廷大不是发放了大批的赈灾粮吗?”
“第一批赈灾粮刚到,朱桦就把粮食全部分发给灾民了,只是杯水车薪粮食哪里足够,后面的灾民领不到粮食就反了!”赵奕和坐在椅子上,接过初一端上来的茶,灌了一大口,顺了气后,他继续道,“现在第二批粮食还没运到山东,吴县的县衙已经被流民给打下来了,县里的富户都糟了洗劫,现在周边领不到流民赈灾粮的流民已经渐渐开始往吴县聚集了。”
赵奕和忧心忡忡的说道,山东民风剽悍乡民之间关系又密切,若是真让分散的流民聚集在一起,怕是会真引起什么的大暴动!
徐绍元想到朱桦此人的性格,再结合赵奕和的话,就把事情猜了个七七八八。
多半是朱桦见到流民的惨状,直接开仓放粮,初期是能博得一个仁义的名声,只是流民的数量本来就不好准确估算,等其他地方的灾民赶过来时,流民多了,粮食自然就不够发放了,那发放到每个流民手中分量就只能变少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流民本就不好管理,早来的晚来的、不同县乡的流民本就互相排斥,粮食一不够,矛盾就只会越来越尖锐。
徐绍元的手指动了动,他眼波闪动一下,有些忧愁的说道:“第二批粮食大概还是多久能到?只要有了粮食那些流民就不会去投靠反民了吧。”
“估摸着还要半个月的时间。”赵奕和说道,“父皇已经命令押送粮草的人加快速度了。”
徐绍元的声音不高不低还带着困惑,他的自言自语道:“山东受了灾,官府的粮食都不够,吴县的反民们的粮食是哪里来得呢?”
赵奕和恰好听到耳朵里了,他顺着接话道:“自然是四处去抢的。”
说完,赵奕和就怔愣住了,这次运粮为了速度快,除了押送粮食的民丁外,官兵只有三百。这样的赈灾粮一般盗贼劫匪都不敢去动,因为一旦碰了,等着朝廷腾过手来,肯定会把他们一锅端了。
但是他们都忘了吴县的反民了,他们现在已经反了自然无所畏惧,再说抢走了赈灾粮,流民在官府那里得不得粮食,自然就会来投靠他们。
或者其实也不是朝廷上把吴县的人忘了,而是吴县一个赤县的人造反只是让朝廷觉得有失颜面,实际上根本没把这件事情放在眼里,也没想过他们会有这么大的胆子!
赵奕和忍不住想了一下,抢了朝廷的粮,让朝廷失了流民的心,再壮大他们的造反队伍,吴县那帮人未必不会铤而走险!
“绍元,今日我就不与你说了,我先进宫一趟。”赵奕和皱紧眉头出声道,他的视线落在把阮娆的手抄本上,临走之前,他好意提醒道,“今年科考的主考官是范大人,这不是他第一次主持科考了,依照前些的年的惯例,今年他很有可能出于山东流民有关的题目,你提前做些准备吧。”
说完,赵奕和顾不得其他,如来时一样匆匆忙忙的走了。
赈灾吗?
徐绍元修长的手指轻轻的敲击着书案,上一世在他的镇压下山东没乱,不过,他的赈灾之策不是一般人能接受。
他到山东赈灾时,每人每天两碗热粥,孩子多一个干饼,发放的粮食只够成人不会饿死罢了。流民营中按地域管理流民,一人作乱,同一营的流民没有举报制止的,实行连坐。手下官员若有贪污者,斩。流民营中,若有强抢粮食者,斩。
山东流民血勇,为了防止他们作乱,他就以粮食为赏,谁跟着官兵剿匪奖一斤米面,杀一人者奖十斤米面。
他亲自带着人把受灾周边作乱多年的山匪都剿灭个干净,而他第一个剿灭的山匪窝就在吴县。能在这么短的时候把县衙打下来,若说吴县的反民与周边的山匪没有关系,徐绍元怎么也不信。
上一世他把矛头对准山匪,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因为一旦遇到灾年,就正是那些山匪兴风作浪的时候。
不过除了剿匪之外,他在去到山东之前,早就派人到江南收粮,顺便把山东的粮价提高了三成的消息传到江南去,那些屯粮的富商们见有利可图,主动的就把粮食运道山东,他再以山匪处收缴的钱财换粮,自然就把粮食的危机解了。
不愿意出力的人,连饭都吃不饱,自然没有力气闹事。而最悍勇的流民他不仅赏钱赏粮,还把他们提拔到官兵营中,让他们共同来管理流民营,那些流民自然就不敢生事了。
受过饿的滋味,等后面赈灾粮来齐了,每日分到的粮食越来越多,那些流民们自然就会感恩戴德,哪还有心思生乱。
在山东,他手上沾得血仔细想想确实不少,不过他确实在大皇子和二皇子刻意拖延放粮的情况下,把山东赈灾的差事处理的顺顺利利。
不过这一世,作为徐府嫡孙的他,再提出这样的法子就不太合适了。
仁义道德,徐绍元默念着这几个字,凝神细思了片刻,拿起毛笔在纸上画出流民营的示意图,后面还附上一篇千字的治理流民的策论。
若是能吏看到这篇文章必然会大加赞赏,这篇文章把流民吃住行工方方面面的管理都涉及到了,而且这几者之间还相互影响,除了利用了流民的劳力以工代赈,还提到了何如调度县衙的吏役。古往今来多少良策成了误国的根源,其原因就在于,计策设计的再好,若是不能落实到位,反而会适得其反。这样谙熟吏役行事方式的人,不是从地方官员凭自己的能力升迁上去的官员,根本考虑不到这么细致的问题。
写完之后,徐绍元放下笔,眉宇微拧,他自然是知晓详之又详的策论,按常理来说是现在的徐绍元做不出来的,而且现在还不到他显露才干的时候。
只是要在言语中暗示点拨,让赵奕和自己想出这样的主意,同样也十分困难。
想起赵奕和那蠢笨的性子,徐绍元叹口气,罢了,当初选中他不就是因为他性子直,没太多心眼吗?他再好好的从长计议一番吧。
脑海里又不自觉的浮现出,阮娆娇美动人的笑靥,徐绍元的手指下意识的拨动着冰凉的佛珠,在他看来现在赵奕和的事情是小,阮娆的事情是大。
遇见阮娆之后,他才深刻的了解到他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他不一定次次都能克制住心中的邪念。
同时徐绍元也十分清醒的知道,不论是对上一世的春妮,还是这一世的阮娆,他从来都不是一个良人。
“阿娆,我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你可千万要珍惜了。”徐绍元低声喃喃,冬日的阳光从菱花窗穿透过来,让徐绍元眉眼低垂的面容上,一半光明,一半阴暗。
——
阮娆抱着手炉坐在长廊之下,见赵奕和从徐绍元书房走出,她连忙唤了一声。
“阿娆,你没走吗?”赵奕和眉眼的焦急顿时变成的了柔和。
“五皇子,我阿娘的事情有结果吗?”上次阮娆从阮瑶处得知,她阿娘竟然还有亲人在世,阮娆对那些亲人到没有太多感情,只是想到阿娘在世时,似乎一直等着人来替她赎身,不论如何总归是阿娘的一个执念,她身为人子自然是要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