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变革与冒险 -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 淡窗 - 纯爱同人小说 - 30读书

第17章 变革与冒险

尹从南点点头,“对,我要搬家。”

“你现在住哪里?”

“我现在住研究所的宿舍。”

他们说着,转身往厂院里走。

“你搬去哪儿?”

“搬回自己家。”

路过铆焊车间门口,任浩光喊住了叶凯,“叶凯,你去哪儿了?一转眼就看不见你了。”他又看到尹从南,“小尹同志,你们怎么跑到一起去了?”

尹从南笑笑,没说话。

任浩光说,“走啊,一起去吃饭。”

尹从南说,“你们先去吧,我还得回大楼里拿饭盒。”

“那好,我们先走了。”任浩光走到叶凯旁边,跟尹从南摆了摆手。见尹从南转身走了,就拉着叶凯的衣袖,“走吧。”

叶凯跟着去往食堂的大部队走着,想到,尹从南来厂里也几个月了,他们好像除了工作从来没聊过别的。他不知道尹从南住哪,也不知道他家里有什么人,更不知他结没结婚,有没有对象。他以为他们能算是朋友,结果呢,他对他知之甚少。他们在工作之外,可以说是毫无接触。而尹从南也同样,从来不说自己的私事,也没有过问过叶凯的个人情况。

“你想什么呢?”任浩光突然出声。

叶凯回头看了他一眼,顺势从头到脚打量了一遍任浩光。发现自己连任浩光穿多大码的鞋都知道,可能这才能算得上是朋友吧。

援非项目的整套设备,经过喷涂之后,正式准备出厂了。出厂当天,厂领导和研究所的领导齐聚,甚至连省里工业厅都派来了代表。机器被挂上大红绸子。领导们在临时搭建的演讲台上,轮番发表了讲话,内容都是对项目成功的祝贺、对工人们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许。轮到马国胜书记讲话时,他说,在重大项目上有突出贡献的同志,厂里不会忘记你们的功劳,也不会矮化你们的奉献,你们流的每一滴汗水,都是你们的勋功章,在你们以后的事业里,都会闪着光!

几个年轻工人围着叶凯站成一堆,赵永宝看着台上讲话的领导,挠了挠头,“领导这话什么意思啊?”

任浩光说,“你听不懂啊?”

赵永宝摇头,“不太明白。什么勋功章,什么闪光的?你懂了?”他又把问题丢回给任浩光。

任浩光说,“这还不简单啊。就是说咱们有功劳呗。对不对叶凯?”

他用胳膊顶了顶叶凯,叶凯居高临下看着他俩,说,“你们两个臭棋篓子就别在一块儿玩儿了。”

“那到底什么意思啊?”赵永宝还挺执着。

叶凯勾了勾嘴角,“领导的意思,就是以后评优、评奖,优先选在重大项目里有贡献的人。明白了吗?”

“啊?是这个意思啊。”任浩光说,“我怎么没想到啊。”

赵永宝恍然大悟一般,“这领导说话就是有水平。”

“诶,叶凯。”任浩光忽然放低声音,“那咱俩还算吗?咱被王栋调动了,这项目都没做到最后。”

叶凯有点不耐烦,“那么多老同志在咱们前头呢。”

任浩光遗憾地看着前方的演讲台,叹了口气。

叶凯当然知道,王栋当时非要给他们重新分配工作,就是为了不让叶凯他们几个年轻工人过多参与重大项目,不然慢慢就要变成功高盖主。要是他们在工作上的成绩被厂领导发现了,王栋这个全靠资历混上来的车间主任,就难做了。但是,叶凯心里纵然有千万般看不上王栋,这种小心思,他也不愿意跟任浩光他们明说。一是没有什么意义,除了让人心涣散,对工作一点好处都没有;二是,他不想让别人觉得他心里有这么多弯弯绕,他自己其实也不愿意多想这些,只是他脑子快,稍微一想就能明白。

装着机器部件的大卡车一共五辆,卡车出厂之前,还举行了剪彩仪式。领导们剪断红绸子,向两边闪开,大卡车一辆接着一辆,驶出厂门口,跟车的代表里有高工和赵工,从窗口跟大家挥手。

“高工!赵工!”他们的小徒弟们在路边大声喊着自己的师父。厂里就像是嫁女儿一样,一切都是那么喜庆热闹。

尹从南站在路边,看着厂领导心满意足的笑容,他想,或许今天是个提出自己想法的好时机。厂里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如果现在能够乘胜追击,扩大生产、改革生产模式的话,以后会有更多接手重大项目的机会。说不定领导也正好有这个想法,如果他们可以一拍即合,那是再好不过了。

下午,其他单位的领导都离开了。马国胜和李瀚,还沉浸在这一整天的热闹和喜悦里。两个人在党委书记办公室高高兴兴地聊着天。

尹从南轻轻敲了敲敞着的门。

两位领导一起回头,看到是尹从南,热情地招呼他进来。

“马书记,李厂长。”

“来来来,小尹,快坐。今天辛苦你了。”

李瀚给尹从南倒了一杯热水,顺势就坐在了一个单人沙发上,看他手里还拿着一个文件夹,“你这手里拿的是什么啊?”

尹从南说,“我有些想法,想跟两位领导报告一下。”

马国胜也走了过来,在沙发上坐下,“好啊,坐下说。好不容易完成了一个大项目,你可是功臣,不要这么拘束嘛。”

尹从南点点头,也在沙发落座。马国胜在中间,尹从南和李瀚,坐在各自一边的单人沙发上。

他将文件夹打开放在茶几中央。

“咱们这次完成的援非项目,是工业部委派的任务,省工业厅承接下来,由咱们厂出色完成。今天机器出厂,获得了省里的认可,等到设备在非洲顺利安装调试,投入使用,国家也会知道咱们厂的生产能力。到时候,咱们厂就会全国知名,以后肯定还会有更多任务重、难度大的项目来找咱们厂。这当然是好事,也是一种挑战。”

两位领导很认真地听了尹从南的开场白,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咱们最近为了赶进度,先后都是同时上马两个项目。这对咱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压力了。”

回想当初刚刚接到援非项目时,大家还都在为赶工期而愁云惨雾,尹从南一句话,就勾起了两位领导的回忆。

“后来经过我们技术人员和工人们的群策群力,还有领导的正确指挥,我们终于赶在工期前完成了全部设备制造。可如果再有一个项目,也赶在同一时间呢?咱们怎么办?”

问题一出,两位领导互相对视一眼,然后李瀚开口道,“这种问题以前也出现过。如果不是像援非项目这样没办法拒绝的任务,我们保险起见,是不会接没有把握完成的工作的。”

马国胜也点点头,“确实。我们当然也想接更多的项目,给厂里带来更多的效益,可是我们不能超负荷生产啊,工人也受不了。”

尹从南说,“是的,让工人们超负荷工作,是不可行的。尤其我们厂,以铆焊车间为中心。据我所知,无论是哪里的工厂,高级别的焊工和铆工,都是非常稀缺的。咱们厂赵工这样的八级焊工,就只有一位,高级技师也就只有高工一个人。遇到疑难项目,只能他们两位带头,而且也只能负责一个项目。其他的工人想要顶上,多多少少还要再等几年。”

两位领导先是皱着眉头思考尹从南提出的问题,继而又带着好奇看向他,想听听他到底想说什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