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官府 - 到底是谁觉醒了 - 隅隅 - 纯爱同人小说 - 30读书

第215章官府

不对比不知道,一对比吓一跳,有人眼红凌一母女的日子越过越好,都说她家收成好,应该多交税。

村里一般人家的地,一亩地若是种稻子,能收获一两石算不错了,也不过就一两百斤,上等的良田也就三百斤,可凌一家呢?

有人见过凌一家秋收的阵仗,少说一亩地也有六七百斤,她那一亩地的收成当人家两倍,这还不多?

江源县的税收不算低,按一亩地两斗收,也就是差不多四十斤,可女户人家只用交一斗,整整少了一半。

六石的收成,只交一斗,三十分之一,这合适吗?

许是为了平“怨气”,里正这次也不帮凌一家说话了,要求凌一母女要么就按一亩地两斗交,要么就自己交到县衙去。

凌一不理解,如果不是因为她穿越过来,原先的程小花和江氏要是一亩地交两斗,那不得饿死?

朝廷这么规定,自然是因为女户相比其他普通人家日子更为艰难,这本就是扶弱的一种政策,凭什么就因为她们母女辛勤劳动,收成好一些就对她们更加严苛呢?

江氏早知道人心险恶,许多人是见不得别人过得好的,她当场就骂了回去,可转念一想,两母女还要在村里生活,遂打算认了。

可凌一不认,里正只是代收,事实上也是会从中拿好处的,既如此,还要多收她一斗,那她何不直接交到衙门去,左右都是被坑,那她就偏不如村里人的意。

里正那边都准备商量把六亩地多收的六斗怎么分了,结果凌一不交他这儿了,里正人傻眼了,威胁道:“江氏,你可得想清楚了,我作为咱们村的里正,好歹在衙门说得上话,能把脚力钱给你们省了,若是你们自己交到衙门去,那可就不止一亩两斗了,人衙门的斗都得冒尖的。”

江氏也担心,但她看了眼面容坚毅的女儿,笑着咬牙道:“大根他爹你不用担心,俺家小花懂的,我都听她的。”

里正黑了脸:“好哇,我好心帮你们交粮食,你们还觉得我贪你们的,谁家不都是这么交的,就你们家事多,果然,没有男人的家就是上不了台面,女人爱计较,小家子气,你们就去交吧,我看到时候你们连衙门都进不去,不识字又被人坑了的时候,上哪儿哭去!”

只见过子女听父母的,何曾见过父母听子女拿主意的?

村民们也是长见识了,一个个地不是嘲笑江氏凶不过她女儿,就是说她们两母女头发长见识短,去到城里不知道怎么被坑呢。

在外面江氏肯定要和女儿一条心,等回到家里,江氏才说出自己的担心:“小花啊,大根他爹毕竟是咱村里正,当初若不是他给咱娘俩主持分家,你爹她们指不定怎么闹呢。我们当众不给里正面子,要是得罪了他咋整?”

凌一摇头:“娘,分家各过各的,本就是我们的权利,我们分家没要程家一分一毫,我们又不是程家的奴隶,何至于分不了家?里正并非站在我们这边为我们说话,他当时还和大家一起劝你再忍忍不是吗?他只是在程家人和你都坚持要分的时候,当了个见证人罢了。”

“况且,咱们家的地收成这么好,我又另外多买了些地,如果都按她们说的,收成好就得多交一倍的粮食,这次同意了,下次指不定怎么欺负咱娘俩呢,娘你是最清楚这些人欺负孤儿寡母有多狠的,我们若是好欺负,所有蝗虫都要围上来了。”

江氏一想也是,这个里正最是擅长和稀泥,而且他看似“一碗水端平”,实则永远都是各打一百大板的做法,从中不知道捞了多少好处。

“可要是得罪了他,他日后再针对咱娘俩咋整?”

凌一反问道:“他靠什么针对我们?”

