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教育
局长最后做出了决定,向联邦政府申请关停修复局,并且断掉给1号休眠舱的能源供应。
如此一来,申请、批复、以及撤离人员都需要一定时间,他只能不断催促上头和下属,尽量争取快一点。
修复局的时间流速比小世界慢很多,局长知道自己多耽搁一秒,小世界里的变化都会翻天覆地,他一刻都耽搁不起。
与此同时,凌一带着三队外出执行任务,三个月的时间,她们不仅重建了油田,还修复了c市、m市、j市三地的公路,以及直通的停机坪,方便三地用飞机运输。
两种运输方式足够三地的发展和重建了,凌一这一趟回到避难所,连三地的通讯电网等都修复了,大家传递消息不再那么简陋,甚至避难所里的大家都用上网了。
只不过许多网站、app因为无人维修服务器,无法使用,有了通讯信号,也只能用来打电话。
没有意外,凌一是此次重建工程的大功臣,她稳稳坐上了搜寻队的一把手位置,所里对梁建勋的处罚也出来了,直接开除,顺带三年的劳役刑期。
因为末世后资源匮乏,所有的罪犯如果不是死刑,那就得服劳役,没有工资,每天一顿饭,劳动结束就回牢房睡觉。
牢房的床铺比普通大隔间还要拥挤,从上到下五层铺,每层铺的床高不超过半米,坐床上都直不起身,两个床架之间的过道也不超过半米,仅够单人通过。
牢房隔间不像人住的,像密集的蜂巢又像空间狭窄无法动弹的养鸡场。
这里的犯人比从前更没有盼头,梁建勋进来一次就感觉自己快被扒掉一层皮,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出去的机会。
凌一带队修复了道路、通讯、航线,给避难所带回来如此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不仅坐上了搜寻队一把手的位置,还获得了民众的感激。
因为搜寻队带回来大量资源,避难所的中央空调温度又往下调了三度,如今室内温度已经来到了三十度左右,只有室外温度的一半,怎么能不让人开心。
从前没有风扇,光靠着中央空调三十几度的送风,民众晚上也难以入眠。
风扇不便宜,一般人舍不得花钱买一台,多数都自己拿着扇子扇风。
现在室内温度比起之前来说舒适不少,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烦躁、易怒的情绪也削减了,避难所社会趋于稳定。
且随着凌一掌握搜寻队大权,在她严格的管理和训练下,搜寻队队员们的身体素质提高,外出作业能力也提高了。
凌一对搜寻队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一二队的队长全换了,谢莹和谢琼分别担任一二队队长,三队则由俞知秋带领。
一二队主要负责道路、通讯、矿井、工厂重建等工作,因为谢莹姐妹专业相关,她们更乐意去搞施工。
三队俞知秋和其他小队依旧负责搜寻工作,她的空间项链是非常不错的东西,在一些极端环境下,能带回来意想不到的物资。
其实,凌一想把俞知秋的空间项链充公,但是目前避难所官方还不是由她完全掌权,她不能保证项链不被谁抢走,所以暂时没有暴露项链的存在。
眨眼便又是一个月,时间来到了第三年二月,极端高温持续了一年,比暴雨和极寒更难熬。
好在,外面的温度在升至六七十度的时候稳定了,各地区温度也少有不同。比如m市和j市温度会更高些,c市则相对低一点。
能源供应足够的情况下,c市避难所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工业区的各种工厂开始了自给自足,生产的东西不仅能满足民众日常所需,就连科研部那边需要的各种材料也能制造出来。
这时候,避难所的民众不分女男老少,都是可用的劳动力。但凡过了十八岁就能去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培训通过去就各个岗位上班。
