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教授 - 到底是谁觉醒了 - 隅隅 - 纯爱同人小说 - 30读书

第240章教授

虽说凌一二人并未和孟晚宁有任何的约定或索求,但她们的店铺每次遇到人明里暗里找事的时候,报官反倒成了最实用的途径。

要知道,在孟晚宁之前,很少有人喜欢去报官,因为上一任县令你去找他伸冤,你自己得先扒一层皮下来,尤其是涉及到金钱、商业的一些案子,基本都要看谁人脉广,谁贿赂县令更多。

孟晚宁就不一样了,死脑筋,比谁都固执,在她这儿,送钱来的要么被门房打发了,要么这笔钱进了官府的银库,用作各种公共事业,那些企图走后门的人,可算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百姓对孟晚宁的信任逐步提升,人人都道她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好官、父母官。

可不等孟晚宁高升,一纸政令就打破了孟晚宁为官的幻想。

三人约在鹿鸣涧的雅间见面,这是孟晚宁自己第一次主动约见凌一二人。

孟晚宁站在窗边,眉头紧锁,眼中已有怒气。

凌一和林漾读完信里的内容,对视一眼,也难掩无奈。

林漾叹气:“朝廷这是又要提高赋税了?”

本来一亩地两斗粮食的税收已经不算低了,现在又加了一斗,这可是收获之后的糙米,寻常人家刨除交税的部分,已经不剩多少粮食了,又不是人人都像凌一,一亩地能收获几百斤粮食。

当官府开始提高赋税的时候,百姓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一旦有越来越多的人吃不饱饭,那么社会就会变得动荡不安。乱世起,便是一些所谓枭雄出世的时候。

尽管现在穿越者已经不搭理凌一了,但凌一记得她先前说过,赵麟表露身份,开始找寻旧部跟随他,便是从九年后的战乱开始。

但战乱并不是九年后才出现,其实北边一直战乱不断,和敌国梁国的摩擦不停。

梁国的兵力国力丝毫不弱于大燕,只不过大燕的版图稍大一块儿,自认为是附近各国的老大罢了。

梁国主要盘踞在北方,大燕的首都虽然也靠北边,但不如梁国更北,中间还隔了一大片土地。

两国真正开战是在九年后,在此之前,北边的战事不大,但仍需要每年投入大量的兵马粮草。此时朝廷提高赋税,极有可能是北边的战事升级了。

不过具体情况如何,孟晚宁等人并不清楚,她们身处的阳州府属于大燕中部偏南,在北边几乎没有多少人脉。

两人看向林漾,林漾脸上带着从容的笑容:“我会休书一封,问候祖母安康,顺便问问北边的事。”

林漾祖母傅玉容所在的蓟州府地处大燕中部,比她们更靠近北边,而且势力也更大,想必能打听到更多消息。

只是,打听到消息又能怎样,她们三人之中,权力最大的也不过是县令,朝廷提高赋税,县令还能忤逆不成?

孟晚宁垂首,眼里尽是烦忧。

凌一不假思索道:“我有个办法能抵消百姓对提高赋税的怨气。”

两人同时看向她,孟晚宁更是瞪大眼:“请说。”

“我愿意出一本农学手册,教百姓如何科学地耕种、防虫防病、增产增肥。”

在这个“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时代,有的人传承技术、手艺要千挑万选,更有甚者只传子嗣,还有类似传男不传女的限制,凌一愿意写出一本农学手册,把她耕种的技术和知识教给大家,可不就等于白送钱嘛。

不过,知识一直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资源”,有的人并不希望底层人读书识字,不利于剥削和掌控,故,寒门难出贵子,更别说普通老百姓。整个全安村的秀才屈指可数,有也是地主家的孩子,一个程祖佑也不算完全的老百姓,他是程氏宗族供养出来的秀才。

