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第七十四章 - 百媚千娇 - 三夜檀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百媚千娇 >

第74章第七十四章

第74章第七十四章

徐绍元的话并不是说来安慰阮娆的,他确实已经想好了该如何处理这件事。

文昌帝正在乾清殿翻开着奏折,当看到一份奏折以后,他的眼神逐渐变得专注,神情透着兴奋和狂热。

王顺在一旁看着觉得有些诧异,文昌帝一向不喜怒于心,他年纪越大就越不喜欢其他人猜出他的想法,所以面上的神情就越发难测。

特别是之前文昌帝把诸位成年皇子封王之后,文昌帝的连上过已经许多没有露出这样的笑意。

王顺猜测是不是那个地方官员刚好拍中了龙臀,哄得文昌帝心花怒放,他凑趣说道:“陛下是看到了什么喜事了吗?奴才也想听一听沾一沾喜气!”

文昌帝越看越觉得这份奏折难得,要是施行得当的话,往后大禹朝的国库起码能增加四分之一。

看完一篇之后,文昌帝还是觉得有些意犹未尽,奏折中的想法太多了,看时只有两三条,却涉及到方方面面,文昌帝看得心潮澎湃,但也知道这件事情肯定是不能一蹴而就的。

“你这个老滑头,莫不是已经是什么喜事想来找朕讨彩头?”文昌帝的心情很好,也能和王顺玩笑几句。

“皇上要这么说,肯定就是好事了!奴才先在这里给皇上道一个喜了。至于彩头什么的,只要皇帝龙体安康、笑口常开,奴才就别无所求了!”

“你这老奴才一把年纪了嘴巴还是这么会说话。”文昌帝笑骂了几句,心里到底还是因为王顺的话一片熨帖。“也不是什么喜事,不过就是从一堆只知道争权夺利和歌功颂德的奏折中,发现了一个沉下心做实事的人。”

文昌帝刚在只顾着看着奏折的内容,也忘了看这份奏折到底是谁呈上来的。他翻到前面一看,名字他有些印象,不是他以为有了一定阅历大大臣,而是今年的新科状元——徐绍元。

徐绍元这个人他有印象,当初看到他的文章时,他就打算重用这个状元郎。只是没想到赵奕云竟然看上了他的未婚妻,还在他这里求得圣旨,虽说之后他看在徐老爷子的身份成全了徐绍元。

当时最为一个君王和父亲,他是心里还是觉得徐绍元不太识好歹,能被皇家看上并赐婚是天大的喜事,要是徐绍元识趣一点,他与阮娆这张婚事提都不应该提,更不要让徐老爷子来替他们说和了。

新晋的进士们有不是没有能用的人,他干脆就把徐绍元抛在脑后了。

想到三皇子,文昌帝合上奏折,出声问道:”三皇子现在如何?”

王顺没想到文昌帝会突然把话题转到三皇子身上,明明这段时间文昌帝很不喜欢其他人在他面前提到赵奕云,他怔愣了一下,来不及多想,把他知道的事情全都告诉了文昌帝。

“三皇子最近都待在吏部里当差,奴才听贵妃娘娘那边传过来的消息,最近三皇子似乎有些操劳过度了,鬼妃娘娘专门拨了几个善于做滋补汤水的嬷嬷送到昌王府上。”

文昌帝听到赵奕云的身体有些操劳过度时,脸上的神情滑过担忧,奕云的性格他是再清楚不过,要面子好强,怕是这次他突然改变主意的做法让奕云心中有些抑郁了,所以才想拼命的证明自己的能力吧。

只是听到昌王两个字时,文昌帝的理智回笼了,他把昌字赐给赵奕云做封号,不仅仅是为了显示他的特殊,更是为了提醒他自己。

“他近日心情如何?可是对朕有怨怼?”文昌帝说话的声音不大,但是宽敞豪奢的殿内就没有几个人在殿内,所以这几句清清楚楚的传进了王顺的耳中。

王顺吓得腿软自己就跪在了地上,宫里稍微上了一点年纪的宫人谁不知道,当初的先帝就是说了这么一番话后,慢慢的与先太子疏远了起来,后面才发生了那么惨烈的事情。

“皇上,您是君父,三皇子崇敬爱戴你还来不及,怎么会怨怼你呢?”王顺有些慌张的说道。

当初在大殿上的事情王顺已经听过了,才开始听到百官都举荐三皇子时,他只是惊讶,还以为三皇子肯定就是太子时,却等到三皇子得封昌王的消息。

文昌帝想法王顺不说猜到七八分,但是三四分总有的,所以这个消息着实让他吃惊了很久、他也是最近在回过味来,为什么文昌帝不愿意三皇子为太子了!