江氏说:“权力呀,他好歹能和衙门说上话,咱村的房、地、人、粮都归他管。”

但其实这些都是官府在管,只是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的地区都基本靠村里的宗族自己管。有的宗族势力能蔓延到县和州府,相当庞大。

而里正也大多由当地的地主、宗族内部人担任,虽然是轮流制的,但轮来轮去,也就那么几家。

现在的里正是王家人,等今年一过,就得换程家人,听说就是现在的程老爷一家,如果这时候认了两斗的税,明年程老爷要是再给她们加税,无穷无尽了。

所以,凌一宁愿得罪过几个月就换人的王里正,也不会给这些人欺负她们母女的机会。

江氏听凌一解释完,张嘴欲言又止,“嗯”了几下,眼里闪过一丝失落,最后都只化作了一句:“好,娘都听你的,我家小花现在聪明了,娘都没你想得那么清楚。”

凌一沉默不言,她其实想说,她根本就不是程小花。

但是江氏不问,她也不会坦白,谁知道江氏听了会不会拿她当妖怪。

说完,江氏就去做饭了,做好的饭还要分给外地茶农们。

凌一吃过江氏做的饭,不如她做的好吃,但胜在方便,做饭的时间能节省出来干不少活,所以凌一也不挑。

不过,江氏的手艺不算差,哪怕是非常一般的食材,放不了多少油盐,也能尽可能地做到好吃,凌一倒是觉得这项天赋能好好利用。

她们这些干农活的人不挑饭菜好吃,但城里有闲钱的人就不一定了。凌一打算,明日进城好好打听城里的情况。

程小花十六年没进过几次城,但凌一光是穿越来几个月,就已经进城几次。

可惜的是,凌一每次进城都是匆匆忙忙,少有打听城里的事,不是送林漾回林家,就是背着药材来卖。

凌一先是让江氏去城里买点布匹棉花,秋收后不久就得准备过冬,江源县的冬天可不好过。

以前母女俩穿不上棉衣,棉布贵,棉花更贵,贵到棉被等物品可以直接当嫁妆和彩礼,谁家陪嫁有棉被都显得倍儿有面。

每逢冬天,两母女又要干活又穿不暖,手脚耳朵都得生冻疮,不挠就痒,挠了就痛。

现在好了,江氏给茶园干活少说也有三个月,光工钱就有六两银子,更别说茶农们的伙食还是由她承包的,虽说伙食这方面赚的少,但至少每个人在她那儿吃一顿饭,她也能赚一文,约莫攒下来两贯钱,还得加上凌一给的十两银子开销,卖草药的钱,租借或售卖农具赚的钱。

总之,两母女要扯几匹布做冬衣不成问题,只要不照着城里富贵人家扯那些个什么丝绸布料,她们还能攒下很多钱咧。

而且,凌一这一趟牛车不仅拉来了交税的粮食,预留了自己一家一年的粮食后,凌一再分出几百斤当存粮,剩下的全部拉来县里卖。

不过这部分也并不多,稻米是本地水稻,虽然用了凌一制作的肥料,加上勤洒农药,除虫防病害,产量很高,但出米率也不高。六亩地也不全种稻谷,其中五亩地种了稻谷,收成约三千斤,出米率不过十之六,一千八除开一百二斤上交的量,存粮大概六百斤,剩下一千斤才会拉来县里卖。

这一千斤可是凌一家加工出来的精米,比一般的糙米口感好得多,米粒饱满,口感细腻,蒸煮出来的米饭米香四溢,香甜又管饱。

不过这个所谓的大燕不属于凌一和穿越者认识的朝代,其一石约莫一百斤,人们购买粮食常用升,一石约莫五斗,一斗约莫十升。

普通人家买米也就以升或斗计,凌一要卖给米铺,那就得以石计。

因为各米铺的收购价不同,而且凌一家都是精米,遂让江氏提前去打听各米铺的米价。

凌一不相信里正所谓的“好心”,果不其然,等她自己来交的时候,衙门得知她们一家是女户,家中没有男人,还以为她爹死了,看她的眼里还带了一丝同情。

衙门称量粮食的器具确实会冒了尖,冒尖后不稳落下去的部分就会被衙门收走当脚力钱,最后上交其实也不多。

里正想让她们母女一亩地交两石,衙门这边克扣下来,也就一亩地不到两石,甚至还比里正想要的少了些。

在这个时代,被宗族针对,又或者是被官吏剥削,都没什么差别,凌一想,她得罪了那么多人,总得有点倚靠,故这一趟,她不仅拉来了粮食,还拉来了她发明制作的农具。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