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清议浊流 - 新三国策 - 晶晶亮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新三国策 >

第169章清议浊流

第169章清议浊流

桅子花,白花瓣。  初夏的六月,清早的晨露轻附在洁白的花朵上,用手沾上去,一阵微凉触动心际,一套模仿猿猴跳跃的套路使完,高宠长长的吸了一口气,略为平复一下有些气喘的胸膛。

“猿以腾挪敏捷而名,宠帅若依图索骥,当可活动筋骨,强健体魄。”华佗叮嘱的话犹在耳边回响,要想恢复以前的身体状态,只能慢慢来,急不得。

在虎、熊、猿、鹿、鸟五禽之中,猿的敏捷和灵巧一直是高宠最心仪的,因为在天下众生中与人最相近的就是猿了。

一阵轻碎的脚步传来,高宠向声响之处瞧去,却见专门负责谏议的顾雍急步而来。

“元叹今日怎么有空来了?”高宠笑问道。

顾雍一脸严肃,躬身道:“这是由郑玄、管宁等十七名当今名士牵头,二百名士子具名投递的要求罢免劝学从事崔琰的谏议信,请宠帅过目。”说罢,顾雍从袖中取出厚厚的一札书信,交与高宠。

高宠一边接过,一边异道:“要求罢免季珪,又为何故?我前些日尚听子敬言季珪创立科举考试、举办州学、郡学、县学劳苦功高,勤勉清廉,甚得学子爱戴。”

顾雍叹道:“正因如此,季珪才有此祸。”

高宠不解道:“元叹何出此言?”

“宠帅看到的这一部分,是我案头堆积的众多声讨书中的一小部分,这一个月来,每日到谏议厅递书的士子络绎不绝,平日最为冷清的地方现在可比街市都热闹。”顾雍道。平素一本正经的顾雍难得说一句玩笑话来,脸上也是板板的,让高宠想笑又不好意思笑。

高宠拆开信札一一看去,却见署名的人物几乎个个鼎鼎大名,郑玄、管宁自不必说,刘巴、许靖、许邵、程秉等都是名闻江东荆南的人物,再看内容,无一不是弹劾崔琰的谏议,信中列出的罢免缘由竟多达二十余条,什么独断专行、贪污受贿、任人唯亲、亲恋女色等等,几可包罗万象,但凡做官员有可能犯的律条,照这些罢免信看,崔琰是条条触犯,其罪处死十次都不为多。

“嗯,这十七名名士中竟有郑玄、管宁在内,元叹,信上的这些事情可都查证了吗?”高宠一边翻看着谏议书信,一边惊异道。

“禀宠帅,我已命监察官吏秘密查访了近一个月,并没有发现季珪有什么违法的行为。”顾雍说道。

“那你还呈上这些做什么,纯粹诬告之事不用理它?不过,按郑玄、管宁等人的品行,又怎么会做出诬陷他人的事来,更何况崔琰还曾是郑、管二人的弟子呢。”高宠不解道。

顾雍道:“这一次罢免的声潮其实并不在崔琰有没有犯过律条,而是具名的人物的身份和他们的评论,郑玄、管宁自然不会亲口说崔琰不是,但他们的言论却对崔琰明显的不利。有道是一言之评出将入相,一语之误丢官罢职,失了性命。昔日家师之祸就在跟前,宠帅若不设法制止,恐这一波逆流会越闹越大,危及江东的安定。”

顾雍的恩师是名士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其人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犹擅长辞赋,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后只因得到了董卓的尝识,出任过侍御史、左中郎将,在司徒王允掌权之后,蔡邕被一众所谓的名士高人视为叛逆,被捕处死。

蔡邕的死让顾雍第一次感受到了舆论的强大压力,现在,这一股舆论开始转向江东,身为负责监察民意的谏议官,顾雍需要及时的提醒高宠引起重视。

顾雍娓娓的说着黄巾动乱之前的那一段历史,他的声音平缓而冷静,几乎不带一点个人感情。清议之风盛于桓帝延熹九年,颖川名士李膺为河南尹,一贯反对宦官专擅的他,纠劾奸佞。捕杀交通宦官的张成,直接引起第一次党锢之祸,李膺也因此被捕入狱,次年获释,但在广大士子心目中,李膺已成为了“天下之楷模”,凡受到他的赏识,皆被誉之为登龙门。

后灵帝即位,当时的大将军外戚窦武初掌朝政,将一大批有名望的隐士清流召入朝中作官,以此来对抗日渐强大的宦官集团,后来窦武被杀,但以长乐少府李膺、侍中郎陈蕃等为主的清议力量和与中常侍张让等人为首的宦官势力依旧水火不容,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李膺、陈蕃被陷入狱遭到杀害。

在此之后,董卓入洛阳,一大批名士离开司隶,投奔到各地诸侯之下,其中犹以邺城和襄阳两地居多,袁氏四世三公,家族首要几度出任清议势力的领袖,而镇南将军刘表则在襄阳开办学馆、重金延聘名士教学,一时也吸引了许多从三辅逃亡来的士族名士。