也不知道是哪一个高人想到的这一份诛心的计谋,在文昌帝心中埋下了一根刺,即使文昌帝事后意识到了这件事可能是谁给他下得套,但是疑心一起,就不是那么容易消失的了。

就像现在,文昌帝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问,问过之后其实他就后悔了,只是看到诚惶诚恐王顺,他也只能佯装平常。

“算了,你去徐绍元给我召过来吧。”文昌帝的视线又落在那分字迹挺拔俊秀的字迹上,他淡淡的嘱咐道。

徐绍元早在把奏折准备还好递上去之后,他就在知道文昌帝肯定是要见他。

翰林院的其他官员有些奇异的看了徐绍元一眼,他才进翰林院没有半年,竟然就能得到文昌帝的主动觐见。而且是在众人都以为他只能辞官归家的情况下。

到了大殿之后,文昌帝高高在上的说着:“你的奏折朕已经看过了。上面的内容都是你自己写得吗?”

徐绍元行礼之后,说道:“有很大一部分是祖父的想法,微臣不过是完善了祖父的主张而已。”

文昌帝的身体微微前倾,他手里捏着奏折,眼里意味不明:“原来是老师写的,怪不得!”

文昌帝的神情放松了些,原本他还在想以徐绍元的年纪阅历写出这样的的东西不太容易,即使徐绍元有状元之才,不过这份奏折是徐老爷子就另当别论了。

文昌帝心中有放心也有失落,要是不是徐绍元所写,他担心奏折可能徐绍元也不明白。

只是他随意和徐绍元说了几句奏折里面的东西,徐绍元竟然对答如流说得头头是道。

文昌帝看向徐绍元的眼神越加赞赏,没想到短短一段时间,徐绍元的想法竟然成熟了很多,比之前殿试时多了沉重。

文昌帝心中那点芥蒂慢慢消散,他忽然想起徐老爷子的事情,突然出声问道:“如今诸多官员都在参你不孝,你是如何想得?”

其实文昌帝是没准备打算管这件事情的,徐绍元这件事情出现的太巧了,正好了可以转移官员对于太子之位的在意,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所以文昌帝干脆对这件事冷眼旁观。

此时他倒有些好奇,徐绍元心中到底是如何想的?

“学生浅薄不必那些大人高义,但是学生知道祖父的心愿是希望大禹朝海清河晏,百姓安居乐业,学生不才,不能像祖父那样提出那些治国良策,但是学生愿意沿着祖父的路走下去,把他未做完的事情完成。”徐绍元说得沉稳又不失锐意。

文昌帝看向徐绍元的目光带着些欣赏,他满t意的看向短短一段时日就成长了不少的徐绍元。

当即下旨意封徐绍元为他的侍讲侍读,实际上就是把徐绍元从翰林院调到他身边来办差了,官职不高却是正儿八经的天子近臣。

徐绍元面上感激,至于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文昌帝半点也猜不出来。

其实徐老爷子根本就没有任何东西,只是比起他一个人想出来,假借徐老爷子的名义更可信一些,顺便也有力的回击的那些一心想让他辞官的愚人。

不过他也没想到文昌帝是要把他调到他自己身边,其实他已经做了比较坏的情况,那就是文昌帝把他派到三皇子身边做侍讲侍读。要是文昌帝真的把赵奕云当做储君的话,他很可能会这样做。

看来文昌帝还真对赵奕云起了戒心,而且戒心还不小。

徐绍元嘴角挂着笑意,他看了一眼天空中高挂的太阳,摇了摇头,轻轻的笑开了,最后还是在太监的带领下出了皇宫。

正巧赵奕云进宫来看贵妃娘娘,他远远看见徐绍元从乾清殿的方向走出,他微微眯眼,对身边的小太监吩咐道:“你去查一查徐绍元今日进宫来做是什么?”

赵奕云看着徐绍元的背影,最近到处都在传言说他迁怒于徐绍元,虽然这话是无稽之谈,但也不知是不是他的错觉,他总觉得似乎徐绍元这个人出现后,他就变得诸事不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