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记忆缺失
好在,电话是老公打来的。
他说他已经跟着他兄弟出发去接新娘子了,问我昨晚睡得可好?有没有梦魇。
梦魇倒是没有,但我遇到了鬼打墙。
当然,这些只是我在心里回应他的话。
在电话里,我说一切都好,让他安安心心的去帮兄弟接新娘子。
至于我去看心理医生这事,我没跟他讲。
从我怀孕到现在,我一个人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昨天拿着画像走出了小区,从三期走到四期,除此之外,我去任何一个地方,身边要么是老公陪着,要么是吴妈陪着。
今天去看心理医生,算是我这一年多以来真正意义上的单独出门。
一开始很顺利,调查问卷我也都填写了。
心理医生说看我状态还不错,比起一般怀疑自己产后抑郁的宝妈来这儿的情况好太多。
但最后问题出在了安全感上。
心理医生说,一个人终生的安全感,来源于六岁以前的记忆。
但我六岁以前的记忆,是没有记忆。
无论我怎么回忆,我的记忆始终停留在了六岁那年,我早起蹲在地上听妈妈跟邻家婶婶唠嗑,那之后我因为严重贫血起身太急而摔了一跤,那一跤对我来说没有造成什么太大的伤害,只是在我的膝盖上留下了两个青肿的印子罢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摔青了的膝盖早就已经痊愈。
在怀孕以前,我甚至连贫血的毛病都没再犯过。
只是怀了孩子,一个人要供给两个人的营养,加上我是遗传性的蛋白s活性低,所以导致了凝血功能异常,生完孩子后,我在医院住了七天,每天在肚皮上打两针那曲肝素钙,出院后在月子中心,护士小姐姐依旧每天来给我扎针。
到我产后复查的时候,凝血功能已经正常了。
活了二十多年,我也就小时候摔过一跤,生孩子遭了点罪,其余时候连个伤风感冒都不曾得过。
但心理医生却明确告诉我,我丢失了六岁以前的全部记忆。
我试图跟他争论:
“我打小就笨,也许是我记忆力不行,所以记不起小时候的事情了呢?”
心理医生摇头:
“人的潜意识里,会记住很多你可能拼命想也想不起来的东西,但你现在给我的感觉是,你六岁以前的记忆,应该是被人为的抹去了,又或者你受过什么伤,导致你缺失了那段记忆。”
我反问医生:
“那你会记得你六岁以前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由什么样的人带着长大吗?”
心理医生给我倒了一杯温水,然后递给我一张白纸:
“你闭上眼睛,用心电图的方式在这张纸上画出你二十多年来的成长轨迹。”
我记得老公说过,当人的眼睛被蒙住,人的行为轨迹一定是圆形的。
换成是作画的话...
我尝试着画了。
睁开眼睛后,心理医生用手指了指:“你会画画?”
我点点头:
“我老公以前是个画家,我跟他在一起后,会偶尔画着玩玩。”
心理医生夸了夸我,说从我画的“心电图”可以看出,我对画画很有天赋,怪不得会被我的画家老公所吸引,我只是笑笑,心里想着,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老公跟我在一起后,就再也没有碰过画画了。
就好像他画画只是为了遇见我。
虽然他说画画养不活一家子,写小说对他来说可能会更轻松。
但梦想岂是说放弃就放弃的。
不过这是另一回事了。
心理医生着重强调的是:“你能告诉我,这里为什么是一根直线吗?”
我在白纸上画出了“心电图”,最开始我画了一条笔直的线,心理医生告诉我,如果他不是亲眼看见我画的话,他会以为这条直线是我借用了直线工具才画出来的,因为太笔直了。
人在看得见的时候画直线倒不是什么难事,但前提是我在画“心电图”的时候,心理医生是给过我许多干扰了,这其中除了音乐和他的解说外,还有各种外界的杂音,以及桌子本身的晃动。
我也很惊奇,甚至不知道自己绘画功底这么强。
见我不语,心理医生又问:
“这条直线从这个地方开始下沉,再上升,高低起伏,这个让你开始有变化的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不是不能回答,而是我不愿意回答。
为此,心理医生给我看了我作画的录像回放:
“我从你出生一直讲到你六岁,在这之前,你一直平稳的画着直线,直到我说你现在六岁了,你的手才开始颤抖,这个点,你想到了什么?”
我想到我摔的那一跤。
难道是那一跤摔坏了我脑子,让我丢失了六岁以前的全部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