此外,在曹操迎天子于许都之后,孔融、王烈,华歆、王朗等名士被征召为官,在徐州、辽东、豫章等地更有象郑玄、邴原、管宁、庞德公这样依靠教授弟子而名显的高士。别看这些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实际上他们的门生弟子遍布天下,正在为各个集团效力,因此,他们的一言一语实际上都会影响整个天下舆论。

“宠帅,雍以为,这些罢免谏议的矛头明是为季珪,而实际上却是隐指科举制度,因为一旦崔琰被罢,那科举制度也就夭亡了。”顾雍在最后,惊世骇俗的说出了他的想法。

高宠道:“从去年十二月的第一试结果看,一大批优秀的人材被录用,这半年多来的事实也证明,他们中大部分都是合格的,所以科举比察举、征辟更能发挥人材,这些人难道看不见吗?”

顾雍道:“科举比旧制度有进步,这从根本上触及了以察举、征辟为依赖的名流阶层利益,所以他们才会众口齐声的抗议。”

“这帮腐儒真是可恶之至。为了一己私利,迫不及待的跳出来诬陷它人,哪里有一点名士的风范,更可恶的是许靖、许邵竟也不知轻重,声援附合,他们这是要干什么?”高宠越听越是恼火,怒斥道。

一种新的事物出现,伴随着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往往在最先实行的地方,遇到的阻力也最大。

科举的推行加上高宠先前颁布的“唯才是举”诏令,极大的动摇了原来的察举、征辟制度,对于靠着这一制度往上爬的那些士族名士来说,冲击是最大的。

当众多年轻的学子认识到参加科举而不是依靠推荐就能获得官职时,私学传授的作用也就形同虚设了,事实上,隐居不过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当这一手段被另一种事物替代时,反抗随之而来。

先前,唯才是举的诏令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选用人材的方法,但在同时期,或明或暗,诸侯间招揽人材手段变化百出,这一诏令也只能算是对原先制度的一种补充,而科举的出现,却是从根本上颠覆了自春秋以来一直沿用千余年的察征、举廉的用人制度。

这一种冲击在江东的战事平息之后犹为明显,崔琰急风暴雨般的在各郡建立州学、郡学、县学体系,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而当那些被录用的学子一跃成为郡、县官员时,同样的“登龙门”效应显现了。

在江东的许多地方,私学因为学生的不足而迫停办,这不仅仅是威胁到了江东一地名士的利益,也让其它地方的名士产生了危机感。

而这,就是他们掀起罢免崔琰声浪的原因所在。

“宠帅,是不是先召季珪回来避上一避。”顾雍谏道。

“哼,难道说为了那些不实之言,我就罢免了季珪这样的好官,这帮人的眼力也太差了点,元叹,你去将季珪叫来,我有话要说。”高宠道。

午后,崔琰面带一丝焦虑的来到高宠府中,显然,顾雍已将罢免声潮的情况告诉了他。

崔琰长大的身躯映在窗棱上,北方人特有的耿直在他身上表现得犹为明显,未等高宠说话,崔琰肩膀颤动,激动的说道:“宠帅,琰已听得罢免之议,那些诬蔑之事——!”

“季珪不想亲眼看看他们都说了些什么?”高宠尽力平复下心情,问道。

“我不必去看——,我崔琰自任劝学从事以来,行得正、坐得端,自问没有做过一件为己之事,宠帅不信,可以命监察史去查证。”崔琰高声道。

“适才元叹向我谏言,让你先离职避上一避。”高宠说道。

“宠帅不必说了,琰原以为你是个不畏强暴、疾志力行的英雄人物,却不想几句流言就能让你——,怒琰眼掘,告辞了!”崔琰忿然而起,大声说道。

“季珪哪里去?”

“宠帅既为难,琰请辞去劝学从事!”崔琰的脸上,涌起一动不为人理解的愤闷,他抬脚转向门口,头也不回的说道。

“呵,季珪又从哪句话里听得我有意让你离职他就,从前一段的情况看,季珪这个劝学从事干得相当的不错,也为江东选拔了许多有用的人材呢。”高宠笑着起身,拦住崔琰道。

“宠帅这次急召琰来,不是为了——!”崔琰哑然问道。

“那些个流言蜚语岂能相信,我正要严惩诬告之人,今召季珪来,只是要你安心留任,七月末的科考就全仗着你呢!”高宠笑道。

“宠帅此话当真?”

“季珪看我可是那种迂腐不化之人!”

“有宠帅支持,琰当万死不辞!郑玄、管宁虽是琰恩师,然自受命劝学从事之后,琰心中就再不存丝毫的个人感情,科举一事便是琰毕生追求之所在。”崔琰大笑,脸上多日的阴云一扫而尽。

崔琰性情刚直果烈,认准了的路就会一路跑到黑,在担任劝学从事之后,他与郑玄、管宁的关系已近决裂,旧时一起从学的同学也纷纷指责于他,故此他的心情很是压抑。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