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侠谷香》
第372章《侠谷香》当车子缓缓停下,苏岩领着两人下车的时候,姜宏和薛君玉几乎同时被震撼。
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栋气派而恢弘的古典结构木楼,苏式彩绘点染的清水墙、小灰瓦,一眼望去,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造型别致,风格独特,正中为朱漆广亮式大门,门前牌匾上“岚伶”二字遒劲有力,不难看出是出自名家之手。
姜宏隐隐猜到什么,看向苏岩,苏岩微微一笑,做了个请的手势:
“姜老师,薛神,咱进去坐坐?”
姜宏和薛君玉对视一眼,也没有推辞,在苏岩的带领下,缓缓推开那扇朱红色的大门。
进去之后,两人眼底的惊艳更甚,这座戏楼,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精美。
岚伶坐北朝南,进深五檩带前廊,院内偏东有南房三间,五檩加前廊硬山式,庭院东西长,南北短,两排客房南北对应。
西部为戏楼,占地面积约有一千平,东西面阔三间,南北进深十二檩,二层卷棚悬山顶,戏楼木作构件全部采用优质北美松木,木架油漆采用地仗一麻一布六灰两珠油做法,彩画采用金线大点金旋子龙锦枋心彩画,并大量使用沥粉贴金工艺,华美气派,令人叹为观止。
戏楼正中罩棚即池座,南面为戏台。
戏台北、东、西三面设楼座,进深一间三檩,二层上加披檐。
戏台顶设木雕花罩,侧面有架空木梯通二层楼座,室内梁架明露,原绘有彩画,楼座设“*“字花板栏杆,雕花木挂檐板。
台后为供化装的后台,戏台对面和侧面是观客戏楼,楼上前面是用木板隔成的官厢,后面是大条桌椅,两面全是大高凳,是为楼上散座。
而此刻,苏岩领着姜薛二人径自上了二楼散座,楼下戏台上,有一生一旦正在对戏,青衣花旦身着华丽戏服,妆容绝美,她立于舞台中央,水袖轻舞,莲步轻移,举手投足间,朱唇微启,悠扬婉转的语调、珠圆玉润的唱腔随之而出,令听者无不觉得心旷神怡。
然而,看似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的戏楼里,底下池座却空无一人,苏岩三人竟是偌大一个戏楼仅有的观众。
三人静静地听着,谁都没有开口说话,像是完全沉浸在这戏曲中,又似乎是徜徉在各自的思绪。
直至一曲结束,台上诸人冲三人福身以示感谢,便一一消失于后台。
苏岩这才复又看向姜宏,“姜老师觉得这戏楼如何?”
姜宏似乎完全沉浸在方才的戏曲中,直到听到苏岩的问话,才猛然回神,却没有回答她,而是反问道:
“方才那一出,可是著名昆曲《侠谷香》的绝世女侠柳轻尘?”
苏岩含笑点头,“姜老师在昆曲方面的造诣果然名不虚传,仅仅只是听了几句就猜出来了。”
“真的是?!”
姜宏惊讶了。
《侠谷香》是c国著名昆曲大师孟言之的遗作,讲述一代侠女柳轻尘仗剑江湖的一生,但是孟大师生不逢时,晚年遭遇战乱,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临死之前据说将《侠谷香》下部交由其友人保管,但至今下落不明。
如今的《侠谷香》,在昆曲界流传的仅有上卷,还只是残卷,只到柳轻尘与江湖各大侠客武场论剑,然而最终胜负如何,至今没有定论。
但是方才,姜宏很确信,那青衣花旦就是柳轻尘,并且所演绎的故事是现存的《侠谷香》没有的,他不确定这是这家戏楼的主人自己续作,还是找到了那份残卷。
很快,苏岩便为他解了惑。
“啪啪——”
苏岩拍了两下手掌,散座的包厢门被一个人推开,一个年过半百身穿长衫的老人走了进来,双手捧起一本比较老旧的线装本,恭敬地递到苏岩面前:
“贵客请看。”
苏岩小心地接过,随即递到姜宏面前,“姜老师,要看看吗?”
姜宏一见那封面上大大的《侠谷香下卷》几字,就觉得有些晕眩,双手甚至有些颤抖地接过,翻开一看,眼角竟是有些湿润。
以他对昆曲这么多年的研究,他一眼便认出,里面的字迹为孟言之亲笔。
姜宏看向苏岩,“你……”
苏岩勾唇一笑,站在二楼栏杆旁,看着这精美却冷清的戏楼,兀自道:
“姜老师的每一本著作,情节跌宕起伏,故事风格迥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总有一个角色钟爱戏曲,尤其是昆曲。《舟行》的宋衍,《盛世挽歌》的林溪,《白色兰草》的白君如,再到《女侠》的风晚……”
“姜老师似乎对昆曲有一种执念,这是为什么呢?”
姜宏看着手里的《侠谷香》没有说话。
苏岩也不需要他回答,继续道:
“人都说孟言之一生交友无数,临终前究竟将《侠谷香》交给了谁,无从得知,而那位友人在之后为什么一直没将《侠谷香》公之于众,也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大多数人的猜测,是那位友人想独占《侠谷香》。”
说到这,姜宏的情绪一下子失了控:“才不是!”
苏岩淡淡地点头表示肯定。
“的确不是,真正的原因是,那位友人在躲避灾难的途中,不慎遗失了《侠谷香》,因无颜面对死去挚友和天下昆曲爱好者的期盼,故而缄默不语。而我因为对姜老师的好奇,查阅了一下姜老师家族和昆曲的渊源,这才发现,姜老师的爷爷,便是孟言之的好友之一,应该……也是遗失《侠谷香》的那位。”
姜宏张了张嘴,好半晌才出声道:
“你……你怎么会知道?”
苏岩扬唇一笑:
“猜的。”
随即转头看向拿来《侠谷香》的那位老人:
“马叔,说说您这本《侠谷香》的来历。”
马叔点点头,又转身冲姜宏深深鞠了一躬后才道:
“我爷爷年轻时是松露山下的一户农家,曾接待过一家途径此处避难的客人,待客人离去,奶奶收拾屋子时,才发现对方遗漏这本书,客人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爷爷奶奶不知道如何归还,只能妥善保存,以免客人回来找寻不得,但一直久未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