故,即便凌一写出了农学手册,要将书里的内容传播出去,也是非常大的难题。

为此,孟晚宁让凌一先写农学手册,传播的事情她来解决。

凌一种的地大家有目共睹,她写出的农学手册必定有利无害,若是能让百姓种出的粮食增产,那么刨除上交的部分,还能有余粮过日子,不至于饿死或是走上极端。

孟晚宁由衷地替百姓向凌一道谢,虽然凌一不理解她道什么谢,那些百姓还没说什么呢。

孟晚宁还承诺,等农学手册写出来,她一定会让凌一的名字家喻户晓,让人人都知道是她造福大家。

等孟晚宁离开,凌一看向林漾,问:“你会不会责怪我多管闲事,若是所有人都吃得上饭了,这世间就乱不起来,我们谋逆的计划就难以进行。”

林漾摇头,姣好的面容上挂着平静的笑:“当然不会,我们需要的是兵马和粮草,其中粮草最为重要,乱不乱不要紧,有了粮,自然有人愿意为我们做事。况且,若是能首先让江源县境内所有百姓的粮食增产,那么即便不是我们自己的地,也能通过金钱买来粮食囤积,这和我们的目的并不冲突。”

“况且,天下兴亡,遭罪的都是百姓,我们不也是百姓吗?若世间大乱,我们又怎么能轻易幸免?”

林漾说这话,凌一也能理解,她点头,但她深知,自己对人都没有多少认同感,更遑论林漾口中的百姓了。

只是,她知道自己的身份,她是什么身份,该站什么立场,她明白。

孟晚宁是打算在凌一写农学手册的时候,就先组织一批衙役,先行接受凌一的教导和培训,然后让衙役们走访各个村子,亲自把农学手册的内容教给百姓们。

既然百姓不识字,那她们就直接从农学手册的作者这里学习内容,再教给百姓。

可惜,孟晚宁小瞧了这群吃着官粮的痞子。

首先,县里的衙役不是官,他们地位低下,不如吏员,工钱低不说,还可能会被上级扣减。在钱都不够吃饱饭的情况下,大部分衙役将刀挥向更弱者,也就是普通百姓。在征粮、收税、招役、抓捕的时候,衙役们就会通过各种手段欺压百姓,以获得好处。

这就导致了百姓面对官府里不算官吏、地位低下的衙役,却要低头弯腰喊对方“差爷”的情况,百姓们很厌恶也恐惧衙役,衙役们自然也得意于这种关系,在官府里感受不到尊重,他们到了外面就能作威作福。

江源县的衙役可不少,四百多人,加吏员一百多人,整个江源县官府就有大概六百人。这六百人若是走访各村去教授农务,人数够的,但他们不愿意。

笑话,以前都是百姓来讨好自己,现在自己要先学会知识,再去教导百姓,怎么他们还成先生了?好笑,百姓吃不饱饭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吃不饱也得先把朝廷的粮食给交上,交不上?交不上就卖地呀,地没了就不用交税了。

什么?地没了没饭吃?那去给地主家打工啊,租地主的田地,反倒给地主交钱交粮呀。

总之,吃不起饭的不是他们,他们才懒得学习之后再去教导别人。

就连孟晚宁以县令身份命令衙役,衙役们也有对策,他们装聋作哑,装傻说学不懂,他们本身也不识字,非得要凌一亲自来教学,那么势必也要跟随凌一下地,县里的治安谁负责?每天那么多犯罪的,谁来抓?衙门升堂还要人喊“威武”呢,谁来喊?

孟晚宁看着这些表面点头哈腰,内心十分看不起她的衙役,心中的怒火无处发泄。她是想好好治理县衙的,可她却无人可用,触动了这些人的利益,她就算是县令,也无力使唤他们。

结果就是,凌一的农学手册两天就写出来了,她的效率高,但书由她本人送到衙门去,却被孟晚宁告知此事难以实施,因为衙役们不听使唤,甚至阳奉阴违。

凌一想了想,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衙门的衙役说白了也就是群空有力气的闲汉,他们大多数没有脑子也没有抱负,只想混天度日,除了部分有家室可能还会上进点,大部分都是只顾自己吃喝不愁。

这时候的衙门和未来的完全不是一个东西,相差甚远,凌一也不对他们抱有期待。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