不过碍于末世天灾中有的人失去了亲人,尤其是那些一家全死完了就剩个孩子的,避难所也允许这些孩子未满十八岁也来参加技能培训。
令人高兴的是,除了技能培训等课程,避难所建立了末世以来的第一所学校。
这所学校由元彤、苏岁寒等人牵头创办,恢复了末世以前的教育,但是教材、课程的设计又和从前大不相同,毕竟末世后的许多科学知识、技能才是重点。
这所学校的小学、初高中、乃至大学,都是冠以c市的名字,创办者本来该是所里有威望、地位的学术大拿,但是创办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招老师、租地皮、建造学校、购买设备设施哪样都要花钱。
元彤一开始想拉刘存志入伙,她本来对创办学校不感兴趣,但是经过暴、动事件后,她的身体大不如从前,组员们的能力有限,她挑半天也没挑到合适的接班人,想了想还是觉得抓教育更重要。
而刘存志也同意元彤的看法,但就在元彤和刘存志要合伙创办学校之前,苏岁寒和凌一单独找到了元彤。
苏岁寒告诉元彤,刘存志是个欺上瞒下的小人,窃取了她的科研成果,还企图找到上头邀功。
苏岁寒没有说她是从刘存志办公室的文件得知自己的功劳被抢,而是谎称凌一从刘飞星那儿听说刘存志邀功只字不提苏岁寒,而且给刘飞星的报告里不仅没有苏岁寒,还有两个平日里没出多少力吃白饭的组员。
有凌一在,元彤没有怀疑苏岁寒的话,毕竟凌一两次救她性命,又是如今掌管搜寻队的大队长,她不至于拿这种事骗人。
故元彤放弃了和刘存志合伙,因为想也知道,为什么在这个节骨眼上苏岁寒会找到她,显然就是要她表态站队。
元彤最终选择了苏岁寒,因为刘存志若真抢了手下组员的功劳,那也是个道德败坏、虚伪阴险的小人,不配与她为伍。
创办学校需要钱和设备,凌一也加入进来,她不缺钱,学校需要什么课桌、电脑、书籍,她都能去外面搜回来。而元彤和苏岁寒负责招老师,以及对新老师进行培训,苏岁寒另外还得负责招生和招聘教职工。
足足一个月,学校就建好了,位置在生活区的最中心,地皮好买,凌一找到刘飞星申请,一天时间就批准了。
避难所里寸土寸金,所有的地皮、房屋都是避难所的,所有人都只有房屋、地皮的使用权,允许租赁和转卖,但是都需要登记,卖的不是所有权,而是使用权,要将一些商用地皮改成它用,以及一些特殊场地,都需要层层上报审批。
凌一倒是方便,直接找到最高领导人刘飞星了。
c、j市两地的通讯恢复后,谢莹姐妹带领的两支队伍不断往外探索,重新修复了和另外几所避难所的通讯。
目前已知的d国避难所总共十所,分布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是几个省联合建立的,但重建速度还要数c市最快。
令人开心的是,卫星网络在一个月后也恢复了,现在的幸存者们终于能用手机连上网络,一些主流媒体应用也能正常工作。
除了不能到室外活动,只有搜寻队员能借助改装后的车辆外出搜物资外,大家基本都转到了地下生活。
有几个避难所提议在地下打造通道,方便各个避难所之间来往。相当于她们要在地底下建立几条连通各避难所的地铁,地铁的修建比高铁简单不到哪儿去。
此时谢莹姐妹的专业性不是很够,还得继续学习深造。
如此一来,学校的重建更是重中之重,元彤、苏岁寒、凌一三人创办的学校更是被学生挤破了脑袋。
不仅本地避难所民众稍微有点余钱都会送孩子来读书,就连j市和另外几个避难所的幸存者,得知c市率先重建学校,纷纷打听消息,能不能送自家孩子来读书。
能源开采是幸存者活下去的希望,但教育却是人类种族延续的希望。
为此,各个避难所也纷纷重建学校,但有人得知元彤在c市,且元彤带头培育的新型小麦抗旱耐高温,高产的同时还用上了最新的根部灌溉系统,极大地减少了水分流失,充分利用每一滴水输送给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