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幽默谈吐:会说话者必擅长幽默(2) - 沟通,就是好好说话 - 章然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1章幽默谈吐:会说话者必擅长幽默(2)

第21章幽默谈吐:会说话者必擅长幽默(2)

有一天,林肯因身体不适,不想接见前来白宫要官的人。但是,一个要官的人却赖在林肯的身边,准备坐下长谈。正好这时,总统的医生走进房里。林肯向他伸出双手,问道:“医生,我手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东西?”医生说:“我全身都有。”林肯说:“我看它们是会传染的,对吗?”“不错,非常容易传染。”医生说。那位来客信以为真,马上站了起来,说:“好了,我现在不便多留了,林肯先生,我没有事,只是来探望您的。”林肯与医生假戏真做,假称“斑点”非常容易传染,虚张声势,虽不动声色,却把那位要官的人吓跑了。这种夸张幽默使林肯摆脱了纠缠。

2.巧用双关语

“一语双关”可谓是幽默中最厉害的招式之一了,它又不只是“幽默”而已,同时还隐含了“智慧”的成分。“一语双关”恰如其分,活脱脱地表达出对人及事的看法,除了使人们“不禁莞尔”或“哈哈大笑”以外,更是“机智人生”的呈现。

所谓双关,也就是说出的话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是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另一层是引申的含义,幽默就从这里产生。也可说是言在此意在彼,让听者不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能领会言外之意。

有一则寓言说,猴子死了去见阎王,要求下辈子做人。阎王说,你既要做人,就得把全身的毛拔掉。说完就叫小鬼来拔毛。谁知只拔了一根毛,这猴子就哇哇叫痛。阎王笑着说:“你一毛不拔,怎么做人?”

这则寓言表面上是在讲猴子的故事,却很幽默地表达了“一毛不拔,不配做人”的道理,虽然讽刺性很强,却也委婉、含蓄。

利用字的谐音来制造双关的效果,会显得很有幽默感。

传说李鸿章有一个远房亲戚,胸无点墨却热衷科举,一心想借李鸿章的关系捞个一官半职。他在考场上打开试卷,因无才竟无法下笔。眼看要交卷了,便“灵机一动”,在试卷上写下“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戚)”,指望以此获主考官录取。主考官批阅这份考卷时,发现他竟将“戚”错写成“妻”,不禁拈须微笑,提笔在卷上批道:“所以我不敢娶你。”

“娶”与“取”同音,主考官针对他的错字,来了个双关的“错批”,既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又极富情趣。

3.进行有意的曲解

所谓曲解,就是对对象进行“歪曲”,“荒诞”地进行解释,以一种轻松、调侃的态度,将两个表面上毫不沾边的东西联系起来,造成一种不和谐、不合情理、出人意料的效果,从而产生幽默感。也可有意违反常规、常理、常识,利用语法手段,改变词语的约定俗成之意,临时给它以新的解释,甚至对问题进行歪曲性解释,把毫不相关的事捏在一起“拉郎配”,从而造成因果关系的错位或逻辑矛盾,得到出人意料的结果,形成幽默感。

有意曲解还包括偷换概念。将对方谈话中使用的概念借用过来,并赋予新的内容,也会产生幽默的效果。

一位妻子瞪着丈夫说:“我一见你就来气。”丈夫却慢条斯理地回答:“好啊,我练了一年气功还没气感,原来是你把我身上的气都吸到你身上去了。”

这位丈夫巧妙地将生气的“气”偷换成气功的“气”,逗妻子一乐,她的“气”也就在笑声中消了。

偷换概念的另一种方法是“以偏概全”。对于范围过宽或比较抽象的问题,只用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说明,既有利于回答难以回答的问题,又体现了幽默感。

有一次,一名新闻记者问萧伯纳:“请问,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区别何在?”这是一个范围很大且很抽象的问题。如果从理论上做出一个准确的回答,恐怕费好大劲儿也不一定能令对方满意。于是,萧伯纳说:“假如这里有一瓶只剩下一半的酒,看到这瓶酒的人如果高喊‘太好了,还有一半’,那就是乐观主义者;如果悲叹‘糟糕,只剩下一半了’,那就是悲观主义者。”

在这里,萧伯纳巧妙地使用“以偏概全”的方法,选择了一个生动的事例,化大为小,回答得轻松自如,不仅颇有幽默感,而且令人回味无穷。

4.正话反说

有一则宣传戒烟的公益广告,上面完全没提到吸烟的害处,相反,却列举了吸烟的四大好处:一省布料。因为吸烟的人易患肺痨,导致驼背,身体萎缩,所以做衣服就不用那么多布料。二可防贼。吸烟的人常患气管炎,通宵咳嗽不止,贼以为主人未睡,便不敢行窃。三可防蚊。浓烈的烟雾熏得蚊子受不了,只得远远地避开。四葆青春。不等年老便可去世。

