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顿渐品(1) - 金刚经·心经·坛经 - 袁堂欣 谢志强主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9章顿渐品(1)

第29章顿渐品(1)

本品讲述了神秀、惠能两宗分别于曹溪、荆南盛化,世称为南能北秀,于是有了南北二宗顿渐之分。两位宗主虽然不分彼此,但弟子们却起了爱憎之心,北宗神秀与南宗惠能门下徒众生起分歧争议。北宗门徒志诚潜来听法,为惠能察觉,针对北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长期打坐的禅法,惠能批判了北宗禅的弊病,认为常坐拘身,于理无益,后向志诚开示南宗禅法,使之当下契悟,并教示戒定慧行相,认为戒定慧为自我本性先天具有。接着交代了北宗门人托志彻前来行刺六祖惠能,而为大师教化开悟一事。还有神会前来参礼,由开始的逞能自傲到后来对六祖礼拜悔谢的事由。原文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1。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

秀曰:他得无师之智2,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一日,命门人志诚日3: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

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4。

对曰:不是。

师曰:何得不是?

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

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

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5?

注释

1荆南玉泉寺:古本作荆南当阳山玉泉寺。《景德传灯录》作荆州当阳山度门寺。

2无师之智:无师而独自觉悟的佛智,指非借他力,不待他人教而自然成就之智慧。如佛所证得之智慧,非由师教或外力而得;又如缘觉(独觉)圣者,观诸法因缘生灭,不待师教而证成觉智。

2志诚:即志诚禅师,吉州太和人。年少时于荆南当阳山玉泉寺事奉神秀禅师。

4细作:奸细,间谍。

5“一具”两句:人应当明心见性、一觉悟即证得佛地,不需要在臭皮囊上强下功夫,而执著于禅坐形式,长时间不躺卧地约束身体坐禅而不卧。

译文

那时,惠能大师在曹溪山宝林寺,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故而当时两大宗派兴盛教化,被人们称为“南能北秀”,有南宗北宗、顿教渐教的分别。然而学道修禅的人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宗义和旨趣。惠能大师对众人说:“佛法本是一种宗义,因为传法之人有南北,才有了南宗北宗的区分;佛法就是一种,只是识见悟性有快有慢,才有了顿悟渐悟的区分。什么叫顿悟渐悟?佛法本身没有顿悟渐悟之分,人的根器有敏锐和愚钝才有顿悟渐悟之分,所以称之为顿渐。”

然而神秀大师的弟子门人,往往讥讽南宗六祖惠能大师:“不识一个字,能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神秀大师说:“惠能得到了不需要师父传授而自悟自通的智慧,深入见悟最上乘智慧,我比不上他。并且我师父五祖弘忍大师亲自传授衣钵和教法给他,难道是白费气力的吗?我只恨不能远道去与他多交流,在这里白白地受领国家对我的恩宠。你们不要总是滞留在我的身边,可以前往曹溪山参访学习。”神秀大师这天对弟子志诚说:“你聪明而且智慧多多,可以为我去曹溪山听惠能大师的教法。如果听到什么,尽力地记住,回来再告诉我。”

志诚奉命来到曹溪山,跟随着大众向惠能大师参学请益,没有说明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当时,惠能大师向大众宣告说:“今天有偷听教法的人,潜藏在这里。”志诚立刻出来礼敬参拜,全部陈述了来这里的因由。惠能大师说:“你从玉泉寺来,那就是奸细了。”

志诚说:“我不是。”

惠能大师说:“何以见得你不是?”

志诚说:“我没有说明来意可以说是奸细,表明来意就不能算是了。”

惠能大师说:“你师父神秀大师是如何开示大众的?”

志诚说:“师父常常指授教诲大众守住本心,观想清净,长期静坐,不要睡觉。”

惠能大师说:“住心观静,这是错误的,这不是修禅。常期静坐,拘束身体,对参悟佛法真意并没有什么帮助。听我的偈吧。”偈说: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原文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1。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

师云: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2?与吾说看。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3,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曰:

五蕴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4,游戏三昧5,是名见性。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

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

注释

1契悟:与本心契合而开悟,对本心的认识和体验。

2戒定慧行相:行相原指行事的相状,即一切心在认识对象时的状态。这里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具体内容”,即戒定慧的具体内容。

3相说:即执著于虚幻不实的现象的讲说,不是具有真理性的讲说。是一种住相之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