这里说的吸烟的“四大好处”,实际上是吸烟的害处,却很幽默,让人们从笑声中悟出其真正要说明的道理,即吸烟危害健康。

这就是所谓的正话反说,即说出来的话所表达的意思与字面意思完全相反。如字面上肯定,而意义上否定;或字面上否定,而意义上肯定。这也是产生幽默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秦朝有个很有名的幽默人物优旃。有一次,秦始皇要大肆扩建御园,多养珍禽异兽,以供自己围猎享乐。这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大臣们谁也不敢冒死阻止秦始皇。这时优旃挺身而出,他对秦始皇说:“好,这个主意很好,多养珍禽异兽,敌人就不敢来了,即使敌人从东方来了,下令麋鹿用角把他们顶回去就行了。”秦始皇听了不禁破颜而笑,并破例收回了成命。

优旃之所以能成功地劝服秦始皇,主要是使用了幽默的力量。他的话表面上是赞同皇上的主意,而实际意思则是说如果按皇上的主意办事,国力就会空虚,敌人就会趁机进攻,而麋鹿是没有能力用角把他们顶回去的。这样正话反说,字面上赞同了秦始皇,也足以保全自己;而真正的含义,又促使秦始皇在笑声中醒悟,从而达到了他的说服目的。

5.出其不意

说出别人想不到的语言,表达别人想不到的含义,这是幽默的宗旨,即所谓的标新立异、出其不意。这样往往会使人的语言具有特殊的说服力,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一个顾客在酒店喝酒,他喝完第二杯后,转身问老板:“你一星期能卖多少桶啤酒?”“35桶。”老板得意扬扬地回答说。“那么,”顾客说,“我倒想出一个能使你每星期卖掉70桶啤酒的方法。”老板很惊讶,忙问:“什么方法?”“这很简单,只要你将每个杯子里的啤酒装满就行了。”

这位顾客的本意是指责老板卖的啤酒只有半杯,但他利用老板唯利是图的心理,巧妙地设下一个圈套,让老板不知不觉地钻进去,然后出其不意地指责老板的行为。

事实上,所有的幽默都是以“出其不意”而制胜的,否则,就会显得平淡无奇,达不到效果。尽管它多用于揭露弊端、讽刺卑俗与愚蠢,但绝不是锋芒毕露,相反,它总是委婉地指出人们的缺点,让人们在笑声里看到自己或他人的丑行或影子,顿悟而悔改。

在一家餐馆里,一位顾客正把饭中的沙石一粒一粒地拣出来摆放在桌子上。服务员见了不好意思地说:“净是沙子吧?”顾客笑笑,摇摇头说:“不,还有米饭。”

这位顾客没有直接批评饭的质量,而是抓住服务员说的“净是沙子”做文章,便说“还有米饭”,通过否定的形式来肯定米饭中有很多沙子,显得非常委婉。这样说既表达了自己对米饭中沙子过多的不满,又不至于引起对方的反感。

6.进行巧妙的解释

美国总统林肯年少在学校读书时就聪慧过人,有一次老师想难住他,便问:“我想考考你。你是愿意回答一道难题,还是两道容易的题目呢?”“回答一道难题。”“好吧,那么你说,蛋是怎么来的?”“鸡生的。”林肯答道。“鸡又是哪里来的呢?”“老师,这是第二个问题了。”林肯说。

老师想把林肯引入“鸡生蛋,蛋生鸡”这个纠缠不清的问题中,但林肯却以巧妙的解释避开了。

英国著名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同比她小13岁的考古学家马克斯·马温洛结婚后,有人问她为什么要嫁给一个考古学家,她幽默地说:“对于任何女人来说,考古学家是最好的丈夫人选。因为妻子越老他就越爱她。”

这一巧妙的解释,既体现了克里斯蒂的幽默感,又说明了他们夫妻关系的和谐。

有一位读书人成亲后仍然保持读书到深夜的习惯,妻子满腹怨气。一天,她对丈夫说:“但愿我也能变成一本书。”丈夫疑惑不解:“为什么?”“那样你就能整日整夜把我捧在手上了。”丈夫顿时明白了妻子的用意,打趣说:“那可不妙,要知道,我每看完一本书,都要换新的……”

这位丈夫的巧妙解释,不仅表达了他对书的爱好,更表达了他忠于妻子的感情。

上面这三则充满幽默感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巧妙的解释能产生很强的幽默感,即对原意加以巧妙的解释能造成幽默效果。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